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摘要]事業單位是社會管理與政府經濟的主要內容,是我國履行公共服務職能、實施社會管理的重要載體。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變革與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企業經濟的轉型,一些具備市場配置能力的事業單位在市場經濟的改革浪潮下,開始轉變為企業化管理模式,文章將面對體制轉變中出現的種種困難進行討論,探討現代化背景下,事業單位完善績效管理方式的措施,幫助事業單位迅速度過管理模式轉變的不適應期,提高事業單位發展水平。
[關鍵詞]企業化;事業單位;績效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2135
事業單位是指由國家機關或其他利用國有資產的組織所承辦、為了實現社會公益目的,而在衛生、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展開活動的社會性服務組織,一般可分為混合公益與純公益兩種。純公益事業單位涉及領域有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國防安全、國家長遠利益以及社會經濟秩序等領域,其生產活動經費主要由公共財政支持,地方政府或中央主持管理。具有排他性,缺少市場配置的發展與運作資源,提供的產品服務是非競爭性的,是由政府提供的、無差別、平等地面向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服務。混合公益事業單位提供的公益服務雖然同樣面對社會全體成員,但其生產活動能夠在滿足公共需要的同時也滿足個人需求。可以通過市場獲得部分盈利或成本補償,具有一定程度的市場配置能力。主要涉及公共交通、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郵政以及公共水、氣、電等普遍服務業領域。與混合公益事業單位相比,純公益性事業單位的經營性質與資金來源較為單一,有利于國家財政進行統一管理;混合公益事業單位性質較復雜,在目前的市場經濟下正逐漸向企業化轉變,也就是以下主要分析對象。
1事業單位向企業化轉變的優點
(1)能夠減少國家財政公共支出費用。由“職能型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政府”,促進政府對事業單位的市場配置能力的放寬,使事業單位在提供公共服務、實現服務職能的基礎上,對服務產品進行差別化,以此實現成本補償,將經費的主要來源由國家財政撥付轉變為盈虧自負的企業化管理模式,為國家公共財政減輕負擔。
(2)提高競爭力,增加經濟效益。在保證公共服務實現的基礎上,事業單位可以利用自身資源進行自主創新,對消費者實行差別化服務,滿足不同的消費者需求。向企業化模式轉變,實現自主經營,提高市場競爭力,為社會財富的增加提供助力。
(3)不斷更新經營方式,滿足市場需求。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促進了社會大眾消費需求的改變,消費者需求更具個性化,因此要求有能力進行市場配置的事業單位面對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服務或者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
2向企業化管理轉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促進事業單位向企業化管理模式轉變,具有緩解財政負擔,提高市場競爭力,滿足市場需求的優點,但在企業化落實過程中,仍然具有不同程度的困難。
21機構設置過多,結構臃腫
許多事業單位的機構設置擴張并不是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求,而是上層結構的職能擴張的要求,其層級性和應激性較強,設置原則沒有系統性,導致職能重復、相互交叉等現象,而機構任務復雜,不確定性較強,不能輕易撤銷崗位,因此導致了超員、超編問題。此外,由于部分國企、公務員以及政府制度的改革,使部分人員產生工作調動,被事業單位接收后,缺少適合的崗位,事業單位不能完全吸收,也不能投入市場活動,造成結構的臃腫。
22經費減少,缺乏足夠的市場配置能力
一般來講,事業單位的公共生產活動經費主要由國家財政承擔,但在進行企業化制度改革后,事業單位開始向市場化轉變,減少了財政支出,為國家緩解財政負擔。但由于事業單位的市場化能力并不完全,與上層機構仍存在隸屬關系,仍需要承擔來自上級的行政任務,約束了事業單位的市場行為,削弱了市場敏感度,降低了其盈利能力。因此財政預算減少,市場配置能力不足。
23績效考核制度不完善
事業單位長期使用行政機構設置,雖然有較高的行政執行程度,但信息溝通效率較低,缺少面對市場的靈活應變能力,此外,事業單位需要執行上級行政任務,有強制性和不可控性,行政任務與市場生產服務相互交叉,影響事業單位內部人員的績效考核管理,并且企業化管理還處在初期階段,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缺少對員工工作積極性的激勵,不利于員工成長以及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
3提高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程度的有效措施
事業單位在企業化管理體制轉變下應如何適應市場化,提高績效管理,促進經濟效益提升,增加市場競爭力?現今的組織變革的主要實行措施有組織扁平化、組織裁員、組織分散化以及組織結構調整,以上措施都具有提高生產力,降低生產成本的作用,但對績效的提高效果較差,促進績效提高的重點是改變工作人員的行為模式,建立合理有效的績效管理措施,激發員工的創新精神,提高工作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團隊協作氛圍,建立獨有的組織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員工,有效控制績效管理,促進組織目標的整體實現。
4實行績效管理的準備
41確定組織戰略目標
作為事業單位,原來的非市場主體地位無法確立組織目標。但既然決定走市場化道路,這一步勢在必行。戰略目標不確定,一切績效管理行為都是空談。若要確定其組織的戰略目標,須將事業單位中行政業務與市場業務剝離開來。對于不同業務,設置不同的機構(部門)和人員進行管理。切忌“一套班子,兩套系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政企不分,權責不明。剝離開來后,兩種機構(部門)各自獨立,互相沒有隸屬關系,保證市場部門的市場主體地位,實行現代企業法人制度進行管理。
42確定組織績效衡量標準和考核周期
需要對績效考核標準以及考核周期進行明確,以書面形式表現出來。績效考核標準與考核周期應該由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與員工一同制定,要求與工作實際相結合,針對不同工作性質特點制定不同的績效目標,其考核標準與周期也并不相同。績效考核主要內容包括員工工作內容、工作目標、工作原因以及目標完成時間等,員工與管理人員共同確定考核標準與周期是保證績效考核科學合理的有效措施,是考核標準制定的基礎。
43明確績效考核積極意義
在實際工作中人們常常忽略實行績效考核的最終目的,績效考核最終實現目標是促使員工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從而提高工作積極性以達到企業經濟效益提高的最終目的,而不是單純對員工進行考核并懲罰未達到目標的員工。在考核結束后要允許員工進行改正提升,針對員工工作短板進行培訓課程,培養員工專業能力的提升。
44確定績效結果的運用方式
績效管理最后能否達到激勵的目標,還得依賴于考核結果能否被正確使用。首先,績效考核結果可用于指導工作人員能力的提高,通過發現工作人員在完成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工作技能上的差距,制訂有針對性的培訓發展計劃。其次,績效結果可以比較公平地顯示工作人員對組織做出貢獻的大小,據此決定對個人的獎懲和報酬的調整。
5結論
面對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變化,以及社會大眾消費需求的轉變,需要對具有一定市場配置能力的事業單位進行企業化管理改革,提升事業單位績效,完善績效考核制度,以提高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企業化管理需要保證市場占據主體地位,明確權力與責任,政企分離,使用“一家兩制”的管理方法,對行政機構的預算撥款進行國家機關控制,減輕國家財政負擔,以解決事業單位在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宋玲雅事業單位績效管理的現狀與對策探討[J].人力資源管理,2010(6).
[2]王葵映淺析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J].中國商界(下),2009(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