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久艷 王景琪
摘 要 基于構建大思政課堂,輔導員是進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與學生接觸時間最多的教師群體。在民辦高校中,輔導員隊伍師資力量不足,隊伍不穩定,制約著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基于角色認同的視角,在調研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應用型民辦高校中輔導員隊伍的現狀和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 角色認同 應用型 民辦高校 職業化
基金項目:四川省民辦教育協會2016年科研立項“民辦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問題研究”(MBXH16YB11)。
作者簡介:肖久艷,四川工商學院思政與公共教學部,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景琪,四川省都江堰市旅游改革試驗區管理委員會,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086
角色認同是基于社會心理學和行為學角度進行分析,是一個人對自我的一種評價,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對自己所處的境遇的分析,并作出與之相一致的社會活動和行為。“由此可以看出,一個人角色認同程度的高低,會對其后續一系列的行為活動產生極大的影響,即角色認同程度越高,角色所表現的行為就越契合組織最初設定的角色要求和角色期待,反之,角色認同程度越低,所表現的行為就越偏離組織最初設定的角色要求和角色期待。” 從社會角色理論來看,高校輔導員是一種專門的職業角色。人們按照某種角色的規范以及行為模式去活動,就是角色的扮演過程。 清晰的角色定位,對積極有效履行輔導員的職責,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滿意度和提高職業的歸屬感,從而穩定民辦高校輔導員隊伍,促進學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應用型高校輔導員現狀分析
表1
在《簡明思想政治教育詞典》對“政治輔導員”的界定是“高等教育黨組織安排到各年級做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層干部”,政治輔導員的主要職責和任務是“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做好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心學生的學習,解決好學生中的思想問題;……參與和執行對學生獎懲”等。 隨著國際國內形勢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80年代對于輔導員的定義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這個方面。這種定義難以適應新的環境和實際工作的需要,當前大學生發展的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特點,對輔導員工作角色定位、知識素養、個人能力等提出了更大挑戰要求。高校輔導員是多門專業知識和技能綜合又自成體系的社會職業,有其特定的職業定位和職業標準,提升輔導員的職業化和專業化水平也成為高等院校發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以上的情況,筆者對四川省的3所應用型民辦高校輔導員、學生發放調查問卷,采取抽樣調查和個案訪談相結合,共回收有效問卷100分,回收率為92.1%。本次調查側重調研輔導員個人的角色認同和社會認同度,根據回收的調查問卷進行整理分析。
(一)應用型民辦高校輔導員個人角色認同度數據分析
2.在擇業過程中,未來5-10年工作規劃是怎樣的?
從收回的調查問卷整理的數據顯示,應用型民辦高校輔導員相比公辦院校而言,在個人的角色認同度較低。對是否繼續從事輔導員工作,支持的只占25%,這與民辦高校中的工作性質,工作任務、工資待遇和職業的歸屬感是息息相關的。從統計數據顯示,民辦高校輔導員的離職統計因素中,職業成就感的缺失與繁雜的工作內容,缺乏足夠的保障體系是最主要的。從入職時間來看,在本校工作時間長達10年以上的,只占11%,入職前三年是辭職的高峰時期;從學歷結構層次來看,碩士學歷所占比重各有差異,集中在35%-46%之間,主要以本科生為主,博士學歷所占比例不足9%。
(二)應用型民辦高校輔導員社會角色認同數據分析
1.你對輔導員工作的認識及評價?
為了更全面說明輔導員的社會角色認同度,在調查過程中以對學生調查為主。從調研的數據顯示,其中60%受訪學生認為輔導員的工作持肯定態度,工作認真負責,對學生的成長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23%的學生認為,輔導員的工作忙,很多事務工作與學生無關,對自己有一定影響,更多是有事情才去找輔導員;17%認為輔導員老師的工作可有可無,對其了解不多,更多事情是由班委和學生自己完成的。
二、應用型民辦高校輔導員角色認同缺失的原因背景分析
(一)工作角色尷尬,角色認同度低
輔導員在高校歸屬于行政崗,但也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從工作性質來看:內容繁雜瑣碎,大到學生的安全防范,畢業、就業,小到學生的上課到課率,宿舍的違規電器使用等都是輔導員的工作范圍。從職稱的評定看:絕大部分按照行政崗的評聘,而非教師崗,在工作中轉崗的難度大。從管理角度來看,民辦高校多數采用企業模式進行管理,在社會保障體系與企業相似,保障機制不夠健全。從工作時間來看,24小時保持開機狀態,學生有事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工作強度大。基于以上幾方面的因素,對輔導員的工作激情和熱情,將會受其影響。
(二)個人期望值與工資待遇不匹配,自我認同度低
從四川省3所民辦高校的調查數據顯示,輔導員的工資待遇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整體的收入不高,他們的年收入集中在4-6萬,繁雜且高負荷的勞動壓力,讓輔導員在工作崗位中缺少安全感。其次,輔導員的收入還與職稱、帶班人數、學生表現、招生工作等直接掛鉤。在應用型民辦高校中,學校注重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因此學生進入企業、地方、單位實習、見習的時間多且分散。從管理的角度和學生的安全保障來看,增加了輔導員的工作難度。尤其是學生在實習期間的安全工作責任更大。應用型民辦高校的專業設置傾向于實用性、應用型,對輔導員的招聘條件,要求具有相關的專業背景。教師行業的收入與其他行業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對于年輕教師群體而言,恰處于人生中成家立業的轉折時期,需要較大經濟支出。輔導員工資待遇與付出的勞動不匹配,直接影響了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endprint
(三)工作壓力和發展前景不明晰,社會認同度低
輔導員的服務對象是學生,95后甚至00后學生的個性化和多樣化,對輔導員的工作提出更多的挑戰。他們不僅要熟練運用新媒體進行管理,還要具備多學科知識,甚至還要較強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能力。繁重的工作壓力與輔導員的自我發展和學歷提升,會產生矛盾和沖突。部分輔導員除了承擔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還有一定的授課任務。從輔導員的職業生涯規劃看,成長期和成熟期大概需要3-5年時間,但是后期的晉升空間狹小,上升途徑有限,阻礙了很多優秀的人員繼續從事輔導員工作。從統計數據顯示,愿意轉崗或者從事其他行業的所占比較高達一半以上,這與職業的晉升途徑和未來可預期的收入直接相關。
三、多舉措并行,提高輔導員職業的角色認同感
(一)轉變觀念,以大思政為契機,推進輔導員的社會認同感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給思政教師和輔導員的工作帶來了新的契機,也為思政工作帶來了改革的春風。在構建思政課堂大格局的新形勢下,國家逐漸下放職稱評定的權利,這對于輔導員的職稱評定帶了新的轉機。從國家層面而言,為壯大思政教師隊伍和吸引優秀人才從事思政教育工作,可以吸納部分專業相關的輔導員轉入教師崗位,有利于構建“思政課+專業課”的新格局,促進思政工作新發展。從政府和學校方面,可以不斷的轉變工作機制和人才選聘方式,給予民辦高校更多的經濟支持和專項支援,讓輔導員在民辦高校中可預見的晉升空間,收入能夠穩步增長。從人才選聘機制上來看,實行能進能退,能上能下,擇優用人的用人機制,要讓愿意做、有能力的優秀輔導員長期從事學生工作。此外,健全穩定的工資增長機制,讓輔導員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中能夠靜下心,長期干,切實提高社會對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
(二)自我提升,轉變工作觀念,提高職業成就感
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至關重要,關系到國家未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穩定繁榮,輔導員隊伍建設至關重要。在民辦高校中,從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看,輔導員隊伍的學歷結構層次有待進一步優化,擴大碩士生的比例,增加博士生的比重。受客觀因素和辦學性質的影響,民辦高校與公辦院校相比較而言,在經費和辦學歷史上有較大差異,從外派交流學習、學歷提升等方面機會相對有限。對民辦高校的輔導員自身發展來看,有明晰的自我定位和職業規劃,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學歷。其次,輔導員要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創新自己的工作模式,恰當處理好學生、學校、家長、個人成長多因素之間的關系,在愉悅的環境中工作,有助于增強職業的歸屬感和成就感。再次,輔導員在工作中還要善于總結,進行理論提升,促進向專業化和職業化方向發展。
(三)利用新媒體,轉變工作方式,促進自我解放
“互聯網+”改變著人們日常的交流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輔導員要和一群新技術影響下成長的學生群體打交道。因此,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把它運用到工作領域中,轉變我們傳統的工作模式,創新工作思路,有助于實現從繁雜工作中自我解放。輔導員在日常的學生事務工作中,對大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充分將程序化的工作進行網絡化、平臺化,讓自己擠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提升自我,研究管理。輔導員要充分轉變工作觀念,由學生的管理者、生活導師向引導者和引路人轉變,充分給于學生鍛煉的平臺,既有助于加深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也有利于提高輔導員工作的有時效性和針對性。
總之,只有提高輔導員的職業成就感,實現自我價值認同,才能激發輔導員群體的工作熱情,從而推動新形勢下民辦高校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應用型民辦高校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注釋:
黃博.角色認同視域下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發展研究.法治與社會.2015(12).234.
楊振斌、馮剛主編.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