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惠,李美桃*
(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子宮肌瘤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效果觀察
劉 惠,李美桃*
(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目的 探討子宮肌瘤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方法 將我院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66例隨機分組,研究組(n=33)在圍術期護理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對照組(n=33)則采取常規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術后恢復情況。結果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是遠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的首次住院時間、傷口拆線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下床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 子宮肌瘤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肯定,可加速患者術后痊愈進程,并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
子宮肌瘤;圍手術期;臨床護理路徑
子宮肌瘤作為婦科常見病與多發病,目前以手術治療為主,而患者圍術期護理質量優劣與其手術療效密切相關,應慎重選擇恰當護理模式[1]。本研究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子宮肌瘤手術病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66例作為研究對象,提前排除存在肌瘤惡變或合并其他影響術后康復的疾病如貧血患者、肌瘤惡變患者、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患者、高血壓患者及其他基礎性疾病患者。本組患者均神志清醒,在參與本次研究前簽訂了知情同意書。按隨機抽簽法將其分成研究組、對照組,均33例。其中,研究組年齡為39~60歲,平均年齡為(43.52±3.28)歲;文化程度:小學3例,初中13例,高中16例,專科1例;對照組年齡39~61歲,平均年齡為(43.81±3.46)歲;文化程度:小學4例,初中11例,高中15例,專科3例;所有患者均不患有其他嚴重疾病。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即按照既往護理計劃實施入院指導、病情評估、口頭知識宣教、手術室護理、床旁護理、用藥指導等,不強調特殊護理內容。研究組患者則采取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其以手術時間作為橫坐標軸,而以術前檢查、用藥指導、飲食護理、功能鍛煉、健康教育以及出院計劃等護理措施作為縱坐標軸,從而制定出標準化臨床護理路徑表。醫護人員應嚴格依據臨床護理路徑表標準化流程完成護理干預計劃,具體措施如下:
(1)住院第1天。護理人員應為患者及其家屬做好入院介紹、入院評估等工作,為患者詳細解釋子宮肌瘤相關知識、精神因素和疾病之間關系以及如何調節精神壓力等方式。(2)術前1天。護理人員需為患者講解子宮肌瘤手術名稱、開展時間、麻醉方式以及禁食時間等,同時完成抗菌素皮試、麻醉皮試、皮膚準備、腸道準備等,指導患者正確咳嗽、沐浴更衣、排痰、床上大小便等,叮囑其保持良好心情,保證睡眠充足。(3)手術當天。護理人員應在清晨幫助患者灌腸,用藥后送入手術室,幫助其擺成正確體位,全麻后嚴密監測其生命體征變化。(4)術后1~2天。護理人員應予以活動、飲食等方面指導,并告知其早期活動對康復的好處,指導其早期活動,觀察其全身一般狀況、生命體征、精神狀態以及陰道流血情況,將導尿管拔出后,詢問患者小便情況。(5)術后3~5天。護理人員需注意做好患者衛生、飲食等方面護理,保證其休息、活動適度;根據患者康復情況,同主管醫師交流,確認其可出院后,通知患者家屬做好患者出院準備。(6)出院當天。護理人員應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叮囑其正常作息,強調復查時間,叮囑患者需禁房事2個月、休息1個月,3個月后來院復診。
1.3 觀察指標
(1)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評估患者對護理服務質量的滿意度,按照特別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四個標準,分別評為3分、2分、1分、0分,其評分項目如下:①入院接待、入院須知;②護理人員服務態度;③子宮肌瘤基本知識宣教;④護理人員是否主動解決問題;⑤護理人員巡視病房次數;⑥心理溝通。總分為12~18分者為滿意,總分不足12分者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滿意率+一般滿意率。
(2)記錄兩組患者首次下床時間、首次排氣時間、傷口拆線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評估其術后康復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5.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
研究組滿意者31例,不滿意者2例,其護理滿意度是93.94%;對照組滿意者25例,不滿意者8例,其護理滿意度是75.76%;組護理滿意度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
研究組患者的首次住院時間、傷口拆線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下床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首次下床時間、首次排氣時間、傷口拆線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d)

表1 2組患者首次下床時間、首次排氣時間、傷口拆線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d)
組別 n 首次下床時間 首次排氣時間 傷口拆線時間 住院時間研究組 33 17.35±1.45 39.71±3.25 175.14±9.52 7.15±1.22對照組 33 29.85±3.41 58.42±5.72 189.55±12.35 10.54±1.76 t 19.379 16.337 5.309 9.094 P 0.000 0.000 0.000 0.000
子宮肌瘤屬于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實體性、良性腫瘤,以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為目前最常用治療手段,效果廣受肯定[2]。然而,因手術本身即可對患者造成不良心理應激反應,加上疾病折磨,患者容易產生各種不良心理,影響手術開展。因此,醫務人員需在子宮肌瘤患者圍術期應用護理干預,幫助其完善術前準備和術后康復工作。常規護理模式下,護理人員往往遵醫囑行機械性護理操作,秉承“一切以疾病為中心”的觀念,忽略了患者心理護理需求,且其護理操作缺乏全面性、針對性、規范性[3]。
[1] 袁中草,王定清,袁愛珍,等.臨床路徑在子宮肌瘤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2,18(18):130-131.
[2] 朱曉輝.子宮肌瘤圍手術期患者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與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6):715-717.
[3] 鄭 娟.臨床護理路徑在子宮肌瘤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當代醫學,2016,22(25):103-104.
[4] 樂炎芳,曾 燕,李瑋琛,等.臨床路徑用于子宮肌瘤患者圍手術期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8):222-223.
本文編輯:吳宏艷
R473.73
B
ISSN.2096-2479.2017.11.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