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元才
【摘要】閱讀和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掌握更多的表達方式、修飾手法和寫作技巧,還能夠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為語文寫作打下基礎。語文教師要重視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地滲透寫作方法指導,讀寫結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綜合學習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寫作方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是小學階段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閱讀和寫作的方法,逐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發展需要,結合語文教學目標,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有效地融合,實現寫作方法指導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滲透,讓小學生在掌握閱讀方法的同時提高寫作能力。通過知識的滲透,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方法指導的重要性
小學生語言組織能力有所欠缺,閱讀量有限,詞匯量不足,學生在寫作時往往無從下手,寫作興趣不濃。語文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優化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通過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適當滲透寫作方法指導,學生不斷積累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藝術魅力,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通過閱讀指導,讓學生體會如何利用語言文字抒發情感,引導學生仿寫訓練,逐漸將方法內化,通過相應的訓練逐漸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學生在寫作中容易出現語句不連貫的現象,所以要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相互滲透,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都得到提高。
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方法指導的策略
(一)在閱讀教學中訓練學生仿寫
仿寫是小學生學習語文寫作的基礎,語文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訓練學生仿寫,讓學生學會各種寫作的方法,逐漸轉化為自己的寫作技巧。首先可以局部仿寫。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句子,找到語句的特點,特別是比喻、擬人、排比等句式,這些都是寫作中常用的寫作手法,通過仿寫訓練,學生可以掌握各種修飾手法,為寫作打下基礎。例如《觀潮》里面“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這個比喻句用得非常好,體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模仿,使學生在使用比喻的寫作手法時表現得更加生動形象。
然后整體仿寫,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去邊讀邊想,思考作者的寫作思路,分析寫作手法,在段落里對事物描寫時要有一定的邏輯順序,以事物的特點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通過仿寫段落逐漸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并且把這種邏輯思維逐漸延伸到整篇文章的寫作構思上,學會各種段落結構形式。例如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這是一篇按照“總—分—總”的結構來寫景的文章,文章的首段總說小興安嶺的樹多,像綠色的海洋,中間四個自然段抓住小興安嶺的季節特點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末段總寫小興安嶺的四季很美。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在進行寫景作文訓練時,就可以進行模仿。
(二)在閱讀教學中訓練學生擴寫
小學生在語文閱讀中逐漸學會各種語言的表達方式,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訓練,把學到的語文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在鞏固知識的同時進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擴寫是對學生語文知識的一種檢驗,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揮想象,搜索積累的詞匯,合理地使用修辭手法和關聯詞進行擴寫,加深對語文基礎知識的理解,逐漸提升學生的表達和寫作能力。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擴寫。例如學習了《贈劉景文》,語言精練是古詩的特點,教師可以讓學生把這首詩用自己的話進行擴寫,學生能正確地把握古詩所蘊含的畫面和意境,用學過的表達方式把秋天美麗的景色和果實累累的豐收景象寫出來。
(三)通過閱讀積累加強寫作訓練
閱讀積累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基礎,只有在閱讀中不斷積累有價值的寫作素材,學以致用,通過不斷練習,才能創作出優秀的文章。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擴展閱讀教學,適當增加閱讀量和閱讀范圍,接觸更多的文學體裁,學習更多的表達方式,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提高學生的創作靈感。有一些文章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閱讀,體會文章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對于這一類文章,教師要引導學生寫讀后感,不僅可以對文章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培養學生用語言文字進行情感表達的能力,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在文章里融入感情,使文章更加具有內涵。
三、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加強閱讀教學,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積累寫作素材,豐富寫作資源,學會組織語言,掌握各種表達方式與技巧,在自己的寫作練習中有效運用,使文章更具色彩。通過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方法指導,在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促進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何靜平.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J].語文學刊,2012(20).
[2]王喜龍.寫作方法指導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J].語文教學通訊·d刊,2016(11).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