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實驗小學 徐 燕
讓“操作”真正成為學生的一種需要
——“兩位數加整十數、加一位數”的教學思考
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實驗小學 徐 燕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設計學生參與的操作活動,可以讓我們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但如果一味地追求動手操作,就可能會出現為操作而操作的現象,學生的操作是在教師的指令下進行的,使得這些操作活動流于形式。動手操作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其價值是不言而喻的,這就需要我們做深入的分析與合理的把握,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
操作活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需要
動手操作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直觀形象的操作活動,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正確地建立新知的表象,從而深刻地理解知識的本質意義。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設計學生參與的操作活動,可以讓我們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但如果一味地追求動手操作,就可能會出現為操作而操作的現象,學生的操作是在教師的指令下進行的,使得這些操作活動流于形式,并不是學生真正的需要,課堂上出現了“被操作”的現象。
蘇教版一年級下冊 “兩位數加整十數、加一位數”一課中,教材在引導學生學習這節內容時,安排了一個“擺小棒”的環節,可見,“擺小棒”在本節內容的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以下是一位教師的課堂教學片段:

師:從例題圖中,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學生口答)一共有多少個座位?你準備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生1:用45+30,等于75。
生2:對,45+30=75。
師(驚訝地):你們已經會算45+30=75,真是太聰明了!那是怎樣算的呢?用我們事先準備好的小棒,動手擺一擺。
(這時,有幾個學生小聲嘀咕著:我都已經知道等于75了,還要擺小棒干什么?還有一些學生擺弄著小棒,不知道應該怎么擺)
……
在以上的教學片段中我們不難看出,教師并沒有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設計“擺小棒”這一操作活動,也沒有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其實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會發現:對于相當一部分一年級學生來說,在學習45+30時,已經或多或少地從家長或其他途徑得到了“提前學習”,已經不需要借助直觀“拐杖”,進入表征為“形式化”的運算階段。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需要分析的是:學生已經會算了,它們理解為什么這樣算嗎?如何讓“操作”真正成為學生的一種需要?筆者展開了探索與嘗試。
1.善用教材,個性化加工,相機實施“操作”活動
“兩位數加整十數、加一位數”一課中,教材編寫45+30的大致安排是:先用小棒擺一擺或用計數器撥一撥,再抽象出分解式進行計算。但是,教材的編寫只是提供了教學活動的線索,我們絕不能把教材的編寫思路等同于教學預案,把教材的言語敘述方式直接照搬成課堂的師生教學活動。教材中所設計的,我們在使用時必須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個性化加工,相機實施“操作”活動。
2.精心設計,讓“操作”活動為理解算理服務
“數學是有道理的數學”,在計算教學中,教師除了讓學生記住計算法則,掌握計算方法外,還應該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這樣算?”明白這樣算的道理,即算理,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同樣是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下冊 “兩位數加整十數、加一位數”一課,筆者做了如下教學安排和嘗試:
(1)動手操作——學生通過擺小棒和撥計數器的方法探索計算過程和結果
(出示例題圖片)
師:從例題圖中,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學生口答)一共有多少個座位?你準備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生1:45+30=75。
師:小朋友們都知道是45+30=75,誰能說一說你是怎樣算的?同桌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生:我是這樣算的,先算4+3等于70,然后70+5=75。
師:小朋友們聽明白了嗎?4為什么與3相加,而不與0相加呢?
生:4與0相加,那就變成4個1了。
師:你的意思是,4加3表示的是7個十,所以是70。那為什么還要再用70加5呢?
生:5加0等于5,是5個1;7個十與5個一合起來就是75。
師:如果請你用擺小棒來解釋,你會怎樣擺?
指名操作,師生共同完成,完善得到小棒圖。
小結:通過擺小棒我們發現:把4捆與3捆合起來是7捆,就表示4個十與3個十合起來是7個十;7捆與5根合起來,就表示7個十與5個一,合起來是75。
師:如果讓你在計數器上撥一撥,你會怎樣撥?
指名操作,師生共同完成,完善得到撥珠子圖。
生:只要在計數器的十位上直接撥3顆珠子就可以了,因為十位上的3顆珠子表示3個十,這樣再與個位合起來就是75。
(2)分解式計算——直觀操作和分解式計算有機結合
師:剛才我們用“擺小棒”的方法和在計數器上撥珠子的方法,知道了45+30=75。你能根據我們剛才的操作過程,寫出計算的分解式嗎?動手試著寫一寫。
指名匯報,師生共同完善得到計算分解。
師:根據這個分解式,我們可以這樣說:把45分成40和5,先算40+30=70,再算70+5=75。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
出示例題圖2:

師:從圖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要解決什么樣的數學問題?可以怎樣計算?
生:用45+3=48,先算5+3=8,再算40+8=48。
師:聽明白了嗎?我們用小棒怎么擺?
指名操作,師生共同完成,完善得到小棒圖及計算分解式。
學生根據圖來說一說:把45分成40和5,先算5+3等于8,再算40+8等于48。
(3)對比內化,形成算法與算理的統一
師:比較45+30和45+3這兩道題,在計算方法上有哪些相同點與不0點呢?請你們仔細觀察觀察,有什么發現?
出示兩幅小棒圖:

生:在計算45+30時,是先算40+30=70,再算70+5=75;而計算45+3時,是先算5+3=8,再算40+8=48。
師:計算45+30時,為什么不用5+30呢?
生:因為5在45的個位上,表示5個一,而30表示的是3個十。
師:那為什么在計算45+3時,5卻可以和3相加呢?
生:因為5在45的個位上,表示5個一,3也表示3個一,5個一與3個一合起來就是8個一,就是8。
師:說得真好!掌聲送給這位同學。
動手操作、直觀演示是幫助學生感知和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在計算教學中恰當地組織學生開展操作活動,不僅能有效地改變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與學的方式,而且能將抽象的算理形象地顯現出來,為算法的建構提高原型支撐,對學生理解算理、建構算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總之,動手操作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其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實踐教學中,需要我們做深入的分析與合理的把握,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