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的模式深刻影響到了教育領域,并轉變了原有的教育理念,形成了“互聯網+教育”的新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核心是課程設計,將多種優質的教學資源整合起來,打造教育資源的網絡超市,把品質更高、層次更豐富的公共教育服務帶給大眾。“互聯網+教育”的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學管理、學生管理的水平,有利于建設智慧校園。在該種模式之下,評價的主體和對象都是參與者,教育評價變得更加便捷、深入。
【關鍵詞】互聯網+ 教育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1-0048-01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也為教育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推動了互聯網+教育這種新教學模式的形成,但就目前而言,這種模式的發展趨向還不夠明晰,仍需要各界進行不斷地探索。互聯網+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借助互聯網工具實現教育事業的跨越發展,消除在教育事業中現存的資源不均、信息不通暢等現象。所以,在探討互聯網+教育模式時應該注重對這三個問題的考慮。
1.互聯網+教育的構成要素
1.1 互聯網+教育管理。 所謂信息化的教育管理,指的就是在對教育管理信息資源進行開發時充分借助信息技術,提高信息交流和共享的水平,加強教育管理,推動教育改革的進程,在現階段,教育管理信息化基本等同于互聯網+教育管理。但在之后,互聯網+教育不論在形態還是水平上都應該有所提高。未來的互聯網+模式,從技術平臺到人事制度都要進行重塑,實現互聯網的全面管理。
1.2 互聯網+教師。 在互聯網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師必須要具備適應新形態的能力,更好地迎接時代帶來的挑戰,這包括如下三方面:第一,必須把“互聯網基因”植入教師的專業發展中;第二,要依據“互聯網化”,來適當調整教師的教學組織形態;第三,在教學中要積極應用“教學眾籌”等最新的教育模式。
1.3互聯網+課程。 互聯網中涵蓋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因此將互聯網和教育結合在一起,可以大幅拓展課程內容,讓課程內容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各領域的最新知識,傳統課堂知識陳舊的現象可以得到極大改變。應用互聯網技術,能夠優化課程的外在封裝形式,使其變得更為立體和先進,互聯網課程與傳統課程相比,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可視化、智能化,能夠直觀地呈現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好地融入進學習過程中。
1.4 互聯網+學習。 互聯網+學習具有如下特點:第一,學生在開展學習時以先進的信息技術作為學習支撐;第二,豐富的學習資源極大地拓展了學習活動;第三,利用即時反饋工具,教師能夠實時獲知到學生的學習狀況;第四,大數據的應用,優化了學習過程。
2.“互聯網+教育”的優勢
2.1 突破時空限制。利用互聯網技術,能夠把校外教學的過程完整出現,而任何人只要在接入網絡之后,不論在何時何地都能進行自主學習。在互聯網+教育的新模式之中,不一定要同時展開教與學的過程。所以,互聯網教育能夠打破傳統教育中的時空限制,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升。
2.2 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傳統的教育課堂中,整節課的中心都是教師。但學生在互聯網教育中,可以自主決定學習計劃、學習時間甚至是學習內容,這樣的方式,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同時,也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共享及充分利用。
2.3 共享多媒體學習資源。互聯網+教育的模式,一改教育的封閉,大大提高了其開放度。在這種模式中,知識不再被權威所壟斷,每個人都能成為知識的創造者、享受者,所有人都具備平等的獲取、享用知識的權利。全球開放的背景,極大地豐富了知識庫中的教育資源,互聯網又把這些資源整合在一起,不論何時、何地,人們都可以快速獲取自己所需的資源。
3.如何高效利用“互聯網+教育”的教學模式
3.1 互聯網+“作業”構建橋梁。通過深入探討和分析互聯網教育模式和現有的教育模式,可以知道,實行互聯網+作業模式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在這種模式中,企業會把資源整合起來,再發布一定任務,學生在完成企業布置的作業時,不僅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升自我學習能力,同時還能獲得企業給予的報酬。從本質上而言,這是一種企業教育模式,加強了教育的針對性。
3.2互聯網+“學校”融資源。各個學校應該利用互聯網把先進的教育資源整合起來,打破原有的時空限制,讓學生隨時隨地都能夠學習。互聯網+教育模式中,學生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可以自由選擇課程內容。同時所有學生都能獲得獲取優秀資源的渠道,所有學校都能夠享受到經典課程。學生只要達到自制考核的標準,在互聯網教育模式中一樣能夠得到學位證書和畢業證書。這種教育模式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實施多元教育,所有學生都可以享受到名校教育。
3.3互聯網+“教師”保質量。互聯網可以生動直觀地呈現出各種聲音、圖像和動畫,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可以很好地捕捉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把互聯網的這些特點進行充分利用,就可以明顯提升互聯網平臺的授課質量。同時,在完成了互聯網中的課程之后,學生便能獲取相應的證書及學分,這位互聯網教育的高效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種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和互聯網+高校非常類似,但這種模式更加突出了教師的功能。通過教師和學生在互聯網中的互動和交流,資源可以得到有效配置。對學生而言,教師也不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這可以降低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感,并把教學轉向“翻轉課堂”模式,推動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4.總結
綜上,應用“互聯網+教育”模式,能夠打破時空限制,讓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學習。同時打破了傳統的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演變成了教學主體,擁有了更多自主權,可以激勵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對教學效率的提高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平和光,杜亞麗.“互聯網+教育”:機遇、挑戰與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16,(1):13-18.
[2]張茂聰,秦楠.互聯網+教育:內涵、問題與模式建構[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6,8(3):22-28.
[3]陳麗.“互聯網+教育”的創新本質與變革趨勢[J].遠程教育雜志,2016,34(4):3-8.
作者簡介:
顧勤豐(1975.1.16-),男,漢族,江蘇蘇州人,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高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