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堅+王海艷
摘 要:隨著高校信息化進程的推進,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高職院校學生生活的影響和改變,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在新的網絡媒體時代必須了解網絡新媒體的特點,它必須分析對校園文化的影響,并充分利用網絡語言來構建民主、平等、開放的校園文化。
關鍵詞:網絡新媒體;校園文化;作用
校園文化是校園生活的一種形式,是一種文化類型,在物質環境、精神、活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大學校園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以高職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文化的教育和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促進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反映在教學、研究、管理、工作、生活、娛樂和其他鏈接。隨著校園信息化進程的推進,新媒體也為校園文化提供了新的物質支持。網絡搜索、電子郵件、在線聊天、網絡論壇、博客、播客、微博、互動網絡電視、在線交易、手機短信、彩信、移動多媒體等新興媒體的傳播方式,同時也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在大學校園里,新媒體的流行程度如此之高,以至于改變了大學校園的傳統文化。
一、高職校園文化概述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內涵有許多定義。高職院校應根據城市文化、辦學歷史、辦學宗旨和招生情況,總結校園文化的內涵。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師生在具體價值基礎上的物質和精神創造的結果。高職院校的校園空間,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廣泛溝通和獨特的交流——教學、研究、生產、培訓和其他交互為基本形式,與各種文化活動的主要操作方式積累,凝聚優化機制;內部控制是高職學校在長期實踐中逐步積累職業學校文化的特點。它包括物質文化,行為文化,系統文化,精神文化四層,構成同一有機整體的相互滲透。
隨著社會的變遷,高等教育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漸漸地知識轉移。校園活動與社會發展的互動日益密切,從社會的邊緣到社會的中心,逐漸覆蓋了社會的各個角落。學生應該面對進入社會的過程,使學生在了解社會的過程中,與社會進行適當的接觸,引導學生正確地解決社區所面臨的問題,適當地介入心理,迎接挑戰。這就需要在校園計算機網絡文化的基礎上堅持自己的基本內容在校園計算機網絡文化中普及,多元化建設,使用校園計算機網絡文化是有效的,廣泛傳播在無形教育中發揮著作用。
二、高職學生使用網絡媒體分析
(一)網絡新媒體及其特性
一般來說,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的,是新聞、廣播、電視、雜志、傳統媒體在新媒體形式后發展起來的,主要是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使用。雖然新媒體的種類很多,但最典型的新媒體是互聯網。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溝通渠道互動、信息即時獲取、信息個性化內容、傳播形式多樣化、通信空間社區、信息數據和資源共享等。
(二)高職學生使用網絡新媒體現狀
2016年1月16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發布了“中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互聯網用戶的規模達到9.1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6.5%。其中,手機用戶規模達到6.2億,繼續保持穩定增長。高職學生無疑是這一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調查,網絡已經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們選擇微博、社交軟件、娛樂、多媒體、在線購物和其他網絡。與朋友溝通,關心和理解朋友的狀態,發布個人信息,發送微博,分享經典的東西,來表達他們的感情,拓寬他們的視野,了解最新的新聞和動態的主要職業網絡行為的現實告訴我們,互聯網已經成為高職學生的校園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為他們傳遞信息,獲取知識,交流情感,一個重要的生活方式豐富,對高職學生思想、學習風格、休閑、娛樂、生活態度、文化品位和許多其他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如何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協調學習與娛樂之間的關系,把握自由與規范的尺度,區分時尚與庸俗的界限,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是關注與研究的問題。
三、網絡新媒體對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一)輿論導向
目前,中國的網絡已經成為輿論的集聚地。從中央到省、市的領導人們越來越關注通過網絡來傾聽公眾的聲音。如廣東省省委書記汪洋和黃華華省長共同致網友新年賀信,歡迎朋友們“灌水”、“拍磚”。在網絡用戶的網絡中,訪問論壇灌水已成為許多網民的習慣,高職學生是網絡論壇軍隊的主要力量之一。在當前公共輿論網絡的發展趨勢中,公共論壇話語效應的影響一直在擴大。從2008年“南京住房管理局”事件和北京奧運會、汶川地震公眾輿論,到2010年“我爸是李剛”事件和東莞法學游行事件,強調網絡言論的巨大的影響,網絡論壇,微博已成為公眾表達民意的一種重要渠道,網絡情緒凸顯了網絡輿論的趨勢和特征。在網絡論壇上,網友表達的情感或非理性的觀點非常突出。這種情況反映在個人情感的干擾上,同時也反映了互聯網在情感相互感染中的表現。網絡情緒的影響可以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積極的情緒效應;另一種是消極的情緒效應。積極的情緒可以唱出社會的主要主題,引導良好的行為準則;消極的情緒影響會把一些問題帶到另一個極端,誤導人們。具體到大學校園,校園網站是學生討論社區的最集中的網絡,校園網站上的許多學生都是情感宣泄。在情感宣泄中,更多地反映了個人情感和對更明顯傾向的影響的批評。過于情緒化的帖子尤其涉及到學生們對校園熱點問題的關注,如果不及時引導,很容易引導追隨者追隨哄誘的趨勢,導致負面情緒和情感情節。因此,如何理順朋友的情感排斥,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文化建設必須關注的問題。
(二)即時傳播信息
目前,網絡通信中常用的主要手段是QQ、微信和其他即時通訊工具。微信在網絡工具中學生的使用率最高。移動電話是目前職業學生的基本通訊工具。隨著數字通信技術的發展,移動電話網絡已被視為“第五媒體”,移動電話信息,移動電話新聞已成為現代通信的一種新形式。隨著4G網絡在全國范圍內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學生通過先進的移動通信設備上網。信息交流方便學生,尤其是學生干部解決生活、工作問題,但垃圾信息也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麻煩,能夠識別出虛假信息的學生不強,并不斷受到法學現象的影響。特別是在社會熱點問題的傳播中,移動信息的傳播是最廣泛使用的。如2016年10月“釣魚島事件”的反日活動,許多信息通過網絡傳送。由此產生的交流效應也應該被注意到。為此,一些高校開始嘗試使用手機短信、學校教師和學生移動電話網絡和移動網絡,使用移動網絡功能,及時提供學校各種通知,收到良好的宣傳效果。
(三)宣傳教育
當前,網絡新聞傳播已成為高校宣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加強了校園媒體宣傳教育的作用。許多高校建立了一個相對形成的校園新聞網站,成為學校的門戶網站,成為主要的宣傳陣地。此外,校園政治思想教育主題網站的建立,已成為高校越來越多的努力方向。通過專題網站、教育、管理和服務功能有機結合,并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網絡文化活動,我們可以不斷增強時代感和針對性,有效性和德育工作的倡議,并贏得高校教師和學生的一致好評。網站成一個完整的平等、自由大氣的網絡社區,提供豐富的信息、語音平臺為學生信任,網站可能會留住學生一起構建校園文化。
結論
在計算機網絡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建設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計算機網絡時代的信息共享,在高職校園文化的同時促進了建設,但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也不能忽視其負面影響。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師和學生堅持傳統的校園文化,以整合網絡媒體為基礎,果斷地對其教學,建設具有校園計算機網絡文化特色的高職院校。
參考文獻
[1]石麗敏.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探析[J].教育探索,2010,(8).
[2]蔣祥龍.論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4):30-33.
[3]周輝.網絡文化視域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3,(3):95-96.
作者簡介:
吳堅:男、1967.6、漢族、江西南昌人、實驗師、研究方向:電子與通信技術。
王海艷:女、1982.11、漢族、江西萬載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