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東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迅速.而高校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已成為高職院校發展的關鍵.解決好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已成為高校的重中之重.本文對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剖析,并針對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中存在的諸多現實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職業指導對策。
關鍵詞:就業難 高職院校 職業指導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
經濟發展的內需不足問題在90年代后期就已經凸顯出來了。按理說,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應該具有巨大的消費潛力,國內市場需求應該 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大的內在推動力,但是這個推動力在進入90年代以后很快就枯竭了。于是我國經濟發展不得不更多地依賴國際市場,表現在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這對一個大國來說是極其危險又是不正常的。美國作為“全球化”的倡導者,其經濟發展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也不過20%左右。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的增加從側面反映了國內市場相對飽和的問題,但是這決不意味著我國人民的生活已經很好了,不再需要進一步提高了。居住在農村的廣大農民以及城市中的底層民眾,他們的生活依然很艱難,他們的生活需要相對于現實的生產能力來說仍然是巨大的,但是這種需要并不等同于市場需求,在他們收入低下沒有消費能力的時候,這種需要只是潛在的市場需求,而不是現實的。顯然,這是與我國改革開放社會各階層在收入水平上、財富占有上越來越嚴重的兩極分化密切相關的。財富占有上的兩極分化對社會生產造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在整個社會生產相對萎縮的情況下,大學生群體的就業狀況怎么能不越來越困難呢?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引起了社會勞動大軍的變化,四股勞動大軍紛紛涌向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一是由于大學擴大招生帶來的大學生畢業人數激增。二是農民進城打工大軍蜂擁而至。三是下崗工作數量由于產業結構調整而急劇增加。四是“海歸”人數增加。如此多的就業人員一同涌向一個狹小的就來市場,這客觀上增加了國內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度,加劇了就業崗位少而就業需求增加之間的矛盾。高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變化錯位是制約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高校的運營機制一直是一種計劃招生、統一分配的計劃體制,很多高校的專業設置和調整不是面向市場需求,而是單純立足于自身師資條件,招生和專業設置與市場脫節,結果長線更長,結構矛盾更加突出,導致畢業生專業知識結構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這一矛盾在畢業生分配市場導向的今天明顯顯露出其不適應社會發展的弱點。另外,高校的人才觀及相應的培養目標滯后于社會的發展,導致培養目標與市場需要的不適應。在市場機制下,高校對人才的培養必須符合需求取向,做到“產銷對路”,學生畢業才有出路,學校才有生存的競爭力。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職業指導對策
3.1建立基于勝任特征模型的職業指導體系
心理學的研究證實,員工素質是由知識、技能等智能因素和人格、 態度、情感、價值觀、動機等非智能因素組成的多層結構。所以對大學生進行職業培訓應該與人力資源素質評估相結合,應該依據其勝任特征進行職業培訓。一些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對各類職業者而言,有兩類勝任特征是他們共同需要的:一類特征指有關個人主動性的優異特質,如成就動機、主動性、概括性思維;另一類特征指工作組織的特征,如影響他人、形成團體意識或群體領導。因此在此基礎上,我們探討外在的環境因素與內在的心理因素對大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以明確影響大學生就業重要的勝任特征。
3.2建立有效的職業輔導支持系統
輔導可以幫助大學生在初次擇業前,培養職業選擇能力,促進個人職業選擇過程的成熟度,從而做出明智的受教育和職業選擇的決策。此外,職業輔導也可以預防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負面消極的后果,比如焦慮、自卑等。職業輔導的內容不僅涉及對求職者進行面對面的職業相關內容的交談,還應該有更為廣泛的含義,比如提供配套的就業心理輔導教材、評價系統和訓練方法等。
3.3建立完善的就業市場體系
我國應不斷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管理體制,整頓就業市場,將高校畢業生納入社會化工作體系,完善高等教育發展機制和畢業生就業工作機制,建立起高校之間、校企之間、政府之間、研究機構和政府之間的協作,使之在畢業生就業工作發揮作用,不失為解決畢業生就業的一個好辦法。為實現以市場為導向,調節學校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科學地指導畢業生就業,國家還必須盡快建立信息預警機制或大學生就業指數系統。同時,國家還應盡快建立高校畢業生社會服務體系,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管理和監督,對以不實之詞、虛假信息吸引參展單位和學生的招聘會主辦單位和個人予以查處,對各類畢業生招聘會予以引導、規范,改善招聘會的軟硬件環境,提高招聘會質量。畢業生們呼喚針對市場細分的、小型的、建立常設的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市場,為暫未就業的畢業生充分就業提供方便。高校畢業生是我國急需的寶貴人才資源,一直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通過國家采取的一系列標本兼治、權利促進畢業生就業的政策和措施,通過各級政府、高校和社會各界的積極合作與幫助,通過大學生自身的努力和進步,青年大學生就業工作定能呈現新的可喜局面。
參考文獻:
1 陳琳;科學發展觀視野中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探析[D];山東大學;2010年
2 高晶;高校共青團組織服務大學生創業教育探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曹敏;高校研究生全程化就業指導模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