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瑗
【摘要】美育是黨的教育方針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學校美育工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睘榱寺鋵嶞h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教育部于2015年在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全面梳理政策需求、系統總結典型經驗的基礎上,反復修改形成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經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審議,由國辦印發實施。這是在黨的文件中第一次對美育作出的重要部署。我校在美育教育中作了試點性的教學實踐,以及課程的改革創新,形成了我校獨特的美育人文素養課程——《美術基礎教育特色課程》。在進行基礎美術教育的同時拓展人文素養的培養,同時,融入了我校長期倡導的大學先修課程,開設了一門以文化藝術素養為培養核心的基礎教育美育課程。
【關鍵詞】美育 素質教育 教學實踐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1-0231-02
1.美術教育的價值
1.1 以美育建立學生的人文價值體系
基礎教育如同蓋房子先要打下結實的地基,是人們在成長過程中為了獲得自身素質全面的提升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識。北京大學校長、我國偉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對于教育的根本有過經典的論述:“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發展他們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份子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的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教育是要個性與群性平均發達的”。中國的基礎教育自建國以來就十分薄弱,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基礎教育事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經過多年的教育改革,我國在基礎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然而目前我國基礎教育中存在的“應試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也十分明顯,對于這一問題,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和結合創新教育的教學探索是多年以來我們在教育教學改革上采取的主要手段。素質教育是指,依據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注重開發學生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
美育有別于藝術教育。藝術教育包括專業藝術教育和普及藝術教育,這是實施美育最主要的內容和途徑,然而,在實踐中我們發現,藝術教育往往按照專業藝術教育的模式開展,容易忽視對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僅僅依靠專業藝術教育和普及藝術教育遠遠不足以實現以美育人的目的。而美育的價值取向更加明確和正確,強調以美育人,強調德智體美的相輔相成與融合,促進學生形成全面發展健全人格的育人導向更加明確。
1.2 新型美術教學教學實踐的教育目標
為全面貫徹落實《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方針,切實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我們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奧森、將臺路校區從自身的具體情況出發,對我校學生的審美層次和人文知識的掌握狀況進行了深入的調研了解,整合調動學校具有的美術師資、物資等一切美育教學資源,嘗試了許多具有創新和實際效果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在實踐中,我們努力把握堅持育人為本、面向全體的原則,在基礎教育的階段做到讓每個學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機會。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我校區位、師資及教學傳統的特點,推行具有我校特色的美育教學方針。堅持創新改革、協同推進。努力設計有新意的課程教學環節和創造性的教學模式,同時統籌學校的德智體美的融合互助、協調發展。整合各類美育資源,促進學校與社會的互動互聯,開放合作,特別強調統籌整合學校、社會、家庭各方面的資源,形成以美育人,以環境熏陶的合力,促進全社會關心支持美育發展營造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良好氛圍。我們可以在實踐中統籌好學前教育、基礎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中的美育資源,統籌好普及教育、專業教育中的美育資源,統籌好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校園文化環境中的美育資源,形成科學合理的學校美育課程體系和育人機制。同時加強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統籌,充分整合校內外美育教學資源,努力克服目前學校美育教師不足、場地不足、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困難。在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究的基礎上,我們采取多項切實可行、收效顯著的創新性教學模式,尤其是我們為重點培養學生的藝術人文素養而聯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開設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美術特色課程。
2.新型美育教學內容以教學的綜合性為特點
2.1 教學體系建立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將臺路校區作為附中集團校中,以美術教學為教學特色的學校建設中,建立了由初三至高三,四年一體制的教學體系,在美育方面,秉承全面、多樣、高素質的美育原則,真正將美術教育的課堂開展到美術館、藝術機構甚至進入大學課堂。真正讓美術教學成為美育,運用北京優質的文化資源進入課堂。讓學生走出“美術小課堂”,走入“美育大課堂”。
特色課程的設置,是一項針對于學生藝術與審美素養的提高,促進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新型課程體系實踐。打破了曾經以培養“藝術生”與“文化生”為界定的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更是在教學方法上改變了簡單參考課本進行課堂美術說教“光說不練”,接觸不到這個時代文化藝術優秀作品而產生的課程距離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普通學生接觸藝術、接受美育教學的機會和效果,也使學生能夠在中學獲得人文修養的機會;同時給渴望從事藝術的學生更豐富的接觸多種藝術形式的可能性。我們希望通過聯合課程的實踐,探索一條實現教育公平為方針,致力于建成滿足學生對于全面發展、綜合成才的學科知識體系。
我們經過了兩學年的課程實踐,在一定程度上積累了一些寶貴的教學經驗,但同時應該看到,我們的課程同樣在不斷得到美術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家、同仁的幫助和指導中不斷改進,力爭更好的奉獻祖國的美術教育事業。
2.2 藝術特色課程反饋與反思
為檢驗教學效果,制作了教學調查意向表,調研特色課程的教學情況。經統計,我校學生對于特色課程的接受程度很高,達到了94%的滿意度,普遍反映喜歡大學教授的豐富知識,助教師兄的平易近人,我校教師的悉心輔導。同時反映特色課程的課堂容量可以更加豐富,孩子們渴望更多的了解藝術其中的深層奧秘;對于課堂形式,他們更樂于接受動手的內容,可以在符合的安排多種動手活動,這給了他們更多展現自己才華的機會;同時,特色課堂已經開展的課程反映出課程材料準備相對比較單一,不能全面的滿足學生對于多種,更有樂趣的教學安排的需要,建議可以準備的更加充分。經過多半學期的教學,學生看到我們美術老師,他們會問,“老師,咱們什么時候還去看展?”“我們大學的美術教授今天的課是不是能多上一會,我的拼貼還沒做完?!钡鹊?,看的出來,藝術課已經成了孩子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們不再覺得藝術很遙遠,而是開始真確的體會到藝術可以出現在自己的生活中。
同樣應該看到,在教學工作中,也總結出一些問題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學生的教學可更為融入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將課程改為課堂,讓學生自主選擇和完成課程目標。其次,課程可結合課題,融入更多科目的學習,讓課堂更加豐富。
另外,我校同樣對于15級高一生的美術高考意向作了一個初步的調查,他們中部分同學,約為11%,選擇了藝術高考的意向,這是結合了學生自身素質與能力后自己的選擇。但同時應該看到,還是有很多學生雖然樂于接受藝術培養,但更愿意選擇非藝術專業學習。這應該說基本實現了在孩子的心中建立“文化藝術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距離我并不遙遠”的教育目標。正如我在本文開頭引用蔡元培先生的論述,給我們的孩子選擇自己人生的空間和權利的前提,是讓他們真正理解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人文藝術的精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就是一個兼容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中的長期的事業,只有通過多樣的形式,社會各個教育力量的通力合作,我國的基礎教育才能實現在“美育”中真正的突破,讓“有文化,具有人文情懷”成為植根于每一個國民心中的根。當我們的孩子長大了,他們肩負著我們祖國的振興使命,他們是否能成為一個具有審美和藝術素養,蘊含人文精神熱愛美好生命的人,才是我們教育,美育的根本。我們在期待中靜待花開。
參考文獻:
[1]《育人三部曲》,人民教育出版社,蘇霍姆林斯基 著
[2]《命運與使命——中國知識分子問題世紀回眸》,華文出版社,馮建輝 著
[3]《中國人的素質》,太白文藝出版社,亞瑟·斯密斯 著
[4]《與眾不同的教室里——八位美國當代名師的精神檔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李茂 著
[5]《解讀中國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鐘啟泉,金正揚,吳國平 主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