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賣魚橋小學 姚 園
在比較與反思中尋找最有效的設計
——以《年、月、日的認識》教學為例
浙江省杭州市賣魚橋小學 姚 園
“年、月、日”的學習屬于時間概念學習的一個范疇。低年級的孩子能理解那些與他們的生活最為接近的時間單位,如時、分。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才能逐步理解離他們生活較遠的時間單位,如年、月等。但是作為三年級下冊的孩子,已經在三年級上學習了時、分、秒這些相對較短的時間單位, 同時,年、月、日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對于時間的認識已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一)同課異構之任務描述
【A版任務描述】

圖1 13年版設計之任務
1.設計意圖
任務一的設計源于人教版三下教材中提到的2011年與2012年年歷。學生學習的基礎源自年歷的比較,通過兩個年份的比較找到月與日存在的共性,由個別到整體。基于這樣的理解,顯然給出兩個年份材料是不夠充分的,所以這里筆者給學習小組提供了多份年歷,充實材料,提高論據的可行性,最后對有疑問的年份,通過查找年份表來確定。而任務二則是通過對平閏年的判斷及表格的觀察,發現平閏年的特點及其規律。任務三由多道練習題組成,通過多道練習由易到難,加深并鞏固學生對大小月及平閏年的認識,并學以致用,進行具體問題的解決。
2.操作策略
對于任務一,操作指導上:縱向看,某個月份在不同的年份中有什么異同點?研究是否所有的年份都具有這一特點。橫向看,引導學生關注某個年份中哪幾個月的天數是相同的,哪幾個月又不同。反饋指導上:引導學生明確每年都是12個月,其中1,3,5,7,8,10,12這幾個月每個月是31天;4,6,9,11這幾個月每個月是30天,這些月份每年的天數都是一樣的,而2月有時為28天,有時為29天。對于任務二,通過引導小組對閏年的判斷,發現規律并適當進行運用。對于任務三,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到最后的反饋,對大小月的認識以及平閏年進行鞏固。
(二)同課異構之任務比較
【B版任務描述】


圖2 16年版設計之任務
1.設計意圖
對于任務一,通過給定年份2016年每月的天數的填寫,一方面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另一方面以2016年作為學生學習的研究載體進行大小月的確定,每個學生參與積極性高。任務二沿用13年設計中的任務,但把文字判斷改成用符號判斷,提升學生的符號意識;發現規律后,給學生具體的問題進行思考,讓學生用發現的規律進行平閏年的認識,同時設置1900年是什么年的判定,激起學生研究閏年由來的興趣。任務三則是把多道題整合為一道題,在同一個學習情境下,層層突破,逐層提高,鞏固對大小月的認識。
2.操作策略
對于任務一,學生操作指導上:縱向看,每個月份的天數是否都是一樣的?如果有不同,那么哪幾個月是一樣?哪幾個又有什么不同?橫向比較時,引導學生關注某個年份中哪幾個月的天數是相同的,哪幾個月又不同。反饋指導上:基本等同于13年版本的教學設計。對于任務二,一方面通過引導學生對閏年的判斷發現規律,另一方面,通過具體問題的獨立思考及小組之間的交流,讓學生真正學會判定的依據,并通過小組討論引發1900年的爭議,進行后續教學。任務三則是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借助小組交流與全班反饋,最終解決問題。
1.比較——共性分析
(1)設計明確
兩個版本的教學設計都是設計了兩個主任務加一個練習任務,任務內容設計明確,任務實施要求具體。同時,無論是哪一個設計,在設計認識時都明確了任務具體要求的措施及想達到的目的。每個任務都取了相應的任務名稱,任務名稱高度概括了每個任務需要完成的事項,在任務呈現中有明確的任務內容和活動要求。
(2)目標一致
兩個版本的教學設計的任務都依托教材,緊扣教材。任務一都是借助年歷材料認識大小月;任務二的相似度更高,都是在判斷平閏年的過程中學習閏年的判斷方法;任務三,前者是借助一系列的題鞏固并提升學習內容,而后者是借助相對比較綜合的一道開放題進行練習與鞏固。兩個版本的教學設計的任務都是緊扣目標,為內容的學習與掌握進行服務。
(3)層次分明
兩個版本的教學設計的任務層次都比較分明。任務一主要進行的是大小月的認識;任務二則是在認識大小月的基礎之上進行平閏年的認識;任務三均為鞏固拓展任務,意在對年、月、日、的認識進行知識的鞏固與提升。
2.比較——異性分析
(1)目標達成手段不同
兩個教學設計中,任務一與任務三的區別最明顯。在前者的設計中,任務一的達成借助的是組內不同年歷表的研究,通過觀察年歷表的異同點進行大小月的認識;而后者的教學設計中,則完全是要求學生通過填寫2016年的年歷表,借助2016年年歷表的特點,猜想其他年份月份天數的特點并進行驗證,最終認識不同年份每月天數的特點。任務三前者借用的是一系列的題組,在題組的練習過程中進行鞏固并拓展,而后者則通過一道題的三個問題步步逼近,層層提升,最終完成練習的鞏固與拓展。任務二兩者的主體是一樣的,但后者的設計中,任務的設計相對更明確,更細致,在第一步中要求學生用符號進行判斷,在第二步中合作交流發現規律,第三步中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鞏固新知。由此可見,兩個版本的任務設計的目標達成具體采用的手段是完全不同的。
(2)任務開放程度不同
兩個版本的教學設計相隔幾年,均由筆者進行設計并教學,但兩者任務開放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任務設計中,考慮到低段孩子的能力有限,在任務設計時比較謹慎,把教材教學內容以兩個任務為內容載體,任務研究的載體都是以筆者給定的材料進行研究。而后者在充分權衡學生已有知識后,直接以填寫一張空白的2016年的每月天數進行任務研究,然后借助學生自己填寫的2016年的年歷表作為研究素材進行內容的學習,突破教學重難點。任務三也同樣如此,前者一題一題,從基礎到提升,而后者直接根據學習難點,一個任務圍繞三個問題進行展開。所以后者的任務更加開放,課堂上學生的生成性資源相對而言更加豐富。
(3)任務實施材料不同
前者的任務實施材料主要來源于教材,相對而言比較單調,而后者的任務實施材料主要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積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出發。后者可以說巧妙地處理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系之處,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創造的機會,豐富了課程資源,使得素材比較豐富、開放,具有選擇性。
通過教學設計中任務的共異性的分析比較,不難發現后者的教學設計層次更分明,任務更開放,達成手段更多樣,學生自主性更強。但同時筆者也發現,在實際教學中,除了兩個主任務的認識外,我們還要再補充例如大小月的記憶,平閏年天數的計算及閏年的由來等內容。因此,想要在一節課中把所有的內容都融在一起顯得不切實際。
那么又該如何取舍呢?拋棄練習環節,整堂課變得不夠完整。反思之,不妨把兩個主任務的內容分成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就學習有關大小月的知識,第二個課時學習有關平閏年的知識,同時在兩個課時中進行有關大小月及閏年由來等知識的拓展,把知識抓扎實,踩踩透。因此筆者又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以下是兩個課時的主要任務的呈現:
【第一課時的主要任務】


圖3 第一課時設計之任務
設計意圖:任務一依舊沿用的是16年設計中的任務一,通過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填寫2016年的每月的天數,進行大小月的認識,同時在認識的過程中,鞏固記憶大小月。除此之外,我們知道大小月記憶中7月是個分界線,在7月后,大小月與之前剛好相反,這是個學習的難點,所以有必要在這里補充7、8月的由來。通過介紹略帶神話色彩的7月、8月的由來,學生記憶起來也就方便多了。
任務二采用的是16年中的第三個任務,通過三個問題的深入,不僅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每月有28天、29天、30天、31天的區別,同時讓學生能熟練掌握哪些月是28天或29天,哪些月又是30天或31天,兩個月連續又會產生哪幾種不同的情況。
任務三主要來源于本單元的主題圖。我們說數學的學習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讓學生在學習年、月、日知識的同時牢記生活中偉大的日子,做一個懂生活、愛生活的有心人。
【第二課時的主要任務】

圖4 第二課時設計之任務
設計意圖:任務一沿用的是2016年設計中的任務二:平、閏年的認識。任務二是一個新的任務,通過微視頻——知識之窗的形式向同學們介紹閏年的由來以及每四年一閏,整百年不閏,而四百年一閏的事實。學生通過任務一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閏年的特征,然而閏年到底是怎么來的? 1900年為什么又是平年?學生迫切需要知道其中的奧秘,因此這一環節順勢而生。通過判斷2000年、2010年以及一年天數的計算,不僅鞏固了學生對閏年的認識及判斷方法的掌握,同時也再一次重溫了前一課時大小月的認識,一舉兩得。任務三主要采用的是一系列的練習題,對平閏年的學習進行鞏固與拓展。
縱觀前后三次的教學設計,分跨不同的教學年份,盡管每一次的教學的內容不變,教學目標一致,但隨著對教學內容不斷深入的理解、對學生已有認知及情感因素的分析以及每一次教學后的比教與反思,不僅教學任務的設計發生了變化,而且教學課時也明顯從緊張而略帶膚淺的一課時,變成了充足而扎實的兩課時。不管如何改變,都期待在比較與反思中有著更加有效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