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牙市婦幼保健院,新疆 博爾塔拉 833400)
個體化產程管理對臨產產婦分娩結局的改善作用分析
劉紅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牙市婦幼保健院,新疆 博爾塔拉 833400)
目的 觀察個體化產程護理對臨產產婦分娩結局的改善作用。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接診的248例臨產產婦,將其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各124例。對照組常規待產,干預組在待產過程中采用個體化產程管理。比較兩組產鉗使用率及急診剖宮產率。結果 觀察組產鉗使用率、急診剖宮產率、待產時間、產程時間等在數值上均小于對照組(產鉗使用率:1.61%<8.87%;剖宮產率:8.06%<28.23%;待產時間:(5.36±1.53)h<(9.61±4.17)h;產程時間:(6.26±2.27)<(8.35±3.02)。結論 應用個體化產程管理能夠有效降低臨產產婦在生產過程中的產鉗使用率及急診剖腹產率,縮短待產及產程時間,有臨床借鑒及推廣應用的價值。
個體化;產程管理;臨產;分娩結局
我國臨床上剖宮產率近年來持續攀高,所帶來的近、遠期并發癥問題日益凸顯[1]。因此,如何降低剖宮產率、預防剖宮產并發癥等問題成為臨床熱議的話題之一。有研究表明,產科護理方法、模式會直接影響到母嬰安全,而產程管理也與產婦的分娩結局密切相關[2]。因此,探尋具有合理性、科學性的產程管理方法在提升產科護理質量、改善產婦分娩結局、保證母嬰安全等方面均有積極的臨床意義。為細致分析個體化產程護理對臨產產婦分娩結局的改善作用,筆者對我院248例臨產產婦進行了相關試驗,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接診的248例臨產產婦,將其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各124例。經協商,患者均自愿參與本研究,且于同意書簽字。排除有習慣性流產病史及伴妊高癥的患者。干預組產婦年齡22~42歲,平均年齡(27.31±1.32)歲;孕期36~41周,平均(37.58±0.92)周;經產婦37例,初產婦87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3~42歲,平均年齡(27.74±1.37)歲;孕周37~41周,平均(38.22±0.97)周;經產婦39例,初產婦85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管理方法
常規護理:對所有產婦的臨床資料、情況等進行綜合評估,予以評估結果顯示可正常分娩的產婦相同的孕期知識講解,并提供適宜的待產、分娩環境與器具等,當產婦子宮口張開達2~3 cm時即送入產房,分娩過程中由患者家屬及助產士全程陪同并隨時予以專業性指導、情況慰藉、生理護理等。
對照組:本組患者常規待產,即以自由體位待產,相關待產、生產指導均參照WHO版的《正常分娩實用守則》,主要內容為待產活動、不同姿勢待產等,有護理人員定時對產婦體位進行調整或產婦根據自身情況自行調整,調整頻率維持在3 min/次左右。
干預組:本組患者采取個體化產程管理,即根據不同產婦的具體情況行合理的產程管理,具體有生理狀態、承受能力、盆骨特征等。在采用對照組自由待產體位的基礎上給予不同產婦符合其狀況的產程管理,根據孕婦不同生理、心理狀態或不同待產時期的符合個體需要的產程管理,合理選擇待產體位及進行待產活動。
1.3 觀察指標
兩組產婦的產鉗使用率、急診剖宮產率、待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分娩方式比較
觀察組產鉗使用率、急診剖宮產率均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分娩方式比較
2.2 兩組待產時間、產程時間比較
干預組待產時間及產程時間均較對照組更短,(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待產時間、產程時間比較
在生產過程中,產婦的精神狀態、產力、產道等均是能否順產的決定性因素[3]。有報道顯示,在產程中進行適量的運動可有效促進自然分娩,同時可對急診剖腹產的發生率起到一定的降低作用[4]。不同產婦由于在胎兒位置、大小及盆骨形狀等方面存在差異,由此在分娩的過程中需要不同的體位及活動方式、強度等。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個體化產程管理的對照組患者在產鉗使用率、急診剖宮產率、待產時間、產程時間等方面均優于常規待產的對照組,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個體化產程管理可顯著縮短待產及產程時間,降低產鉗使用率及急診剖腹產率。自由體位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順利分娩的難度,而在自由體位基礎上結合產程運動對于有難產傾向的產婦效果較好,個體化產程運動可在增加盆骨關節的活動程度外對胎方位行適應性調整,從而達到避免難產的目的。另外,個體化待產體位可通過母體活動而對骨盆空間起到改變作用并增強頭盆的適應能力[5]。
綜上所述,應用個體化產程管理能夠有效降低臨產產婦在生產過程中的產鉗使用率及急診剖腹產率,縮短待產及產程時間,有臨床借鑒及推廣應用的價值。
[1] 劉紅梅,黃雪玉,韋麗萍.新產程管理下第二產程時長對母兒結局的影響[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9):1579-1581.
[2] 顏廷紅.規范化產程管理對產婦焦慮情緒及分娩結局的影響[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6(A02):1040.
[3] 白 一.產程管理專題討論——產程時限的現代觀[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4,30(1):1-2.
[4] 劉 銘.產程管理和干預措施[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6,32(8):730-734.
[5] 周 紅,劉 蓓,陳 莉,等.個體化產程管理對低危臨產初產婦分娩結局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3(8):906-908.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7
B
ISSN.2096-2479.2017.12.1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