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甜
摘要:隨著我國當代城鎮化進程速度的加快,在加速經濟發展的同時衍生出“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尤其是中西部貧困農村地區“留守兒童”比例尤為突出。“留守兒童”因得不到應有的能力者監護,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等等,而成為“問題兒童”,產生嚴重極端l心理、道德品質問題。“留守兒童”道德教育顯而易見的,在本文中不再深入剖析贅述出現的原因,主要就改善當代農村小學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展開論述。
關鍵詞:當代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國家政策的放開,允許“農村進城務工”,城鎮化的步調也就逐年上升,留守兒童比例隨之增加。依據《中國201 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數據預測,與2005年全國1%抽樣預測數據對比,五年時間全國增加約242萬留守兒童。隨著留守兒童的增加,出現問題逐步顯露出來。近年來雖然農村與城鎮差距逐漸縮小,國家出臺一些政策來改善現狀,但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還是頻頻出現。
一、國家政策上解決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
2004年國家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開始關注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學校教育。2006年出臺了《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農民工有了明晰的社會地位,這對農村工子女(包含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了享受教育的基礎,同時社會也開始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現象。2017年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這個意見初次表明并制定了明確的目標。國家雖然出臺一系列政策,但存在問題也是不可避免的。
(一)政策效應上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只要城鎮與農村的差距存在,留守兒童的問題就難以消除。首先,要消除城鎮工人與農民工的不平等待遇。隨著農民進城務工數量的增加,農民在城鎮有了安身之所,生存能力也就會加強。有能力則就會想著讓子女能在自己身邊,在城鎮享受良好的教育,從而減少農村的留守兒童。但是因為政策限制,農民工享受不到與城鎮居民的同等待遇。比如戶籍制度的限制,雖然目前國家逐步打破戶籍制度的限制,但是因戶籍原因出現的問題仍難以消除。其次,改善農村的生存環境,讓農民工能在自己可愛的家鄉也能安身立命,讓留守兒童能享受到父母的陪伴。很多農民工向往城市生活,覺得城市出路多,生存環境好。如果農村生存環境讓農民產生優越感,誰還愿意背井離鄉。
(二)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
教育資源分配一方面要重視城市教育資源配置,根據城市規劃,區域劃分合理配置學校,越來越多農民工子弟到城市上學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要改善農村教育資源,提高農村小學教育水平。農村小學教育水平貧乏,教學設施也相對落后,難以滿足小學教育的需求。比如有些教師不愿意到農村任教,教師資源匱乏,資金缺乏,沒有更多的資金改善教學環境。
二、農村小學老師要重視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
小學教育階段是孩子基本道德觀、思想品質的初步形成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對孩子的正確引導是非常關鍵的,老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未成年的孩子而言,老師就像是一盞明燈,偉大的榜樣,老師的教育是無可替代的。首先,老師要尊重自己的職業。雨果有句名言:“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老師是一個偉大的職業,要在自己的崗位上樂于奉獻,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小學,都要有一顆平凡而謙遜的心態做好孩子的道德教育工作。其次,農村小學的學生留守兒童比例很大,對于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應給予特別的關注,使孩子在“陽光下”茁壯成長。第三,要注意教學方式多樣性,留守兒童性格比較孤僻,活躍課堂氣氛,多組織集體活動。第四,多了解孩子的家庭情況,課里課外要給與充分的關注。不僅在學校多給予道德教育,在課外也要多做家訪。鑒于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老師應該盡量承擔孩子缺失父母陪伴的“補償”。
三、父母要給孩子多一點陪伴
2006年上映電影《留守孩子》,是農村留守兒童幾個類型的縮影。電影中主人公都是小學生,父母出去打工都不在身邊。小主人公王小福跟年邁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身體健康但不懂得怎么教育孩子,10歲的小幅偷錢玩電腦游戲,和人打架;小主人公杜小葦,爺爺多病,小小個孩子承擔著照顧家庭的重任;月月和弟弟寄住嬸嬸家,不僅要干繁重的農活還要受嬸嬸的欺辱。父母不在身邊,小小年齡享受不到良好的成長環境。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不要讓家庭教育、父母關懷成為孩子的奢侈品,成為影響孩子一生的陰影。
四、結束語
當代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國家、社會、家庭、學校各層各界的重視和關注。“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國家的發展不要用自己的“未來”為代價,家庭的幸福不要將自己的“希望”作為犧牲品。“希望農村留守兒童能向花兒一樣,享受空氣、雨露和陽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