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沙家浜中心小學 龔雨靜
下筆必“審”
——低年級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
江蘇省常熟市沙家浜中心小學 龔雨靜
所謂“審題”,簡而言之就是理解題意,弄清題目內容,看題目已經告訴我們什么,需要求的是什么。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審題。其實,小學低年級數學中的很多題目并不是很難,只要學生認真審題,仔細分析,大部分還是能夠順利解答出來的。
1.題未讀完,筆已動
低年級學生在寫作業時,很少去讀大題的要求,常常只讀小題,甚至有時候用眼睛掃描一遍就馬上動筆解答了。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低年級學生的識字量不是很多,另一方面是因為低年級學生沒有良好的審題習慣,還沒有讀懂題目的要求就馬上動筆了,所以很容易出現錯誤。
現在低年級書本中很多概念的描述與揭示都是比較形象的,相對來說學生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在做題的時候,對于數學概念的理解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否則就容易出現概念理解不清的情況。
3.思維定式,不轉彎
在學習了某些知識后,教師會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專題練習。此時,某一種類型的題目學生可能會經常遇到,并進行反復練習,某種程度上學生會對題目形成“思維定式”。定式思維如果使用不當,會產生較為嚴重的錯誤,在練習中,這種情況是最難檢查出來的,同時也是最容易放松警惕的。
4.信息干擾,理解難
在平時的練習中,題目中的大部分數據都是有用的,但是有時候也會出現一些多余的條件,在做題時會有不少學生將題目中多余的條件也硬灌進去;也有一部分學生在題目數據較多的情況下,無法正確地選取有用的信息,以致出現各種錯誤;還有一些學生無法發現題目中隱藏的條件。
1.加強讀題,把握蘊意
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讀題,通過讀題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明確條件與問題之間的聯系,使學生頭腦中對需要解決的問題有一個清晰的印象,為進一步思考做好鋪墊。低年級學生讀題速度慢,理解能力弱,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確的規定。讀題時讓學生用手指指著所讀部分,做到口到、手到、眼到、心到,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題目讀通,讀后再默讀題目,一道題目至少讀兩到三遍,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2018年2月召開的“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三年總結會上,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南大一附院”)入選“2017年度改善醫療服務十大亮點”、榮獲了“2017年度改善醫療服務示范醫院”稱號,該醫院燒傷科和信息處也分別獲得“2017年度改善醫療服務優質服務崗”和“2017年度改善醫療服務優秀組織獎”等榮譽。
例如二年級下學期教學兩、三位數的加法和減法后,書上有這樣一道練習題:博物館上午9時開館,到10時館里有258人參觀,10~12時有95人離開,174人進館。到12時,博物館里有多少人?這一天9~12時進館參觀的有多少人?
這道題目有兩個問題,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很容易就能夠解答,但是面對第二個問題,很多學生感覺無從下手,這時候我就要求學生認真地把題目默讀兩遍,緊接著提示學生:“要求這一天9~12時進館參觀的有多少人,我們還可以怎么想?”此時,學生們再一次認真讀題,有學生說:“就是求9~10時和10~12時進館參觀的一共有多少人,和離開的人沒有關系。”通過反復認真地讀題,學生能從原來不熟悉的題目中提取有效的數學信息,準確地解答題目,提高審題能力。
2.圈出重點,抓住關鍵
練習題中總會有一些關鍵詞,這些關鍵詞就是解題的重點。由于低年級學生的年齡比較小,他們在做題時一般就讀一遍題目,基本不會抓住題中的關鍵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重點標記的方法進行審題,養成邊讀邊劃的習慣,可以采用圓圈、重點號、劃線等方式標出題中的重點,抓住關鍵,理解題意。
例如二年級下冊期末復習中有這樣一道題目:小英和小芳做紙花,每人做20朵。送給幼兒園小朋友15朵,還剩多少朵?
這道題目其實并不難,但實際練習時卻發現有不少學生列出錯誤的算式:20-15=5(朵)。由此看來,學生并沒有認真審題,看到“還剩”就直接用減法一做了事。于是,我借此機會讓學生拿出筆邊讀邊圈,將自己認為的重點圈出來。學生圈出題中的關鍵詞有“小英和小芳”,還有“每人”,再進行練習時發現正確率明顯提高了。
學生一邊讀題一邊圈出重點,這樣不僅能抓住題中的關鍵,還能提高審題的正確率。
3.分析比較,強化辨別
小學數學中有許多內容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具體內容進行對比訓練,有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防止學生知識混淆,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
例如二年級上學期學習了表內乘法和表內除法后,書上有這樣一道題目:
(1)21盆花,送給幼兒園3個班,平均每班分得多少盆?
(2)21盆花,送給幼兒園一些后還剩7盆,送給幼兒園多少盆?
練習時先做第一小題,學生基本沒有出現錯誤,都知道用除法計算,但第二小題有不少學生列出算式為:21÷7=3(盆)。當時我就疑惑了,題目中數量關系這么明顯,怎么還能做錯呢?于是,我就讓學生比較這兩道題的區別,學生發現第一小題是把21盆花平均分給3個班,平均分的結果一般用除法計算,而第二小題中是把21盆花送掉了一些,還剩下7盆,可以借助小棒演示一下,讓學生體會要用減法來計算。
通過分析比較培養審題意識,有利于學生準確地理解題中的數量關系,掌握解題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挖掘條件,篩選信息
在解題時,如果題目中直接給出已知條件,那么只要學生仔細審題,就不難理解題意。但是有的題目不直接給出條件,以隱藏的形式出現,或者是有多余條件,學生就很容易忽視,造成錯誤。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必須引導學生認真審題,仔細分析,找出和問題相關的隱藏條件,篩選信息,使條件明朗化,思路清晰化,從而達到解題的目的。
例如二年級上學期學習了表內乘法和表內除法后,書上有這樣一道練習題:

把24本書平均分給3個小組,每個小組分得多少本?你還能算)
出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本嗎?
在學生解答這個題目時,我巡視了一遍。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很容易就能解答出來,而第二個問題有的學生就無從下手了。其實圖中隱藏了一個條件:每個小組有4人,這很容易被學生忽視。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就應該引導學生注重審題,準確地挖掘題目中的隱藏條件,正確地解答問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挖掘條件,篩選信息,正確解答問題,提高審題能力。
總之,審題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重視低年級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把它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審題能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學會學習,愛上學習,使數學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