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社會穩定,各民族互相團結,努力奮斗共建和諧家園是保證國家繁榮昌盛的基礎。作為社會主義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中職少數民族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綜合素養,不但要強化專業知識,而且加強愛國主義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也是對中職少數民族學生教育工作的關鍵。
關鍵詞:中職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教學;愛國主義;中華傳統文化
為促進新疆社會穩定、長治久安,國家加大對新疆的扶持力度,增加教育投入,給少數民族學生提供職業教育免費享受的好機會。目前,新疆中職院校的生源以來自南疆四地州的少數民族初中畢業生為主。他們的共同特征體現在三觀正在成型,但家庭教育缺失、教育基礎薄弱、漢語水平普遍低、學習目的不明確等方面。因此,此群體受教育情況的好壞直接維系到新疆長治久安和社會發展。新疆少數民族中職教育的主要任務應在有效提高學生國語能力的基礎上,大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他們掌握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同時,具備合格中國公民應具備的思想政治覺悟,提高綜合素質,培養一批批具有愛國意識,了解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文化,懂得感恩,報效祖國的少數民族學生,為社會穩定做出貢獻。
一、國語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優勢
愛國主義教育能夠被融入到任何一門專業課程之中,然而,國語教學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方面具有其獨特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語言學習歸根到底是對文化的學習。
(2)國語的學習能夠增強學生的中華民族自豪感。
(3)以弘揚愛國主義的題材進行國語教學,提高雙重效率。
二、民族學生愛國主義傳統文化教育面臨的問題
然而,目前中職院校在少數民族愛國主義教育方面正面臨一些問題。
(1)中職少數民族學生對愛國主義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理解不清,誤認為愛國主義是個大概念,抽象地理解為就是愛祖國,愛自己的國家。愛國主義既是政治原則,也是行為規范,愛國主義可以落實到學習生活的每一個小細節。愛國主義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內容,比如在新疆發展的現階段,社會穩定,加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在學校,民漢學生之間互相交友,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關心,加強校園穩定和諧,這都是愛國主義的具體表現。但是大部分學生對這方面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膚淺,只知道春節,對其他傳統節日,古文,詩詞,民族戲劇,國畫等沒有深入的了解,也不清楚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學生國語基礎較差,學習積極性不夠,不明白學好國語也是愛國主義和增強民族認同感的具體表現。不知道什么是愛國,怎樣愛國。南疆四地州的少數民族學生的整體文化素質偏低,學習態度不明確,人生觀價值觀意識模糊,知識結構不扎實,無論在基礎課還是專業課程的學習上成績都不夠理想。突出表現在國語學習上,絕大多數學生是零基礎,教師的教學從拼音,聲調及簡單的日常表達入手,學生學習國語無法脫離母語的語言習慣,表達句子受母語思維的干擾。對國語教科書中出現的政治,經濟,文化,法律和道德知識點略懂一二,一部分學生表現很茫然。
(3)學生自身的文化素質較差,思政意識淡薄,由于年齡也較小,處于青春期,容易接受錯誤的信息,誤導自己人生,影響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接受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不同,所以有些學生片面理解愛國主義和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缺乏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要重點體現在中華民族大文化當中來,而不是過分強調少數民族自生特有的文化習俗。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指的就是中華民族大文化。在新疆每當中秋,端午,清明放假,有些來自南疆的少數民族學生不清楚這些傳統節日的淵源,其紀念意義等,對春節放鞭炮,貼春聯,過元宵,也認識模糊。對中國富有特色的傳統文化學習欠缺。
三、在國語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
1.把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
首先,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愛國意識和民族文化意識,在備課中,要有意識的把這部分內容融合到教學中。具體落實到在每一堂教學中,作為一個知識結構扎實,閱歷豐富的教師,通過身邊的故事,不斷地向學生灌輸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而且講解不能停留在表面,理論聯系實際進行教育,向學生展示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發生的巨大變化。新疆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國家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問題,尤其對中職學生從2010年起對南疆四地州學生實施了“三免一補”政策(免住宿費,教材費,學雜費并每月享受國家150元的生活補助)。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黨的溫暖和關懷。黨對中職少數民族學生的照顧和關愛。在教學中涉及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知識點,要具體詳細的講解,讓學生對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有全面深刻的認識,讓學生為自己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同時,有利于讓學生好好學習,樹立遠大目標。
2.教材建設中設計相關內容
在教材的選訂及校本教材建設中,要涉及到愛國主義和民族文化教育。在學生國語課教材中,通過更實際的文章,案例,圖片,及課后問答,可以更加鞏固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有困難找民警”一文中,從點點滴滴反映了民警,黨員同志以身作則,幫助別人,把助人為樂當作自己人生中的最大喜悅。在本文中,可以挖掘愛國主義教育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還有一篇課文“為什么把福字倒著貼”。在課文講解之前,全班幾乎無人知道問題的答案,同時,也很好奇,求知欲也很強,通過老師具體講解關于春節的文化知識點,全班學生都明白了這篇文章的內容和所包含的文化知識。“我們把松竹梅叫做歲寒三友”這篇文章向我們展示了國畫的魅力,中華文化的精髓。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能夠更全面的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3.借助“結對子”、“結親”等幫扶系列活動endprint
中職少數民族學生來自南疆地區,家庭收入相對較低,生活上存在困難。在學校,開展“三進,兩聯,一交友”幫扶活動,即每周進教室了解幫扶學生的學習情況,進宿舍了解學生的生活情況,進食堂和學生共餐了解飲食情況。聯系學生,了解最近的學習生活及思想狀況。聯系家長,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爭取家長也能提高自己的愛國意識,同時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教育,和家長一起對共同教育學生。和學生交朋友,關鍵是和學生溝通交流,首先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其次,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傳播正確的理念,介紹中華文化,和學生一起讀書,練字,學歌曲。對中華文化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樣就能很好的把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也落到實處。
4.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
中職學生自生學習主動性差,所以比起在教室的課堂教學,學生更加樂于在活動實踐中學習。開展形式內容多樣的課外活動,把愛國主義和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到實踐當中。開展專題講座,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會,清明節掃烈士陵墓,中秋節舉行賞月聯歡活動等。學生參加此類的活動,非常踴躍,積極主動。在老師們精心策劃和悉心輔導下,同學們取得良好的成績,參與的學生會得到鼓勵,增強自信心,其他同學也備受感染,活動也會取得較好的效果。通過這些活動,來增強學生意識,從而指導他們的行為。
對中職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作。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政治素養和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尤其對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新疆的和諧穩定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里,接受中華文化的熏陶,可以更加加強國家認同感。讓少數民族學生看到身邊的變化,家鄉的變化,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培養出符合時代精神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郭惠勇.中職學校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J].職業教育(中旬刊),2016(7):25-29,62
[2]沙依甫加瑪力·加拉力. 對新疆中職學校“南疆三地州”民族學生漢語學習的思考[J].新絲路(下旬刊),2016(12):117,121
作者簡介:
沙依甫加瑪力·加拉力(1981—),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比較新聞學、中職教學改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