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消費金融蓬勃發展,成為我國金融市場的一大亮點,但其發展也遇到了瓶頸——騙貸、重復授信等不誠信行為屢禁不絕,這增加了消費金融交易的信用風險。由于消費信貸雙方的信息天然的具有不對稱性,貸方需要全面了解借方的個人征信情況才能作出合理理性的授信,因而個人征信體系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近幾年一些消費金融公司違反相關征信法律法規而受處罰為背景,分析我國消費金融中的個人征信問題,結合現有法律制度、政策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消費金融;個人征信;互聯網;大數據
一、引言
消費金融是為各階層消費者提供消費貸款的現代金融服務方式,其核心是消費場景金融服務。2009年中國銀監會批準北銀、錦程、中銀和捷信四家試點公司開展消費金融業務以來,我國的消費金融公司發展迅猛,2017年4月《中國消費金融創新報告》指出,我國消費金融市場規模估計接近6萬億元。但隨著消費金融市場的蓬勃發展,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在征信、業務開展范圍、違規發放貸款、資金挪用、融資等方面,北銀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湖北消費金融等消費金融公司接連受到行政處罰。
二、個人征信概述
(一)個人征信
個人征信,是指依法設立的個人信用征信機構對個人信用信息進行采集和加工,并根據用戶要求提供個人信用信息查詢和評估服務的活動。個人征信在我國有十多年的歷史,自2004年起我國的個人征信系統初步建立及不斷發展完善,至今已經建設成為世界規模最大、收錄人數最多的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
我國的征信系統一般指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其主要以收集銀行信貸信息為核心。截至2015年4月底,征信系統收錄了8.64億自然人,但其中5億多人只有基礎性的個人基本資料,而無實質的征信信息,加上未覆蓋到的其余自然人,我國約有10億人的征信信息還是空白。相較于較完備的企業征信體系,我國個人征信體系還不夠完善,還需要加大建設力度。
(二)個人征信在消費金融中的地位
消費金融主要就是消費信貸,消費信貸往往是無擔保、無抵押、風險相對較大的交易,消費金融公司需要全面了解借款者的信用狀況、還款能力等,才能對借款人進行風險評估與授信。但是,消費信貸中的借貸雙方天然具有信息不對稱性,借款方對于自身的信用及財務狀況十分清楚,而貸款方則對此處于劣勢地位,個人征信服務則是連接借貸雙方的一個橋梁,貸款方取得借款方的個人征信報告,能夠幫助其降低交易成本,也有利于消費信貸交易的達成。因此個人征信在消費金融中具有核心的地位。
三、我國消費金融中的個人征信問題
(一)消費金融公司的違規征信行為
消費金融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消費金融公司的違規操作行為,一些個人征信信息被消費金融公司違法獲取和使用,其根源是我國個人征信體系不完善,以及征信信息僅在商業銀行等少數機構之間開放共享。由于消費金融公司未獲準接入央行征信系統,有的消費金融公司為獲取個人征信信息會采取不合法手段,例如“未經被查詢人的同意,查詢其個人征信信息”等。具體而言,在獲取、使用、提供、采集個人征信信息的各個環節,個人征信信息都可能被消費金融公司違法侵犯。
(二)個人征信信息采集中的問題
我國的個人征信體系是以銀行征信為主,其覆蓋面及數據量十分有限,往往不足以供消費金融公司來評判一個人的綜合信用狀況。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覆蓋面、影響力日益擴大,其能收集到更全面的個人征信信息,但目前絕大多數互聯網金融公司卻無權進行個人征信采集。此外,一些公司存在違規采集個人征信信息的行為,個人征信信息采集與個人信息保護之間的沖突日益突顯,如何厘清個人征信信息采集和個人信息保護的界限,是發展個人征信體系的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四、對策建議
(一)完善個人征信業務監管的法律法規
個人征信業務是我國征信業務的“短板”所在,但是隨著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的普及,以及國家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規劃,其重要性已日益凸顯。我國在大力發展個人征信業務的同時,也應同步更新完善監管制度,以防止一些征信亂象泛濫。
在個人征信信息采集方面,其涉及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如果監管不到位,個人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一切措施只會適得其反,因此應出臺相應的個人征信監管法律法規。與此同時,還可以積極探索建立有互聯網特性的征信業務規則和監管標準,明確互聯網征信機構的安全保障義務以及相關法律責任,切實守住個人信息保護的底線。[2]
(二)擴大個人征信采集主體,開放共享個人征信信息
在消費金融領域,由于征信信息不開放共享,各公司無法互通借款人的真實負債情況,客戶多重負債導致每家公司對于同一個客戶進行了過度授信。個人征信信息應適當開放共享,這樣能促使不誠信行為無處遁形,倒逼全民信用提升,使人們在日常生活消費中處處守信。為了提升征信信息的廣泛性、準確性及覆蓋面,還應當適當擴大個人征信采集主體,如擁有眾多客戶的消費金融公司。
當然個人征信采集主體也不宜過多,央行征信局長萬存知表示:“要嚴格控制征信機構的數量,因為數量一多,每個機構有自己的信息平臺,把信息分割了,雖然要求共享,共享的難度會加大,所以不能太多,要從嚴控制數量。”因此應有限度擴大采集主體數量,逐步開放征信信息使用權限給更多的企業,這樣既便于征信采集管理,也有利于加大對征信信息的有效利用。
(三)運用大數據征信
大數據技術日漸成熟,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各家互聯網公司都在開展大數據挖掘分析工作。萬存知說:“信息必須要集中起來才有價值……征信體系就是征集信息,集中度越高越全面,征信系統的功能就越強大。”運用大數據征信,能提升征信信息數據分析的準確性、權威性,有效分析出個人信用綜合狀況及社會信用狀況,促進個人征信體系建設。因此深度挖掘個人征信大數據信息,建立大數據征信機制尤為重要。
五、總結
消費金融的蓬勃發展,使更多人群能享受到消費信貸服務,但由于我國個人征信服務在時效性、全面性和層次性上存在不足,制約了消費金融的發展。加強個人征信監管、加強個人信息保護、逐步實現個人征信數據開放共享、使用大數據征信等措施,將會是我國個人征信體系完善的重要突破點!
參考文獻
[1] 蔣致遠,朱名軍,馬奕虹.從個人征信體系論消費金融[J].西南金融,2012年第07期
[2] 張智富,李寅.征信市場發展新趨勢[J].中國金融,2016年第24期
作者簡介:饒志譽,男,1994年10月生,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法學研究所法律碩士(金融法方向)在讀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