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晟昕
摘 要:經濟新常態下,生態因素成為金融行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綠色金融成為實現我國綠色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本文在研究分析綠色金融的內涵及現狀的基礎上,從法律建設、標準執行、產品服務創新等方面拓展綠色金融發展路徑,從而更好的實現綠色經濟的發展目標。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綠色金融;發展現狀
前言:
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但是環境污染問題卻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大氣污染、水源短缺等問題格外突出。在這樣的生態環境壓力下,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不能僅僅重視經濟發展速度的提高,而使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在“十三五”規劃中,綠色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成為國內金融市場創新的指導目標,特別是當前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以趨穩、持續為原則,通過推動供給側改革規范金融市場的發展秩序,實現金融與生態的協調發展必然會受到國內金融主體的重視。
1 綠色金融的內涵
所謂的綠色金融實際上也是生態金融,其主要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作為指導,通過引入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的觀念,實現金融領域內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構建新的金融投資結構,引導金融市場向著綠色、環保、節約的方向發展。綠色金融的范圍十分廣泛,其與傳統金融相區別的重要特征就是從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利用綠色環保的發展理念構建金融大環境,并以多元化的綠色產品和服務引導個體行為的改變,從而實現低投入、高產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2 經濟新常態下綠色金融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綠色金融起步于2007年。最早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環保總局、銀監會等聯合出臺的《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規范信貸風險的意見》中提出了相關規定,其中對高污染、高能耗企業的信貸問題實施了較為嚴格的管理政策,并對未經環保審批或環保設施驗收項目不得進行授信支持。2011年9月27日,我國建立起了“綠色信貸”評估研究項目,并開始建立國內綠色信貸數據中心,以求為綠色信貸管理、評估等提供信息支持。2012 年2 月,銀監會印發了《綠色信貸指引》,以此促進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展綠色信貸,調整信貸結構,有效防范環境與社會風險,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2015 年10 月,“十三五”計劃中提出建立綠色金融體系,將綠色金融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開始啟動綠色債券項目。
由于綠色金融起步較晚,實踐經驗尚且不足,綠色金融的發展相較于發達國家來說明顯滯后。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提出我國將在2030年實現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的目標。在經濟新常態環境下,我國節能減排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尤其是在供給側改革的要求下,如何控制污染、實現經濟節能已經成為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目標。但是我國當前綠色金融的法律法規制度還不完善,往往一些追求短期利益的高污染企業利潤越高,向政府部門的納稅較多,銀行向這些企業的貸款就相對更為容易,在缺乏有效法律法規的約束下,就使得一些地方政府的環保部門對這些稅收貢獻值高的污染企業管理不甚嚴格,懲處力度明顯不夠,另一方面,一些銀行為追求收益,也頻頻向這些企業提供貸款,而那些環保企業卻因為經營風險較高,而難以從銀行真正獲得優惠的綠色貸款。這一現象,從長遠看,不利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國家從立法角度規環保部門的執行標準,明確商業銀行綠色金融服務的對象和具體要求。同時當前我國尚未形成全國范圍內的綠色金融體系,目前還僅限于一些規模較大、盈利性較好的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地方性商業銀行乃至村鎮銀行在其經營過程中尚未將綠色金融、綠色信貸貫穿于業務經營與信貸決策之中去。保險和證券類企業對于綠色金融的涉獵更少,使得綠色金融并未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地推廣開來。另外,當前許多企業的綠色金融產品相對較為單一,環保類和高新科技類的金融產品明顯發展不足,許多商業銀行尚未建立起綠色金融或綠色信貸。總之國內綠色金融的發展明顯不足,尚待進一步推廣和發展。
3 經濟新常態下綠色金融的發展路徑
3.1 依據市場變化情況,完善法律法規建設
雖然當前我國對綠色金融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綠色金融法律規范,但是這些規范與金融市場的發展現狀明顯不符,亟需進行補充和完善。綠色金融業務的風險高,如果單純依靠市場的競爭機制進行約束很容易陷入市場失靈的問題,因而國家要通過一系列的法律規范和制度建設對綠色金融的發展進行約束。如美國已經先后制定和頒布了26部法律從大氣環境、水環境、廢物排放管理等方面進行規范。而鑒于當前我國對綠色金融立法散亂,體系架構尚未形成的現狀,國家要從立法和保障制度建設兩個方面入手,以金融市場的發展要求為基礎,制定出相對完善的綠色信貸法律規范,并對違反環保法律的相關企業制定出嚴厲的制裁措施,從而為綠色金融的發展奠定更加完善的制度和法律基礎。
3.2 細化執行標準,構建綠色金融體系
對于部分區域地方性商業銀行、信用社、村鎮銀行等主體在綠色金融發展方面開展相對薄弱的情況,中國人民銀行可以直接對商業銀行實施政策干預,規定商業銀行按照各自的資產負債規模,必須將一定比例的信貸資金投放于環保企業的綠色產業項目。對于部分已經具備綠色金融發展基礎的地區,人民銀行則可以出臺扶持政策,并對執行綠色金融措施相對不力的商業銀行進行處罰。同時,我國可以借鑒發達國家或地區在綠色金融的發展方式,并結合我國的國情制定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綠色信貸指南、環境風險評級標準,公司環境績效評估指標等,要求金融企業嚴格按照執行標準,并對綠色金融業務和風險管控的程序規定進行細化,進一步提高相關政策的可操作性。
3.3 創新金融產品,推動金融服務多元化發展
銀行業機構應以綠色信貸為抓手,在有效控制風險和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綠色金融創新。一是重點支持節能環保產業,使信貸資源逐步向有品牌、有優勢、有市場、主業突出的企業傾斜,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標準的能效項目,促進節能環保行業的發展;二是支持“兩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產能過剩)行業的綠色轉型,對產能過剩行業的兼并重組、轉型轉產、技術改造等環節予以信貸支持。近年來,中國進出口銀行不斷創新和開發綠色信貸產品,形成了覆蓋綠色產業鏈上下游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涉及清潔能源融資、能效融資、綠色裝備融資、環保金融和碳金融等方面。
3.4 開展直接融資業務,拓展綠色金融市場
在研究分析我國國內綠色金融的發展市場基礎上可以看到當前我國綠色金融的市場正在不斷拓展,尤其是在綠色融資方面,當前我國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青島銀行等多家銀行業機構相繼在境內外發行綠色債券,截至2016 年7 月末,我國綠色債券發行量近1 200 億元,占全球同期綠色債券發行量40%以上,遙遙領先于其他經濟體。此外,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也在“小步快走”,2016 年1 月,興業銀行成功發行總金額為26.5 億元的綠色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并獲得超過2.5 倍的積極認購,成為當年國內第一單綠色信貸資產支持證券。面對這樣的發展形勢,我國的商業銀行更要進一步認識到直接融資業務的發展優勢,推動國內綠色金融市場的拓展。
結束語:
當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政府職能部門、金融業、企業及社會各界應多方合力,積極適應新常態,不斷創造有利條件,因勢利導,探索切實可行之路,促進綠色金融發展,更好更快的實現經濟金融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齊建國.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語境解析[J].西部論壇,2015,2(1):57-59.
[2] 林欣月.我國綠色金融的內涵、現狀和發展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6,7(15):143-148.
[3] 陳經偉.新常態下政府在金融體系中的十大作用[J].金融發展研究,2016,3(6):122-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