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哲學與科學誕生之時,兩者之間的關系就受到學界的關注,蔡元培先生在《哲學與科學》一文中也明確表示了自己對于此的看法。從哲學與科學的關系到哲學與科學關系出現的原因,再到哲學與科學關系的發展史,最后到哲學與科學未來的關系。首先,他認為,人類社會起初只有哲學,科學都包含其中,只是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隨著自然科學的成立,哲學與科學的關系問題才開始出現,而在康德那里就有了明確的劃界。本文是在讀了蔡先生的文章之后,筆者對文章的一些簡單解讀及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者說由此聯想到的一些有關內容。
關鍵詞 哲學 科學 關系
作者簡介:夔彩虹,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B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108
一、《哲學與科學》主要內容
“哲學與科學,同為有系統之學說。其所異者,科學偏重歸納法,故亦謂之自下而上之學;哲學偏重演繹法,故亦謂之自上而下之學。” 文章開篇就說明了哲學與科學的關系,認為兩者相同之處在于都為有系統的學說,不同之處為科學偏重歸納法,哲學偏重演繹法。
簡言之,歸納法是從個別到一般的過程,而演繹法是從一般到個別的過程。這里揭示了作者對哲學與科學關系的態度,總結歸納了哲學與科學的異同。
接著,文章闡釋了哲學與科學關系問題出現的原因。“蓋人智之萌芽,本為神話,拜物之習,擬人之神,雷公電母,迎虎祭貓,皆自然科學之對象也。世界原始之談,人類生死之解,中國之盤古及感生帝,印度之梵天及輪回說,皆哲學之對象也。然以偏于科學對象者為多。” 人類的智慧最初體現在神話當中,神話為一切學問之起源,而且也沒有哲學,科學更是無從談起,慢慢地,神話開始切近人事之后形成獨斷之宗教,后來由于人們不滿此等獨斷之宗教,才開始了哲學。也就是說哲學的最初形態是神話和宗教。
但是,神話里的對象又分為兩類,一類對象屬于自然科學,一類對象屬于哲學,只不過科學的對象者遠多于哲學的。當哲學探索開始不久時,就興起了像古希臘詭辯派這樣的懷疑哲學,這種哲學宣揚的詭辯在邏輯上成立,但在實踐上不成立,所以不能取人信任,由此就有了道德論之哲學,并且孕育出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哲學科學兼治的哲學家,因此科學命脈沒有斷絕。到了文藝復興之后,思想界以漸革新,自然科學從中世紀封建當中解放出來,次第成立,尤其是天文學和醫學的發展,更是推動了自然科學邁上一個新臺階,于是哲學與科學的關系,緣之而起。
然后,他理清了哲學與科學關系的發展史。在古代,有兩種關系:
一是常兼今日之所謂科學而言之,也就是說將科學包含于哲學之中,不提科學二字,比如古希臘的柏拉圖只說哲學,將哲學分為三大類:辯學、物理和倫理,以辯學為綱。
二是哲學與科學同義,即不屬于科學的就不屬于哲學。近代的唯物主義者霍布斯分哲學為三個部分:物理學,人類學,政治學,而將神學及歷史歸納在哲學之外,因為神學和歷史不屬于科學,所以它們也不屬于哲學。近代一直沿用這種劃分,認為哲學與科學同義。“至康德作《純粹理性批判》,別人之知識為先天、后天二類:先天者,出于固有,后天者本于經驗;前者為感想,而后者為分析法;前者構成玄學(即哲學),而后者構成科學”。 自康德寫了《純粹理性批判》之后,近代認為哲學與科學同義的想法才有了改變。他認為知識分為兩類,一類為天賦的,也就是先于各種個別經驗的“最先的經驗”,構成哲學;一類為實際經驗中歸納來的,構成科學。于是哲學與科學,開始劃界。后來,科學逐漸脫離于哲學范圍,且互相排斥。凡是以前附屬于哲學的以演繹法來認識的,到了今天都用歸納法,而成為了科學,哲學的范圍也逐漸縮小。最后,蔡元培先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認為無論將來的哲學如何發展,都有這三個任務:一為各科哲理,二為歸納概括各種學科,三為玄學,也就是說哲學與具體科學聯系緊密,離開了具體科學哲學也不存在,但是哲學又在具體科學之外,超越了科學,為一形而上學的知識,且科學的發展會影響到玄學的發展,科學發達時期的玄學比科技落后時期的玄學更豐富。
二、感悟
(一)“佛氏以宗教之形式,闡揭玄學;其后循此發展,永為宗教性哲學,遂與科學無何等之關系。”
佛家是以宗教的形式對玄學進行闡述,而且一直延此發展,所以為宗教性哲學,與科學沒有任何關系。這里是蔡先生對佛教與科學之間關系的認識,但是不禁讓人們想要對宗教與科學之間的關系有一個了解。著名哲學家懷特海曾經斷言:“當我們思考對于人類來說宗教和科學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時,說歷史的未來進程取決于我們這一代人怎樣處理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毫不夸張的。”可見,了解科學和宗教的關系至為重要。
一切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宗教與科學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它們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混合在一起,不分彼此,因為在原始社會里,人們總是將一切與宗教聯系在一起,科學也是如此。例如,中國古代將占卜、巫術作為一種信仰,遇到大事都要通過占卜來決定,認為這就是科學。
第二個階段是互相分離,宗教與科學無一點關系。因為到了近代,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促進了自然科學的發展,并擺脫了教會的控制,科學與宗教在這個時期獲得了相對獨立的發展。
第三個階段是,宗教與科學辯證的發展,既有差別,又有聯系。他們的不同之處主要有以下幾個點:
一為目的不同。科學是為了認識經驗世界,而宗教則是為了宣揚超驗世界并且認為經驗世界來源于超驗世界。
二為方法論不同。現實生活中的觀察和實驗是得出科學結論的主要方法,而宗教的方法則為人生體驗和想象,主張頓悟。
三為對待認識的態度不同。科學強調任何認識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知識,并且所有的認識都可以通過科學方法證實證偽,而宗教則否認認識有真假,認為只有絕對的認識,沒有相對的認識。endprint
這三個方面永為宗教與哲學之間的差異,只要宗教與科學存在,它們就存在。而它們相互關聯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世界上有許多信仰宗教的科學家,牛頓就是一個典型。他在科學方面有極大的貢獻,但又是一個神學家,給《約翰啟示錄》做過注釋。在科學領域就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但是在信仰問題上就需要宗教,宗教與科學在社會中共同起作用。
(二)《哲學與科學》一文既然探討的是哲學與科學的關系,我們就有必要對哲學和科學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但是蔡先生卻沒有給它明確的定義,只簡單描述為“同為有系統之學說”。而且理論界對哲學與科學的定義也都是各有所云,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因為每個人的認識角度不同,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從學科的不同方面來進行不同的定義。哲學和科學都是一個龐大的系統,他們的理論探索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所有的理論成果都是在之前的研究基礎上得出的。尤其是哲學,本身就學派林立。而且哲學不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來證實證偽,所以哲學界并沒有誰對誰錯,每個人都可以將自己的觀點認為是正確的,這樣,完全對立的學說可以在得出相悖概念的基礎上存在于哲學界。因此,關于哲學與科學的定義的紛紛議論也就可以被人們所接受了。
我覺得王德峰老師在他的《哲學導論》中對哲學的解釋是比較理想的。他如是說:“‘哲學一詞,漢語中本來沒有,日本近代學者西周首先用它來譯西語philosophia一詞。此詞源自希臘語,是philein(愛)加上sophia(智慧)構成的,意即‘愛智慧,照此意,哲學就是求智慧的學問”。 至于智慧是什么,如何求得智慧,需要我們在生活中慢慢體會,因為哲學來源于生活。
(三)眾所周知,當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之后,科學的發展突飛猛進,而哲學的發展速度不及科學,因此許多人有了將哲學納入科學的想法
在中國,以丁文江為代表的科學派,就主張哲學走科學化、實證化道路,轉變為科學知識論。而以張君勱為主的玄學派,認為哲學應該保持自己的形而上學性,重建本體論。現代新儒家熊十力對此問題有過明確的表示,他在《新唯識論》中明確指出:“學問當分二途:曰科學,曰哲學(即玄學)。” 他認為,科學的意義范圍在客觀世界,能探索和改造自然;哲學的意義范圍在主觀世界,能認識和修養人生。“科學之為科學,是知識的;哲學之為學,是超知識的。” 兩個方面都是人類存在與發展不可缺少的,人們既不能用哲學代替科學,也不能用科學代替哲學。他尤其反對用科學代替哲學的科學主義觀點。他認為若用科學來代替哲學,人們只追求物質,而不重視精神,那么人就只是為了物質利益而活著,還有什么精神內涵而存在呢?只講究物質、不追求精神就是行尸走肉。
因此,他斷言,隨著科學的發展,哲學的意義范圍會減小,但是哲學仍然不可能變成科學,因為本體論永遠屬于哲學。這里他與蔡元培先生的主張大致相似矣。盡管哲學的意義范圍日益縮小,但是它不可能完全變成科學,仍可保持自己的特性。
三、結語
蔡元培先生的這篇文章結構清楚明了,涉及許多的知識,能讓人對哲學與科學有一個全面的把握。最重要的是他的這篇文章具有時代價值,在當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首先,動筆寫作的有兩類:一種人是因為有內容要寫出來;另一種人則是為寫作而寫作。第一種寫作者有了一些思想,或者積累了某些經驗;這些東西在他們看來值得傳達給別人。” 叔本華對寫作的人有這兩種看法,我認為蔡元培先生是第一種,他寫文章是為了有東西要傳達給別人,其實通過他的寫作目的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在這一方面應該看到,通過介紹康德的觀點,他的目的是要把科學從中國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宋明理學的束縛下解放出來。” 他的目的就是解放科學。他發表論文的時間是1919年,當時的中國非常缺乏科學知識,對科學這個概念也有許多的誤解和無知。他的這一論述對加深國人對科學的理解是有幫助的。
注釋:
俞吾金、吳曉明、楊耕.當代哲學經典:中國哲學卷.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王德峰.哲學導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熊十力.新唯識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叔本華著. 韋啟昌譯.在潮流之后:叔本華讀書隨筆.北京:京城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