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高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經濟文化的進步繁榮,我國的教育教學事業也有了新的發展和進步,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使得各個學科的教學體系、教學觀念和教學內容都有了新的改變,可以說是處在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尤其是對于高中化學課程中“物質結構與性質”這一模塊來說,更是作為改革的重點,知識內容有了更大的改變,這樣一來,不僅給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戰,也給我們學生的學習活動帶來了新的挑戰,而本文主要從學生的視角出發,旨在提高高中化學課程中“物質結構與性質”這一模塊學習的有效性,就只是內容體系的構建及教學實踐兩個方面的內容做了重點闡述。
【關鍵詞】高中化學 物質結構與性質 體系構建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0-0090-01
引言
眾所周知,新課程改革的落實和發展是為了適應當今時代發展的要求和需要,提高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出更多專業素質、專業技能高,學科素養、綜合素養強的復合型人才,以確保更多的新青年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今后能夠更好的在社會立足,造福社會,推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所以,無論是課程內容結構的重建,還是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落實都是為了上述目標的實現,相應的,高中化學課程中“物質結構與性質”知識內容體系的構建也是為了上述目標的實現,我們所做的相關研究也是為了上述目標的有效實現。而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借鑒了相關專家和學者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總結的學習經驗和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對此問題的探索性分析。
一、高中化學課程中“物質結構與性質”知識內容體系的構建
對于高中化學課程中“物質結構與性質”這一知識內容體系的構建,我們需要遵循科學性、基礎性、順序性、整合性、發展性的基本原則。
整個構建過程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基本環節,即第一是,分析和確定“物質結構與性質”課程的價值,即讓學生更好更深入的掌握本內容的價值和魅力,知道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意義所在,有深入學習和研究此內容的欲望和積極性。
第二,是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的目的來制定“物質結構與性質”的課程目標。重構后的課程目標,希望學生能夠在相對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此部分的內容,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學科學習技能,豐富知識,提高學科素養和綜合素養。
第三,確定“物質結構與性質”這一教學內容的三維目標。即一是掌握更多的知識,二是豐富學生的學習技能,三是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和綜合素養。
第四,重構“物質結構與性質”的課程知識體系。以“物質結構與性質”的第一章“原子結構與性質”為例,重構后主要分為兩節,以原則為研究對象,以原子結構理論的發展史開篇,介紹了能層與能級、構造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原子光譜、原子軌道理論以及元素周期律中電負性、電離能等知識。以此類推,此模塊所有內容的重構都是經歷了上述步驟之后實現重構。
第五,重新整合和實驗,呈現新的課程體系,并落實到實際教育教學中去,在實踐學習善于發現問題,及時的解決問題,及時的反思和優化,經歷一個研究——實踐——再研究——再實踐的基本過程,確保新建的知識體系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和要求,從而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和成長。
二、重構后高中化學“物質結構與性質”內容的教學實踐
重構后高中化學“物質結構與性質”內容的教學可以說相比之前的知識體系,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個新的挑戰,但是通過相關的調查研究和實踐教學可以發現,相比之前,確實取得了新的突破。
一方面,對于學生來說,重構后的知識體系給了學生更多發揮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為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好的學習此內容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平臺。
另一方面,對于教師來說,重構后的知識體系更容易教學,脈絡更為清晰,同時,能夠采用多種新型的教學方法,例如情境教學法、故事導入法、合作探究法等等來豐富課堂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
三、結束語
總的來說,作為一名高三的學生,我對高中化學“物質結構與性質”這一模塊還是有一定的研究的,可以說,在新課改的時代的背景下,作為改革比較大的一個教學模塊,對于我們來說也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給了我們更大的發展和發揮的空間的同時,也給了我們前所未有的挑戰,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種新的嘗試,而我們作為高三的學生,學習壓力比較繁重,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我們做到不斷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時的與同學和老師交流意見,共同研究出更好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張笑然. 人教版初高中化學教科書中關于物質結構相關知識呈現的銜接性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2]段戴平. 高中化學課程一致性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
[3]高譽. 《物質結構與性質》三版本教科書的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