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
摘 要 在這個思想多元、文化多元、利益多元的社會里,媒體人應該秉持和堅守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特別是作為節目核心靈魂的主持人更應該既堅守又改變,既傳承又創新。文章從《感動中國》和《十佳江陰好人頒獎典禮》兩個節目的實例淺談主持人的堅守與改變。
關鍵詞 正能量;主持人信譽;思維轉變;心理轉變;語言風格;角色定位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5-0159-02
《感動中國》是中央電視臺打造的一個精神品牌欄目,選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和團隊以頒獎典禮的形式集中呈現,被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自開播以來由白巖松和敬一丹擔任主持人。江陰市委宣傳部連續四年舉辦《十佳江陰好人頒獎典禮》,用最隆重的形式表彰好人、宣傳好人,引導全市人民學習好人、弘揚好人精神。作為四屆“江陰好人”頒獎典禮的主持人,從最初按部就班的串聯、生澀的采訪,到具備比較自如的現場掌控能力、有深入思考的提問,再到現在主動參與前期策劃、確定采訪主題和基調,成為“核心指揮”以及對《感動中國》主持人的不斷學習,讓我領悟到一名主持人的堅守與改變:堅守的是始終堅持講好故事、傳播正能量,不斷增強個人“信譽”①;改變的是主持人思維方式、主持人心理特征、主持人語言風格、主持人角色定位。
1 堅守
1.1 講個好故事,揭示人性中最美好的特質
荀子認為“愨”民“一于道法而謹于循令”,這樣就能“跡長功成”,是“治之極也”——長治久安是政治的最高成就,用現代漢語言來說就是必須堅持對人民進行正面教育、正能量教育。高明的道德灌輸不是強硬灌輸,而是通過多種形式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②。
在這個思想多元、文化多元、利益多元的社會里,媒體人秉持和堅守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為社會和人民傳播正能量顯得尤為迫切。《十佳江陰好人頒獎典禮》和央視《感動中國》異曲同工,都是集中呈現一年來發生在百姓身邊的真人真事,他們都折射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和人性光輝,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是社會公平正義、進步發展所呼喚的人文品格與精神支柱。作為主持人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好人”的教育意義、講好每一個感人的故事、彰顯滿滿正能量絕非一朝一夕的準備,而是長期以來主持人人文關懷的養成和人格魅力的積淀。這就要求主持人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多觀察生活,多體恤民情,多關懷弱勢群體,多參加公益活動,用知識武裝頭腦,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等等。只有呈現“善良的真我”,不虛偽做作,不裝腔作勢,才能贏得嘉賓和受眾的信任,才能達到傳播正能量的作用。
1.2 不斷增強主持人“信譽”即自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從說服學的角度來分析,無論在《感動中國》還是《十佳江陰好人頒獎典禮》中,主持人、嘉賓和觀眾分別代表了說服活動的主方、信息和客方③。傳播“感動人物”和“好人”事跡、號召受眾向他們學習是這次傳播活動的最終目的,所以最理想的說服情境是:客方對主方抱有好感并且贊同說服信息。在這其中,“感動人物”和“好人”本身與其事跡作為“信息”已經非常有說服力,如果主方也就是主持人能夠具備“信譽證明”,則會獲得高信譽+高贊同的效果,即主辦方的目的。亞里士多德提出“信譽證明”或“信譽手段”是指“說服者在演說中憑借個人品格來影響聽眾,主方信譽取決于可信度、吸引力、權威④。所以對于主持人來說不管時代如何發展、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傳播載體如何改變,所堅守的一定是個人信譽、個人魅力、個人品格的不斷完善,用高雅的風度、高尚的德操增強自身對受眾的吸引力。白巖松、敬一丹作為中國主持人的杰出代表,以他們精湛的業務、對社會深深的責任、對祖國和人民真誠的愛,深受廣大百姓的信賴與喜愛。在《感動中國》中,二位老師一直堅持用一個標準去衡量那些個人或代表的光輝事跡,那就是“感動”。白巖松說:“用感動這個標準去衡量人物的時候,官職、財富、地位、地域都消失掉了,真正的評價標準突然變得平等。這種平等就是人性中最閃光、最美好的東西。” 這種來自于“信譽”的感動在人們之間傳遞,深深感染并影響著每一位中國人。正如孟子所說:“以德服人、心悅誠服。”
2 改變
2.1 思維創新:以新發現、新視角形成新表達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認識成果的貯存所,主持人在節目中表達觀點、發表言論、傳遞信息的過程,實際上是他們認識客觀世界,形成確切的概念,用確切的詞語把概念進行“包裝”來判斷推理的過程⑤。《感動中國》《十佳江陰好人頒獎典禮》每年所選取的人物基本都是愛心支教、舍己救人、大科學家,再配一個少數民族或社會精英,讓人動容的也無外乎瞬間壯舉和經年累月兩種情形,如何在“年年歲歲花相似”的前提下發掘出每個人物與眾不同的人性特征、所折射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讓受眾年年感動,但每次感動都有不一樣的感受取決于思維創新,不斷以新角度、新發現形成新表達。
以被表彰的“江陰好人”沈福才為例:他是一位年近古稀的最普通的修車匠,盡管收入微薄,依然堅持為老人、學生、殘疾人免費修車30年,并把省吃儉用的五萬元捐給了貧困學生。在采訪中如果一味地拔高“好人”形象,就會讓人產生“好人”不食人間煙火、無從學起、“和我無關”的印象,從而造成了受眾只能停留在片刻感動上的尷尬局面。拓寬思維深度和廣度后會發現:修車匠是社會中最不起眼的一個工種,卻是勤儉節約生活方式的一種體現,更是我們提倡建設節約型社會所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而他在自己需要別人照顧的年紀卻始終踐行一名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誓言。通過這樣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在現場采訪時就會把人物相對比較豐滿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更加強化了“好人”形象,讓“好人”事跡可學、能學。
2.2 心理轉變:傳者要有受者心理
在說服學的主客關系方面,說服活動不是單向的“主—說,客—服”,而是一種“合作”。客方是“裁決者”,握有判斷是非的裁判權,所以說服的成敗取決于主方能否贏得客方的理解和支持,主方因而要充分了解客方,尊重客方⑥。高明的說服能瞄準說服對象的潛意識,將潛意識轉化為一種動力。此時,作為說服的主方——主持人應該充分了解受眾心理,代表受眾的所思、所想以采訪的方式和“好人”互動,充分挖掘每一個“好人”身上可學、能學的閃光點,讓受眾感受到主持人是自己最信賴、知心的朋友,可以表達出自己想說的觀點甚至是正在思考的觀點。endprint
以“江陰好人”輔警蔡海峰為例:他是學校門口的安全輔警,每天護送1 000多名小學生過馬路,深受學生、家長和街坊四鄰的愛戴。如何把他和受眾建立起聯系找到彼此的共通點是說服成功的關鍵,而這個點恰恰就是孩子。作為一名最普通的輔警,他為什么能做到了解每一個孩子的喜好,為什么愿意和孩子一起敞開心扉,為什么能夠把最溫暖的笑容送給孩子?這些都源于蔡海峰對孩子們真正的愛,這種愛是如何形成的,他和自己的孩子又是如何相處的,這些才是大家最想知道的。作為主持人如果能夠抓住受眾的心理,從這些方面著手采訪,一定可以營造一個真實不作秀且有意義的節目現場。
2.3 主持人語言風格:更接地氣,更真誠
張頌老師在《中國播音學》中指出:主持人節目播音在有聲語言上的一個明顯特征是播音聽起來像說話,或者說就是和受眾進行交談,細說漫談,娓娓道來,語氣平緩與內心真摯比播音技巧更突出。
《感動中國》的主持人白巖松和敬一丹就是用最質樸、最淺顯的主持人語言彰顯了主持人對于嘉賓的尊重、關照,用聊家常似的對話逐步深入探尋嘉賓的內心世界,烘托人物形象。以白巖松采訪人造衛星的設計者孫家棟為例:白巖松借孫家棟出場的舞臺坡度自然而地提出了互動的第一個問題,恰好也隱喻中國航天事業的艱辛道路。在接下來的采訪中,白巖松并沒有提出特別專業、深奧的問題,而是抓住細節和老人進行交流,最后巧借孫家棟90歲的年齡,稱其“90后”,拉近與現場真正的“80后”“90年”輕人的距離感,頓時就讓一位令人肅然起敬的大科學家一下子變成了大家身邊可親可敬的老人,非常親切。
2.4 角色定位:隱而不顯,情感節制
《好人頒獎典禮》是每年一度的節目,情感性、儀式感都非常強。主持人在節目中擔當一個什么樣的角色是我一直在思考的。突出主持人顯然是不合適的,因為十佳“好人”才是分量最終的主角,而現場參與的觀眾又是這場儀式的最直接互動人群,所以主持人應當做好溝通嘉賓與受眾的橋梁,努力學習敬一丹老師在《感動中國》中給自己的角色定位“隱而不顯、情感節制”。“隱而不顯”是要讓觀眾感覺不到主持人的作用,而牢牢記住推出的人物;“情感節制”是在情感把控上需要主持人具備深厚的情感積累,而在現場又要有著極強的分寸感和控制力,要有感情,但是不能濫情。主持人的魅力絕不是體現在“喋喋不休”上,而是取決于自己對采訪嘉賓和受眾發自內心的尊重與關照,和他們同頻共振。
3 結束語
主持人作為節目的核心和靈魂必須始終堅持“不忘初心”,那就是對于這份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媒體人所肩負的重任——“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我們要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語言、自己的修養傳遞正能量,講好中國故事;要深度參與到自己所主持的每一個節目中,而不是等待節目創作完成之后再把主持人作為標簽一樣貼上去,對著別人寫好的稿子生硬地念出來,要像白巖松、敬一丹老師一樣浸泡在節目中,熟知每一個人物,每一個細節,字斟句酌地對待每一句主持詞,以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感動嘉賓、感動受眾,也照亮自己的節目。
注釋
①參見《說服學》20頁信譽證明。
②參見《說服學》51頁第二節 道德灌輸——社會說服的
戰略。
③參見《說服學》210頁第十一章 說服與傳播學。
④參見《說服學》214頁第二節 說服的主方“信譽證明”。
⑤參見《語言文字應用》1997年04期 從創新思維談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語言藝術 王宇紅。
⑥參見《說服學》33頁正文第二段。
參考文獻
[1]張頌.主持人節目駕馭藝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
[2]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3]曾志華.電視節目主持人策劃[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4]曾志華.中國電視節目主持人文化影響力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龔文癢.說服學——攻心的方向[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
[6]吳郁.提問:主持人必備之功[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張 露,江陰廣播電視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