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華+徐舟
摘 要 得益于4G移動網絡的深入普及和粉絲經濟的異軍突起,短視頻儼然成為當前互聯網領域新一輪的“風口”。短視頻之間的競爭,既是平臺之爭,也是內容之爭;既是渠道之爭,也是創意之爭。文章擬從實戰層面出發,研究短視頻制作如何獲得高質原創內容,并結合具體案例,就持續保持創意驅動給出一定的意見建議。
關鍵詞 短視頻;網絡;制作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5-0123-02
2016年至今,隨著4G網絡的普及、社會節奏的加快和用戶碎片時間的催化,網絡視頻發展已經進入“短兵相接”的階段。有報告顯示,去年中國移動短視頻用戶規模為1.53億人,預計今年底將增至2.42億人。分析認為,隨著視頻社交App的出現與直播行業的興起,短視頻用戶規模還將繼續成倍擴展。本文擬從實戰層面出發,研究短視頻制作如何獲得高質原創內容,并結合具體案例,就持續保持創意驅動給出了一定的意見建議。
1 短視頻制作的內容創新
1)記錄與再現。自活動影像從快速放映的菲林中誕生以來,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記錄與再現。短視頻時代,記錄與再現的重點在于將日常世界各種生活場景作片段式的重放,從而表達一定的意義,讓受眾獲得教益、收獲趣味、感受到心靈的震撼,比如美食類短視頻、游記類短視頻、競技類短視頻、表演類短視頻、生活方式類短視頻等。這條內容創新之路,難就難在挖掘平凡中的不平凡,平淡中的不平淡,用奇人、奇遇、奇談、奇技、奇趣贏得廣泛的關注。
2)解構與重構。短視頻最廣大的受眾是社會當中的年輕人,他們在短視頻的生產和消費中尋找著自身價值的認同,不斷地有意識地采用誤讀、拆解、涂抹、拼貼等方法改造主流和正統,從而構成對價值準則與話語權威的挑戰。一如我們所見,惡搞經典橋段、惡搞著名人物、惡搞嚴肅新聞的短視頻一經推出,往往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匯聚起大量受眾。短視頻內容創新應正視并適應這種現實,即便是主旋律宣傳,也要理解他們的心理,學習他們的語匯,把集體話語和宏大敘事拆分、重組成與他們切身相關的個體故事,以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講給他們聽。
2 短視頻制作的敘事創新
1)敘事角度。講述一個故事,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什么人在講故事?從什么角度來講?這是建構影視文本最基本的前提。影視敘事比其他任何門類藝術的敘事都更強調角度的作用,采用不同的角度,其結果也會截然不同。事實上,敘事角度一經確定,鏡頭的組接、時空的轉換、事件的范圍、人物的形象也都隨之限定,所有敘事元素和所有敘事手段都體現著敘述人的目光和旨意。
(1)全知視角。又被稱為零視角,不是指沒有敘述人,而是說并不在文本中設置一種明晰可辨的“敘述人聲音”。敘述者如同打開了“上帝之眼”,不參與事件具體進程,只保持一種作壁上觀的姿態。這種敘事角度視野廣闊、轉換自如,可以自由地出入時空,不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
相對而言,全知視角是最契合于影視表達,在目前網絡流行的短視頻中更是屢見不鮮。比如“胖次惡作劇”系列短視頻,受眾早已知道個中玄機,只等不明真相的路人出糗,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喜劇效果。
(2)限制視角。與前述全知視角相比,限制視角的所知范圍就小了很多。它往往以某一個或某幾個角色的所見、所聞、所感為來講述故事,角色不知道的內容,就決不展現。
運用限制視角得當,能夠起到設置懸疑、營造沖突、鋪墊轉折的作用。比如紅遍Youtube的低成本恐怖片導演F.Sandberg就特別善于運用限制視角。在區區幾分鐘的短視頻中,受眾與女主角一起經歷靈異事件,常常因為不知道身后有人、不知道門后是誰而被嚇得魂不附體。
(3)不定視角。不定視角并非限制視角的來回切換。它強調視角的主體性,每一視角所及都是相對獨立的內容,只有把這些獨立的內容組合起來,才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由于短視頻篇幅和體量所限,以不定視角分層次分階段分區塊呈現故事內容難度較大,因此目前網絡上尚缺乏比較成功的
案例。
2)敘事結構。短視頻從內容到形式具有短、平、快的特征,要的不是娓娓道來,而是速戰速決;要的不是纖毫畢現,而是點到即止。甚至可以說,短視頻追求的是一種“讀秒敘事”。以下選取較為常見的幾種敘事結構,試舉例說明。
(1)時序結構。或者叫做線性結構,即以時間為序,按照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來布局全篇。具體編排過程中,會有一些局部的變化和調整。比如“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要把時間用在最關鍵的情節上。有時也要善于留白,大幅刪減冗長無味的情節,給受眾留下思考的空間,產生回味無窮的觀感。
美國短視頻《康妮老師的最后一天》,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在YouTube網站上傳后被網友瘋傳。康妮是即將退休的幼兒園老師,她如往常一樣上課,但她不知道,等待她的將是一個讓她永生難忘的驚喜。該片導演惜墨如金,努力做到每個鏡頭都負載最飽滿的信息量,前有鋪墊后有呼應,使得情節開展平滑自然順暢。
(2)回環結構。回環結構構建了一種時間或者空間上“閉合回路”,雖不要求時空的連貫性,但環環相扣一氣呵成。
臺灣樂隊五月天,時隔15年后再次為歌曲《擁抱》制作音樂短視頻,借少女獨白抒發文藝情懷,同時加入因愛而生的小故事,令人動容。在敘事格局上,本片的脈絡十分清晰,圍繞城市馬拉松這個核心,通過每組參賽人物的特寫過渡到早前的種種經歷,接著再拉回到馬拉松現場。隨著比賽進入尾聲,音樂的曲調也漸漸趨于和緩,最后起初的少女獨白再次響起,構成一個完整的環形。
(3)層積結構。有些時候,短視頻制作者會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的深淺程度來組織敘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最后達到情感的高潮。還有些時候,短視頻制作者會借鑒文學寫作的排比式修辭,漸漸推進誘導受眾,最后出現陡然的反轉。這些都可以被歸類為一種“層積結構”。endprint
泰國癌癥防控中心投資拍攝的《你有沒有想要擺脫的人》一片,表達姐妹倆在日常生活中的齟齬以及病禍來臨時的深情,被譽為“熒幕催淚彈”。該片真摯細膩,對情緒的積累和變化捕捉十分到位。片尾處,因化療掉光頭發的姐姐,發現“討厭”的妹妹竟然也剪掉了自己的頭發,心里多年的罅隙終于在這一刻土崩瓦解,主題也因此得到了升華。
3 短視頻制作的技法創新
王小帥導演曾說:“做短視頻跟做電影一樣。我們應該用對待電影的態度來對待它。”事實上,短視頻由于播放時間短暫,想要給受眾留下久久不能磨滅的印象,在制作方面恐怕要比常規電影投入更多的創意。
1)鏡頭設計。這里的鏡頭設計主要是指分鏡頭腳本設計,是在實際拍攝前將劇本文字轉換成立體視聽形象的中間過程。其設計內容包含鏡頭的推移,拍攝的角度等等,是后續拍攝的指導和依據。
“一條”視頻的制作團隊在一次現場分享活動中介紹說,他們極端重視鏡頭的設計。一般5分鐘的短片,有幾十甚至上百個鏡頭,采用單反或BMPC4K攝影機拍攝,多運用特寫和淺景深效果。素材長達幾十個小時是常態,通常需要一兩周的時間才能制作完成。最后展現給受眾的就是,“一條”視頻雖然每集風格各異,但有著一以貫之的美學追求。它的畫面干凈簡潔,構圖精致考究,每一幀都能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
2)場景設置。場景設置是影視創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對作品的最終呈現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于短視頻而言,特定的空間布景能夠烘托環境氛圍,凸顯人物性格,是推動內容的重要媒介。
在此以《羅輯思維》《曉說》《一千零一夜》三檔短視頻節目來舉例說明。停播前的《羅輯思維》都是在固定的演播室內錄制,以普通書架為背景,羅振宇端坐桌后,面對鏡頭進行單人脫口秀。改版后的《曉說》也是室內錄制,但地點設于高曉松自己創辦的“雜書館”之內,他往往隨手抽出一本書,便能侃侃而談。至于《一千零一夜》,除個別劇集外,大部分為夜間外景拍攝,梁文道漫步于北京街頭,目睹人間世相、眾生百態,手捧一本經典,為你娓娓道來。這種場景設置,在“脫口秀+知識分享類”短視頻中應該是一種很大的突破與超越。
3)節目包裝。從內容上看,一般包括LOGO、SLOGAN、片頭、片插、片尾、角標、字幕條及以上元素的動態效果等。在短視頻各勢力競相“混戰”的今天,獨具藝術特色的節目包裝已成為展示優勢、增強實力、擴大影響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此仍以“一條”和“二更”為例。“一條”創始人徐滬生有10多年周報周刊運營經驗,在創辦初期,就把自己定位為“雜志化”的視頻,風格簡約,重在格調。至于“二更”,前身是一家傳統的傳媒公司,由于技術扎實,經驗豐富,他們制作的短視頻風格很細膩,著重表現人物內心的情感。他們都是短視頻的頭部IP,這兩個短視頻品牌既相互借鑒,又略有區別,各自以其獨特風格吸引受眾,引導
審美。
作者簡介:何志華,中國華藝廣播公司電視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