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我們已經進入新媒體時代,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新媒體以其自身資料豐富、使用方便等優勢,已經成為現代人們進行相關閱讀的主要方式,越來越多的人在利用新媒體進行閱讀、查找資料,特別是青年群體對新媒體的利用遠遠多于傳統圖書,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圖書出版受到了沖擊,因此,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圖書出版必須需求新的生產和發展之路,這也是傳統圖書出版行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本文對重點探究和分析了傳統圖書出版的發展之路,僅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閱讀方式;傳統圖書;發展之路
前言:近年來,新媒體已經成為整個社會中的熱點詞匯,老中青三代人群都在一定程度上,都在逐漸接觸和使用新媒體,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的接受信息的途徑日趨多元,這對我國傳統的圖書出版產生了巨大影響,可以說,傳統圖書出版行業目前面臨兩個選擇,一是保持沉默,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漸漸消亡,二是在沉默中爆發,背水一戰,在新媒體背景下,尋找自身生產和發展的新出路,傳統圖書出版的選擇必然是第二種,鑒于此,筆者圍繞這一題目展開探究。
一、新媒體與傳統圖書出版兩者的關系
(一)“大數據”改變了傳統圖書出版的業務模式
新媒體自帶帶數據屬性,傳統圖書出版企業可以對大數據信息進行收集與整理,然后對其進行分析,通過大數據信息,可以發現用戶中的主流群體,對用戶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從而在生產、運營、銷售過程中,能夠針對用戶的特點和需求進行產品開發,制定有效的銷售戰略,在售后服務環節中,也要做到有的放矢,由此可見,新媒體的出現與發展,在為傳統圖書出版行業帶來沖擊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轉變了傳統圖書出版的思想,使其生產理念從我想出版什么轉變為讀者想看什么。
(二)新媒體的興趣帶動了傳統圖書的市場銷售
新媒體的操縱者與傳統圖書出版人員的自身素質不同,兩者之間差異較大,新媒體操縱者以現代性人才為主,其技術水平更高,而傳統圖書出版人員的文化背景更優秀,從兩者所編輯的內容分析,新媒體編輯能夠迅速找到吸引讀者的新聞,找到熱點內容,而傳統圖書出版的編輯人員,更擅長挖掘和編寫高深并帶有一定文化性的內容。從信息的整體而言,只有新媒體和傳統圖書出版兩者的結合,才是一個完成的編輯。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銷售數量大幅度上漲的同時,傳統的實體書店仍然有許多的讀者和圖書購買者,無論是媒體還是傳統圖書出版企業,都看到了對方的優勢,并利用對方的優勢轉化為自身發展的助推力量,例如,傳統圖書出版通過新媒體,發現大眾對某些圖書的搜索、討論次數多,便馬上發行紙質圖書,在紙質圖書銷售達到一定數量后,再利用新媒體進行二次營銷,刺激紙質圖書的銷售,同時,越來越多的紙質圖書中附贈光盤,帶有二維碼。上述內容充分驗證了新媒體與傳統圖書出版之間的關系,并非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而是可以通過適合的方法,彼此之間可以相互借鑒學習,共同發展的盟友關系。
二、傳統圖書出版的生存發展之路
(一)生存之路——專業化
專業化,是傳統圖書出版是新媒體無法超越的優勢,因此,在新媒體時代下,傳統圖書出版想要得以生存,就必須走專業化道路。這里所說的專業化,并非是要求傳統圖書出版重建構建專業類型的出版部門,而是在現有傳統圖書出版的基礎之上,在領域內部進行整合。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圖書出版的優勢在于四點,一是人才,二是內容,三是資源,四是渠道,所以,若是傳統圖書出版想要在行業內產能過剩、同時,圖書內容大范圍的重復和雷同,以及出版資源分配不合理的現實情況下,得以生產和發展,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實現四個專業化,第一個是人才專業化,第二個是內容專業化,第三個是資源專業化,第四個是渠道專業化,每一個專業化都不可或缺,而傳統圖書出版要做的專業化,是要將圖書產品發展成為精品,并作出一定的規模,因此,無論是內容的編輯,人才的聘用,還是資源的選擇,渠道的重組建設,都要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只有傳統圖書出版具備了專業的資源優勢,擁有符合新媒體時代特點的專業人才,擁有專業的閱讀內容,以及具有專業的傳播銷售渠道,如此,方可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得以生存[1]。
(二)發展之路——融合
傳統圖書出版參與到新媒體的建設當中,與新媒體融合,是其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體現。新媒體對傳統圖書出版造成沖擊,其根本在于新媒體具有立體、多維的內容提供方式以及傳播方式,同時,新媒體對優質內容的要求并沒有降低。傳統圖書出版在生產過程中,在強調技術的同時,也要不斷提高生產內容的品質,精耕細作,為用戶提供具有價值的圖書,在與新媒體融合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具有的內容優勢。兩者之間的融合,融合基礎是傳統圖書出版,因此,想要促使傳統圖書出版轉變思維,使用新技術,開發新空間,將傳統圖書出版就要向網絡進軍,以符合網絡傳播要求的方式進行圖書編訂,以及印書和發書,最大程度上,實現在理念、內容、圖書制作,還有出版、銷售、管理等方面的高度、深層次融合[2]。
1.思想意識方面的問題
在傳統圖書出版與新媒體的融合,其關鍵和重點是思想意識的融合,兩者之間的融合并非是此消彼長,而是在合作的基礎上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盈利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兩者之間的融合,并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融合,不是簡單的合資辦廠,合資投建新公司,融合的重點也不在于將傳統圖書內容以電子書的形式推向市場,也不是簡單建立電子商務平臺,更加不是構建官方公共微信賬號和微博賬號。簡單、機械的融合,并沒有真正實現新媒體資源與生產要素兩者的有效整個,而是將不同類型的新媒體疊加,并沒有真正形成一體化的發展組織結構,也沒有形成完善的傳播體系[3]。
2.盈利模式的問題
在傳統圖書出版與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解決盈利模式模糊的問題。由于盈利模式不清晰,導致傳統圖書出版企業在新媒體領域投資過程中謹小慎微,制約了資金投入的增加,進而無法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在與新媒體融合過程中,不斷探索適合自己的盈利模式,這是目前傳統圖書出版所要面對和解決的現實性問題。endprint
3.健全機制,解決人才方面的問題
新媒體時代也是人才時代,人才對各個領域與行業而言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傳統圖書出版與新媒體的融合,對人才有著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人才要具有傳統圖書出版的相關工作經驗,另一方面,人才還要能夠熟練的操作新媒體,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法律知識,還要懂得現代化的市場影響內容,單一的人才是無法滿足兩者融合需求的,只有兼具上述能力與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方可有效的推進兩者之間的額=融合。這要求編輯人員要了解和掌握傳統圖書出版的相關政策,以及具體的出版流程,與此同時,還要具有和掌握圖片精修,視頻、音頻的處理,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編輯運營的能力,除此以外,還要具有數據分析,數據處理、文案編輯的能力。所以,傳統圖書出版企業要與時俱進,引進新時代的復合型人才,并加強企業自身原有工作人員的現代化培訓,通過人才引進、淘汰的方式,并通過獎懲機制,培養出一支優秀的人才隊伍[4]。
4.宏觀掌控、細節管理等問題
傳統圖書出版在與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要兼顧自身的傳統圖書出版和新媒體,不可顧此失彼,同時,要切實做好戰略統籌工作,加強融合的規劃與引導。切忌普遍撒網,在沒有經過項目可行性分析以及風險分析的情況下,走一步看一步,不可隨波逐流朝令夕改,今天主推電子商務平臺,而明天又集中精力推廣微信微博賬號,集萬千多媒體與一身,但是卻沒有自己的特色項目和產品,沒有競爭優勢。在兩者的融合過程中,細節管理也是至關重要的內容,我們深知細節決定成敗,而傳統的出版管理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精細化管理的時代趨勢。因此,傳統圖書出版要在新時代大背景下,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立足長遠和全局部署,結合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現代科技技術,與物聯網技術公司合作,促使傳統圖書出版的思想意識、業務流程以及資金、人才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5]。
(三)壯大之路——延伸產業鏈條
在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之上,產業鏈是傳統圖書出版的壯大之路。無論是傳統圖書出版,亦或是新媒體出版,最為關鍵的仍然是內容,特別是對于“大出版而言”,內容+科技+個性化定制服務,是新時代背景下,大出版發展的主流趨勢,是傳統圖書出版與新媒體兩者融合的完美結晶。傳統圖書出版,可以通過電商平臺,使用新技術,但要求其自身,在內容方面具有強大的品牌影響力。想要做好產業鏈,首先就要將產業鏈條中的小環節做好,做成用戶認可接受的品牌,然后再通過品牌效應帶動其他小的環節,進而實現產業鏈模式。在完成產業鏈發展基礎上,可以對圖書產業鏈進行延伸,逐漸向動漫、影視,以及文化旅游、文藝演出等領域發展,促使傳統圖書出版與其他產業結合發展,構建全方位的新媒體產業鏈[6]。
總結:綜上所述,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圖書出版面臨著發展困境,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新媒體對傳統圖書出版業的沖擊,也是時代發展下的必然趨勢,因此,傳統圖書出版產業想要發展,就要認識到新媒體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轉變思想意識,引進復合型人才,使用先進技術,促使其自身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然后充分利用新媒體與之相融合,促使自身得以在新時代背景下生產、發展和壯大。
參考文獻:
[1]樊克克. 圖書出版在網絡時代的生存空間與發展對策[J]. 新媒體研究,2016,24:69-70.
[2]黃翔. 關于新媒體時代傳統出版生存與發展的思考[J]. 新媒體研究,2016,14:77-78.
[3]李文革. 淺談新媒體時代傳統出版的生存和發展[J]. 傳播與版權,2015,04:62-63+72.
[4]呂進. 媒介融合和消費文化前景下的圖書出版業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
[5]肖東發,張文彥. 由傳統出版走向跨媒體時代——探討我國編輯出版學教育的發展之路[J]. 國際新聞界,2006,11:16-20.
[6]袁燕. 數字時代傳統媒體的生存路徑與突圍——第四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觀感[J]. 新聞窗,2011,04:40-41.
個人簡歷:吳雅,性別:女,出生年月:1980.08.21,籍貫:廣東省汕頭市,畢業院校:廣西藝術學院,專業:繪畫(中國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