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青,李愛紅,王燕春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耳鼻喉診療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2.新疆烏魯木齊市眼耳鼻喉專科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心理護理對減輕耳鼻喉部手術術后疼痛程度的效果評價
周 青1,李愛紅2,王燕春1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耳鼻喉診療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2.新疆烏魯木齊市眼耳鼻喉專科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目的 分析心理護理對減輕耳鼻喉部術后疼痛程度的效果。方法 選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耳鼻喉部手術患者為對象,按照入院順序分為常規組與研究組,各40例。常規組僅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同時加強心理護理,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結果 對比術后24 h、48 h疼痛評分,研究組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耳鼻喉部手術術后,加強心理護理,可緩解患者疼痛癥狀,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心理護理;耳鼻喉部手術;疼痛程度;效果評價
在科學發展的推動下,手術在疾病診治中得到廣泛應用,提高疾病治療效果。同時,手術亦屬于應激源,會對患者心理及生理造成應激反應。耳鼻喉部手術,范圍小,但耳鼻喉與腦部臨近,術后疼痛會對腦部甚至全身器官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響,導致患者產生不良情緒,影響預后效果[1]。因此,術后加強護理,十分有必要。基于此,為分析心理護理對減輕耳鼻喉部手術術后疼痛程度的效果,本院以80例耳鼻喉部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經不同方式護理,取得了一定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耳鼻喉部手術患者為對象,按照入院順序分為常規組與研究組,各40例。所有患者均行耳鼻喉部手術治療,同意參與本次研究,且簽署有知情同意書。常規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23~59歲,平均年齡(40.5 10.08)歲;研究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1~55歲,平均年齡(39.4 11.37)歲。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組僅給予常規護理,包括日常護理、病房護理、健康教育、飲食干預等,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同時加強心理干預,具體如下:(1)搭建良好的護患關系:護士增加與患者間的交流、溝通,傾聽患者的訴說,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給予患者支持。同時,掌握患者病史,綜合分析患者病情,根據患者興趣愛好、性別、年齡等,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個性化護理方案。另外,護士告知患者術后疼痛屬于正常現象,站在患者的角度上,思考問題,理解患者的痛苦與煩惱,獲取患者信任,引導患者積極配合護理,搭建良好的護患關系。(2)心理干預:術前,護士向患者介紹耳鼻喉部手術的相關知識,引導患者正確認識耳鼻喉部手術,綜合評估造成患者消極情緒的因素,予以安慰與疏導,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自信心。術后,由于伴有不同程度上的疼痛感,患者易出現抵觸、煩躁等不良情緒。在此情況下,護士應指導患者聽音樂、看電視、聊天等,轉移注意力,緩解疼痛。對于劇烈疼痛患者,護士需以醫囑為指導,給予鎮痛藥。(3)家屬支持:家屬情緒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患者情緒,因此,護士應主動與患者家屬交流,叮囑家屬多給予患者關心、支持,向家屬介紹良好心態對術后康復的意義,引導家屬配合臨床護理工作的開展。
1.3 觀察指標
術后,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患者疼痛程度。0分表示無疼痛癥狀,1~3分表示伴有輕度疼痛,4~6分表示伴有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
1.4 統計學方法
在EXCEL表格中錄入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所有數據,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查,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不同方式護理,評估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研究組術后24、48 h疼痛評分均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比較(±s,分)
組別 n 術后24 h 術后48 h研究組 40 2.5±0.36 2.1±0.75常規組 40 3.4±0.59 3.8±0.64 t 8.235 10.904 P 0.000 0.000
手術是一種醫生借助醫療器械,對患者身體進行切除、縫合等的治療方式。近幾年,手術操作不斷成熟,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數量不斷增多,然而,手術是一種創傷性治療方式,易造成術后疼痛,導致患者產生消極情緒[2]。因此,術后,給予適當的臨床護理,對緩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具有重要意義。
在醫療改革的背景下,傳統生物護理模式逐漸轉變為了“生理-心理-社會”的模式,致使心理護理在臨床護理中得到普遍關注與重視[3]。心理護理指護理過程中,護士采用多種方式與途徑,影響患者心理狀態,幫助患者在自身實際條件下獲取最佳的身心狀態。其中,交往的原則、啟迪的原則、針對性原則與自我護理原則是開展心理護理時需堅持的基本原則[4]。耳鼻喉部手術術后,患者會呈現出不同程度上的疼痛癥狀,易導致患者產生消極情緒,例如,煩躁、不安、抵觸等,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基于此,在常規護理的同時,強化心理干預,從多方面評估患者心理狀態,了解造成患者不良情緒的主要原因,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心理干預,搭建良好的護患關系,結合家庭支持,引導患者積極配合術后治療,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復。本次研究中,常規組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措施,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同時強化心理干預。結果現實,研究組術后24 h、48 h疼痛評分分別為(2.5 0.36)分、(2.1 0.75)分,明顯低于常規組的(3.4 0.59)分、(3.8 0.6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耳鼻喉部手術術后,加強心理干預,可緩解患者疼痛癥狀,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1] 左麗芬.心理護理在減輕耳鼻喉部手術術后疼痛程度中的應用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0):109.
[2] 劉美娜.心理護理在減輕耳鼻喉部手術術后疼痛程度的應用體會[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6,(8):1035-1036.
[3] 朱文君.心理護理在減輕耳鼻喉部手術術后疼痛程度的價值[J].醫藥,2016,(3):37.
[4] 周學瑞.心理護理在減輕耳鼻喉部手術術后疼痛程度的應用探討[J].吉林醫學,2015,36(10):2133-2134.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76
B
ISSN.2096-2479.2017.12.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