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繼赟+周梅軒+李明鏡
摘要:互聯網已成為帶領“三農”發展的重要途徑,“互聯網 + 三農”更是具有強大的發展前途,以農民利益為導向、以互聯網推動現代化農業建設為基礎、改善鄉村治理等各方面的作用,同時注重解決農民融入城市難題、鄉村物流建設難題、農村信息獲取不足難題、互聯網交易安全難題。
關鍵詞:互聯網+;三農;農村發展
前言
所謂“互聯網+”是指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為主的新一代技術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領域的融合應用過程。“互聯網+”屬于互聯網經濟的衍生品,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以信息化帶動產業化,以信息技術帶動關聯產業實現產業的在線數據化,從而提升產業效能、品質、創新、合作與營銷能力。
1、互聯網+在農村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互聯網 + ”概念雖然誕生時間不長,卻顯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對于“三農”問題,“互聯網 + ”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推進現代化農業建設時,互聯網可以滲透到農業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首先,生產資料可以與農業資訊和農機電商進行對接,農業機具通過手機、電腦等終端在線購買;其次,農民還可以借助互聯網和農業信息服務平臺,開展智能農業生產。合肥、蚌埠等地農村出現了多種形式的“互聯網+農業”平臺,如“徽果優選”,從種植、到采摘等全過程都嚴格把控,在產后,通過微信以及形式多樣的互聯網銷售模式,加快農產品流通發展。同時,蚌埠市還出現了“微信送鮮蔬”的互聯網營銷模式,不用出家門在微信上就可以選購蔬菜,還提供送貨上門服務。
近幾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農業占 GDP 的比重卻在逐年較小。不過隨著有些地區已經搭上“互聯網+”這趟高速列車,使得傳統農業中的生態功能、文化傳承等功能得到更有力的發展。如今,農業不再僅僅具有單純的農作物生產價值,而且還在向農產品加工,休閑觀光和服務業延伸,讓農業實現多元化發展。合肥市大圩鎮每年通過舉辦葡萄采摘節使葡萄這一種單一農作物不再僅僅通過零售的方式實現收入,由葡萄采摘節帶動發展的農家樂也帶來了不小的收入,同時,餐飲、農家樂以及葡萄零售都可以提前通過互聯網進行預約,優惠信息也可以實現實時推送更新。
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速度加快,農村的勞動力占比逐漸下降。有一部分農民離開農村進入城鎮工作; 另一部分繼續從事農業生產。農村的發展和振興,以及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所以互聯網在培養農村人才和吸引城市人才回流的方面也將會發揮重要作用,首先可以借助農業三農服務平臺提供相關人才支持。各市、區都有相關的三農服務網站,通過網絡將農業科研人才、技術人員和新型農業經營方式有機的結合起來,為農村提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農業科技人才。其次,借助互聯網的豐富資源數據,提供信息咨詢和農業技能等方面的培訓,由于我國農村相對分散,所以可以將相關的培訓內容以視頻或音頻形式上傳至網絡,提供下載等共享服務,還可以在網站設置在線咨詢服務。
2、“互聯網+三農”存在的發展困境
“互聯網 + 三農”已經成為發展趨勢,在未來,“互聯網+三農”這種形式還會為更多弄明帶來益處,但在這個過程中卻也面臨著不少的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農民很難直接對接大市場,只能依靠中間商的渠道。主要的的中間商,如經紀人、合作社或農業協會等,但有了電子商務平臺,農戶就可以減少或不再依賴于中間商,可以實現直接對接市場,但這僅僅是對于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那部分農村可以做到。不過由于我國“三農”的國情,再加上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的建設滯后,實現完全依靠互聯網來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還是存在很多障礙,絕大部分農民還是要通過依賴中間商來解決問題。
2.2、農村物流存在難度的問題。過去我國農村農業和商業對接的方式還是依靠“趕集”這種形式,但在互聯網出現后,傳統的趕集方式就可以轉變為“網上趕集”。但由于我國農村地域廣闊、村落相對分散,特別是對于落后地區若要實現網上交易,對現代物流配送服務的壓力相當大。同時,對于數量較少且相對分散的產品也會給物流配送增加難度,這一問題一時還難以解決。
2.3、農村地區信息獲取能力不足。我國農戶獲取信息的渠道正在逐漸由過去的口口相傳向互聯網接受轉變,但由于目前我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將近50%,且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實際能真正掌握信息技術的人相對缺乏,獲取信息的能力還是比較薄弱。所以應當發展創新電子商務操作能簡便易行,像智能手機一樣,即使對于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農村老人,也能輕松掌握。各級政府三農網絡部門可以針對農民信息實際應用能力開展相關的培訓,同時,各村組織對開展網絡下鄉活動的宣傳和普及,使得更多的農民能夠切實的感受到信息化所帶來的便利,同時也幫助他們實現致富的夢想。
2.4、交易產品質量保證的問題。隨著互聯網銷售額的逐漸增大,交易雙方僅僅通過網絡溝來確定農產品的質量還是比較困難,同時部分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很可能出現變質的問題,種種因素都會影響到互聯網銷售。
3、解決辦法
2006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歷史任務,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建設文明、和諧、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但是目前目前來看,農村的法治、精神文明建設方面還是比較薄弱,特別是一些地方出現誠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農村的法治精神文明建設直接關系到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穩定。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的口口相傳,開大會、聽廣播等形式帶來的效果卻微乎其微,不過借助互聯網,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當前所面臨的一些問題。為此,可以進行如下嘗試:
3.1、借助互聯網平臺實現村民自治。
從前依靠的是大多是廣播或宣傳欄進行先關事物的公開和管理,但這種方法局限性很大,不僅不能保證人人知曉,而且對受眾的文化程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如今幾乎每個人都有智能手機,可以通過手機來建立農村內部的信息化平臺。可以搭建農村“三農”信息化平臺,以往三農網站都是必須通過電腦登陸實現一些功能,而且步驟相對繁瑣,對農民的文化水平以及經濟條件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借助手機,就可以實現農業信息的實時更新,為農村集體的管理自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3.2、借助互聯網平臺,搭建創新鄉村基層服務平臺。
如今互聯網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信息化平臺可以更好地發揮村委的服務作用。借助信息化平臺,可以開展文化法治教育解決農村矛盾,培養良好道德風尚,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3.3、借助互聯網平臺,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的關愛和服務。
我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階段,農村老齡化帶來的問題更為突出,并且農村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更加嚴峻。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農村空巢老人數量約達1 億人,多數無勞動力,生活來源微薄,無人照料,求醫看病難。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的關愛和服務,通過視頻聊天即使父母遠在千里之外,也能看到家中老人、孩子的近況,利用互聯網給予遠方的親屬以情感關愛。
結語
在“互聯網 + ”的浪潮下,要真正實現讓“三農”也搭上“互聯網+”的快車,使得互聯網帶動農村發展致富,首先要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其次要積極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提高農產品的流通能力。此外還應注重培養提升農民對于互聯網的應用能力。最后是農村應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將所在鄉村的優勢資源與農業現代化結合起來,將互聯網的強大的信息化功能逐步滲透到農業的生產、農產品的銷售等各個環節。
項目名稱:基于互聯網+背景下對三農平臺運營現狀的研究——以安徽省為例
項目編碼:2016103785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