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
摘 要:美術的功能問題,即美術對社會生活、對人民群眾發揮什么作業,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對美術的審美的作用、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等作何種理解,這不僅是一個美術理論問題,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美術創作。我們認為美術的功能不能離開審美作用來談,審美作用是美術的首先和基本的功能。本文重點論述美術的審美功能是怎樣的一種特殊功能。
關鍵詞:美術;審美;功能;教育
中圖分類號:J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013-01
圍繞美術的功能問題存在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一種意見認為審美作用是美術的唯一功能,因突出美術的審美作用而忽視了美術的其他功能;另一種觀點則主張美術就是要對人進行教育,把教育歸結為美術功能的本質,而忽視了美術的審美作用。二者都有合理因素,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相比而論,前者的思想是較富有啟發性的。
我們認為美術的功能不能離開審美作用來談,審美作用是美術首要和基本的功能,現在不少人習慣引用馬、恩評價狄更斯、巴爾扎克等現實主義作家作品的認識作用的言論來強調藝術的認識教育作用,但我認為,從總體上看,馬、恩從來都是強調藝術的審美功能的。馬克思曾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從思維方式上揭示了藝術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和理論的掌握世界方式的區別,曾將人的生產和動物的“生產”進行過比較,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
美術的審美作用是美術具有的一種特殊功能,至于認識教育作用則是其他意識形態如政治、法律、宗教、歷史等共具的功能,只有美術的審美作用才是美術功能區別于哲學等意識形態功能的質的規定性。有一種觀點認為美術的審美作用在于教育人們認識生活中的東西什么是美丑,這是一種狹隘的理解,實則仍然在談美術的認識和教育作用,僅僅從美術的內容著眼。我們認為,視覺什么功能主要是表現在美術通過其它藝術形象和形式給人一種視覺審美享受,使觀者在欣賞品味中得到一種精神愉悅和情感的升華從而提高欣賞形式美的能力。正如魯迅所說:“一切美術的本質,皆在觀聽之人,為之感怡悅?!币蚨?,美術審美功能的焦點應該是美術的形式。當然我們所說的形式不是脫離內容的“純形式”,而是包含積淀著內容的形式,但內容必須轉化成繪畫語言、雕塑語言等,用特定的美術形式諸因素加以表現。
我們強調美術的審美作用,當然也不主張審美作用是美術的“唯一”作用,因為美術也客觀地存在著認識、教育作用等等。但是美術的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必須和審美作用水乳交融般地結合在一起,并要通過審美作用而實現,離開了審美作用,美術的認識、教育作用就無從談起。美術的認識和教育作用不同于科學和政治,因此對它就不能以科學、政治的認識教育作用為尺度來衡量和要求。第一,后者直接以概念的形式訴諸理性,而美術則靠掀動人們的情感的波瀾來使欣賞者得到陶冶。因此美術的教育作用潛移默化地經過中間許多環節,它不能脫離視覺對美術作品的形象和畫面美的知覺把握。第二,美術的認識功能也不同于科學的認識、概念的認識,而是如黑格爾所說的:“概念與個別現象統一”的認識。美術要經過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它當然具有認識作用。但美術創造必須經過美術家的選擇、提煉,進行藝術概括,并融進美術家的思想情感,按照美的理性來塑造藝術形象等等,這是一種十分復雜的創造工程系統,因此美術就不僅僅是對生活的一種簡單復制。也不是一種簡單的認識。印象派畫家馬奈的《弗里貝杰爾酒店》成功的塑造了一個樸實少女的形象、雖然她身上散發著珠光寶氣,但不失鄉間女郎的純真;衣著時髦,卻仍然顯得大方莊重這樣的一個酒店女招待,令人聯想到當時城市的工業化,把農村中貧困的青年吸引來出賣勞動力。這幅作品對我們了解資本主義的現實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它揭示了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繁榮面紗下的真面目,反映了進入城市的勞動者的內心世界。作品將社會與藝術融為一體,我們得到的認識也是和對這個少女典型形象的把握結合在一起。這與政治科學著作得到的認識顯然是不同的。
為了突出美術的社會功能,當然要考慮題材的問題。但我們不能片面的強調美術認識教育功能,而熱衷于搞大題材、政治題材,把注意力放到題材的政治思想上,這樣做結果必然會事與愿違,適得其反。尚揚的油畫作品《黃河五月》并不是什么大題材,卻包含著一定的社會內容,作者把黃河兩岸的人民創造的一種新生活,把征服黃河,讓黃河造福于人民的現實和理想,表現在一幅優美、自然的畫境里,作品沒有渲染“令黃河讓路”、“戰斗天地”的熱鬧場面,沒有描繪“高大的”治理黃河的英雄形象,只是從生活中攝取了一個小小的鏡頭,兩道抽水機流淌的黃河水仿佛唱著一首和諧的小小交響曲。作者從此找到了一種如黑格爾所說的理性內容和感性形象融匯的“情致”,使其充滿詩情畫意,仔細品評,意味深長。魯迅先生曾贊揚過蘇聯小說《毀滅》、《鐵流》寫了“鐵的人物和血的戰斗”,但他同時又說“日本的浮世繪,何嘗有什么大題目,但它的藝術價值卻存在的”,藝術家“只要表現他所經驗的就好”。我們當然承認題材是有差別的,但題材決定論是極端有害的。關鍵不在題材的大小,而如羅丹所說的在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J].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5.
[2]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席勒.審美教育書簡[J].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