摘 要 近年來,圍繞貧困地區開展的政策扶持和環境治理等工作相繼展開,有效改善了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質量,緩解了日益突出的貧困地區經濟問題。但隨著城鄉一體化戰略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貧困地區又迎來了一系列新的問題與挑戰。依法扶貧思想的提出,為實現精準扶貧,切實改善貧困地區落后現狀提供了強大支撐。該理念要求扶貧部門及相關方在落實國家政府幫扶政策上,必須堅持依法守法,務必將每一項權利的行使和任務的執行都緊貼法律,確保所有扶貧活動都符合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始終圍繞法治軌道有序運行。對此,本文以精準扶貧法治保障機制為主要研究對象,扼要闡述了精準扶貧法治保障機制的意義及重點,并結合實踐經驗提出了相關完善建議,以期為促進貧困地區法治建設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 精準扶貧 依法治貧 法治保障 機制 建設思路
基金項目:宿州市社科規劃課題(編號:SZSK1740)。
作者簡介:段斌,宿州市埇橋區委黨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法學、黨史黨建。
中圖分類號:D6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057
我國相關區域扶貧政策的出臺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理念的提出同期而行,發展至今已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不僅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生活有了明顯改善,公共基礎設施和地區發展水平也有了較大進步。而相較之下,貧困地區的法治建設則仍然有待完善與調整,且主要針對貧困地區扶貧活動的專門法律也仍然保持空白,僅在一些部門法中能夠找到與之相關的零星概括性規定。換言之,當前規范扶貧活動主要是以政策指導為主,社會公德引導為輔,亟待引以重視并加速解決。對此,下文將就構建精準扶貧法治保障機制相關重點展開探討。
一、建立精準扶貧法治保障機制的重要意義
從宏觀角度而言,我國現處于社會主義發展初期階段,社會經濟、文化較之以往有了極大進步,但由于疆域遼闊,各地方與地方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經濟與文化上的差異,尤其是偏遠地區、貧困山區,仍然存在著文盲半文盲占比較大、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等失衡現象。因而,為實現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根本目標——“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削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消除貧困、共同富裕是當前國家與社會各界的共同任務。但從客觀上說,如果僅僅依靠政策調整和道德指引,短時間內還是很難改善貧困地區的貧困現狀,因此依法治貧,構建精準扶貧法制保障機制成為了當前重點。這不僅是每一個貧困地區實現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是緩解和消除貧困的必要保障,也是讓每一個貧困群眾能夠享受國家發展、經濟增長成果的內在要求,是國家和社會進步、繁榮的顯要標志。所以,堅持依法治貧,推進法治扶貧,建立健全精準扶貧法制保障機制,努力實現農村扶貧由政策扶貧向法治扶貧、單一扶貧向綜合扶貧、發展扶貧向民生扶貧、粗放扶貧向精準扶貧、功利扶貧向良心扶貧的轉變是當下社會各界都應予遵循且支持的發展理念。
二、構建精準扶貧法治保障機制的重點
(一)平衡專項扶貧和行業扶貧的關系
目前,扶貧資金項目是以由國務院牽頭的扶貧專項資金為主要支撐,以其他各行業主管部門領銜的行業扶貧資金為輔助支撐。其中,“國”字頭的扶貧專項資金主要用于精準扶貧項目,具有較高、較嚴的使用規則與程序。而行業扶貧資金的使用,同樣也有著嚴格的范圍,但只需要符合行業標準,不受精準扶貧的限制,因而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但使用較為分散,故而使用率不高。因此,在構建精準扶貧法治保障機制的過程中,必須要平衡兩項扶貧資金之間的關系,在提高國家專門部門對扶貧專項資金的統籌能力的同時,將行業扶貧資金的安排與使用套用精準扶貧機制的相關標準,保障行業主管部門對行業扶貧資金的安排與使用達到合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標準。
(二)重視政府主導和社會動員的結合
客觀而言,社會組織和個人在以往的扶貧工作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針對社會組織和個人的扶貧行為,如捐贈、收養、幫扶等行為規范并沒有形成完善、連貫的法治保障體系,與借助社會力量全力推動扶貧的理想目標仍然存在一定距離。同時,體系與機制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扶貧活動的積極性。因此,在構建精準扶貧法制保障機制的過程中,必須重視社會力量,積極推行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為支撐的扶貧體制,有效激勵社會力量參與扶貧活動。
(三)確保扶貧措施落實到每戶每片區
根據國家及相關部門的政策規定,精準扶貧即必須“逐村逐戶制定幫扶計劃,實現措施精準到戶”。我國疆域遼闊,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的不同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因此,實踐中必須在堅持踐行政府出臺的具體扶貧政策的同時,對貧困程度嚴重、貧困范圍較廣、發展條件惡劣的貧困地區,在滿足實際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全覆蓋式的幫扶活動,嚴格貫徹“措施到戶,一戶一策”的扶貧原則,而對于情況尤為特殊的貧困地區,還要深度分析致貧原因,在個性和共性的基礎上集中力量實施片區開發,在法律法規的護航下,徹底改善阻礙該貧困地區發展的生產生活條件。
三、完善精準扶貧法治保障機制的具體思路
(一)開展法治幫扶,堅持法德結合
正所謂“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構建與完善精準扶貧法治保障機制的共同前提——德治與法治,必須兩手抓。即,借助“德治”來提高社會各界、群眾的責任意識,利用“法治”來保障和維護社會各界、群眾的基本權利,在現有政策和法律的指引下,充分發揚社會公德的激勵作用,進一步推動“以德治貧與依法治貧”的有機結合,帶動精準扶貧邁向良好、有序的方向發展。具體地說,首先要基于上述兩者結合的發展理念,嚴格執行與落實精準扶貧的相關政策和法律規范;其次,要積極動員社會力量開展幫扶活動,充分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及其對法治的支撐作用,充分發揚中華民族扶危濟困的傳統美德,全面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再者,要全面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尤其是相關民生的法律服務,不僅要為相關部門的扶貧工作制定清晰、明確的權力清單,還應給予扶貧對象應有知情權,為其提供相關法律培訓,提升這一群體守法、尊法、愛法的意識與能力,自上而下形成一條完整的、全面的扶貧救濟法制保障機制。endprint
(二)深化法治理念,樹立法治信仰
在精準扶貧法治保障機制的建設道路上,深化法治理念應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必須堅定依法治貧、法治扶貧的基本理念。即,相關主管部門及工作人員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指導,在法治的軌道上開展每一項扶貧工作,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第二,但凡涉及貧困地區的扶持政策、項目建設、對象審查等問題,都必須遵照現行法律規定和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來進行科學決策。第三,必須依法設定精準扶貧標準。即,判定扶貧對象是否隸屬于精準扶貧范疇,應根據以下幾個情況分別作出判斷:一是扶貧對象已具備一定基礎和條件,經過一定期限的幫扶便能夠脫離貧困;二是扶貧對象完全不具備發展基礎,需要得到長期持續性的幫扶,且能否實現脫貧還無法作出預判;三是受自然災害影響的一類扶貧對象。不論是對于哪一類型的扶貧對象,都必須堅持依法公開原則,要讓法治的陽光照亮每一位貧困群眾的內心,從而使得法治信仰能夠在每一位群眾心中生根、昌茂。
(三)推進信息建設,全面落實服務
科學技術的日益更新,信息化已逐步滲透至生產生活的每一細縫。因而在完善精準扶貧法治保障機制的過程中,也應與時俱進,將信息建設融入機制建設之中,借助新技術、新思維帶動貧困地區創新發展。這就要求貧困地區政府及相關主管部門要結合當地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提供司法救助、法律援助等服務,方便扶貧對象進行維權。比如,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司法服務交互平臺,開通法律服務直通車、法律服務熱線、法律援助綠色通道等,為精準扶貧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務,如法治宣傳教育、法律政策宣講、矛盾糾紛調解、農村適用技能培訓等;又或是創建與村級司法行政工作室、民主法治示范村、基層法治文化建設示范點相結合的法律服務平臺,為貧困地區精準扶貧工作及時提供法律咨詢,使得幫扶對象無須到訪便可咨詢業務,在降低幫扶服務成本的同時也有益于減輕幫扶對象的負擔,提高服務效率。此外,還可依托數字信息平臺實現區域聯網,構建貧困地區“智慧司法”網絡平臺,及時錄入并更新本地區內違法違紀事件,以減少貧困地區存在的社會不穩定因素,有效預防違法犯罪現象出現,為精準扶貧工作落到實處提供堅實的法律支撐。
(四)參與立法協商,推進扶貧立法
常言道:“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有法可依是實現依法治貧、法治扶貧的前提條件。因此,完善精準扶貧法治保障機制的關鍵一環,便是積極參與立法協商,制定相關扶貧的專門法律,使扶貧工作及早步入法治化、規范化的軌道。隨著《農村扶貧開發綱要》中對“加快扶貧立法”的號召,國家政府已不斷提高對扶貧立法工作的重視程度,為實現立法與扶貧改革的有機結合創造了良好的融合機遇。同時,在《行政法》“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等相關規定的支持下,各貧困地區應緊緊把握住契機,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扶貧立法上有所作為。同時,立法部門也要重視對貧困地區的實際調研,設身處地考慮貧困居民利益,加大對扶貧開發規范性文件的審查力度。而各地區的主管部門也要發揮推動作用,積極推進與主動參與扶貧立法,嚴格遵守精準扶貧的新要求,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與規范,以促進貧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四、結語
習總書記曾說:“扶貧不是一句空口號,得有真辦法、實舉措、硬功夫!”立足于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不論是扶貧工作者還是法律工作者,都應當緊緊把握住“依法治貧”、“精準扶貧”的關鍵與核心,在依法行政原則的指導下,將扶貧工作逐步并入法治化軌道上來,按照權利清單行使各自權利,履行各自職責,真真實實把各項扶貧舉措落到實處,推動扶貧效益最大化目標的進一步實現。
參考文獻:
[1]譚波.我國精準扶貧的法治保障機制研究——以河南省為例.公民與法:法學版.2016(12).
[2]何平.我國精準扶貧戰略實施的法治保障研究.法學雜志.2017, 38(1).
[3]劉為勇.從政策到程序:論實現我國農村精準扶貧的行政程序法治之路.公民與法:法學版.2016(12).
[4]謝增毅.用法治手段助力精準扶貧.政府法制.2016(14).
[5]張靖.論精準扶貧語境下基層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行政科學論壇.2016(6).
[6]趙青娟.青海省基層治理法治化的現實困境——以海北州剛察縣精準扶貧法治化為例.商.2016(30).
[7]周強、胡光志.精準扶貧的法治化及其實現機制探析.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
[8]吳敏.運用法治思維推進精準扶貧.職工法律天地.2016(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