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冬
與改革開放后中國已經經歷的兩次消費升級有所不同,第三次消費升級明顯瞄準的是新興中產階級。
很多人不知道,消費升級并不是什么創新詞。中國的首次消費升級出現在改革開放之初,以食品為代表的基礎生活品占比下降,以“的確良”襯衫為代表的輕工業消費品占比上升。第二次消費升級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末,“老三件”(自行車、手表、收音機)和“新三件”(冰箱、彩電、洗衣機)分別是溫飽和小康時期的標志性消費品,成為了一種時尚,并開啟了一個高端家電的消費時代。
而這一次與以往不同,以普羅大眾為代表的整體消費升級時代已經過去,即使看起來所有的消費品類都有升級的需求和機會,但對于營銷而言,傳統的方式和渠道似乎又有些捉襟見肘。
選擇的多與少,內容營銷的井噴時代
消費升級帶來的最大的變化恰恰來自于內容。跟以往營銷經驗的出入在于,以前我們往往注重渠道、注重流量、注重KOL,現在的則是內容為王。為什么前兩次消費升級沒有帶動內容產業發展,而這一次的消費升級卻需要內容了呢?因為在上世紀末,我國消費市場結構發生了顛覆性轉變。到了90年代末期,政府文件明確指出,商品短缺時代基本結束,市場結構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之后,中國消費者購物選擇不斷增加,選擇也更注重品牌。所以國外品牌可以在國內大行其道,百年老店也備受青睞,“品牌”成為了第二次消費升級最為注重的關鍵要素。
經過了兩次消費升級后,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多。要知道,適當的選擇能吸引人,但太多的選擇讓人們迷失方向,甚至會抑制人們的購買動機。舉個例子,淘寶的商品數已經快達到10億門檻,照理來說,“選擇多”應該是成為淘寶稱霸的關鍵因素之一,但也正因為“選擇多”導致了消費者的混亂,小紅書、聚美優品等才能崛起,分走了電商市場的一杯羹。
所以,第三次消費升級促成了“幫助別人做選擇的產業”的誕生,即內容產業。羅振宇就曾經說過,過往的產業處在“母系社會”,就是消費者要什么商家就生產什么。而當下,“父系社會”的產業結構似乎更能抓住消費者,商家生產一件產品,然后告訴消費者“最好的,拿去用吧”,比如蘋果、特斯拉。這就得依靠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
在這種環境的驅使下,上面所說的淘寶也在發生變化。比如淘寶達人通過視頻直播的形式,為用戶推薦產品。淘寶在內容營銷上的競品——旨在“找到全世界的好東西”的小紅書,通過自建社區,讓用戶主動分享國外購物攻略和口碑商品,為其它用戶購買提供參考。當然,也不能少了微信公眾號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購物指南。這些內容本質上都是幫助人們在商品爆炸時代,做出更好的選擇,這也是內容產業的核心目的。
于是,現在的互聯網上,內容營銷形成了井噴的態勢。那些網紅們已經不需要再借助什么官方大媒體來炒作,就可以獲得前所未有的身份認同。這是不是就代表渠道不重要了?那些辛辛苦苦搭建起來的流量大鱷們是否還能風光依舊?
身份和社群,一個想象的共同體
前段時間,一條新華社的公眾號推文紅遍全網。并不是因為其內容有多高大上(寥寥十余字而已),也不是因為有什么名人關注,而恰恰是因為其下面的評論回復,受眾發現“原來新華社也是個普通的公眾號,它的身份和我們是一樣的”。這或許是此次消費升級后渠道的一個變化趨勢——共同體的誕生。
共同體,不一定需要規模,但要絕對精準。誠然,現在央視的廣告還是有著強大的影響力,但真正能夠促進消費者去購買的,要靠身份和社群,也就是那個想象的共同體。再說得透徹一些,如果說過往的廣告是為了“營”(品牌),而地推是為了“銷”(銷售)的話,那現在的身份營銷和社群營銷,則能真正將“營銷”結合在一起。
那先說身份。上文提到了,第三次消費升級給商家的使命,就是如何幫助消費者做選擇。為了這個目的,除了塑造自身的品牌和打磨出色的產品外,營銷的一個關鍵就是利用人們對身份的認同,或者焦慮或者向往或者自卑,來刺激消費。
社會化大變革進入第30個年頭之后,中國逐漸形成了一個“身份社會”。我們的存在感完全受制于對自己的期待以及我們實際的成就。無論我們對身份有如何期許,但本質就是兩條,一是努力取得更多成就,二是降低對自己的期望。但顯然,社會高速發展,能做到降低期望的人又有多少。于是,聰明的商家會人為的制造這么一種“陷阱”,通過媒體提高消費者對自己的期望,然后順便提升他們的成就感。舉個例子,褚橙。普通的橙子,因為它有故事,所以可以賣得比普通橙子更好,消費者買的到底是橙子,還是故事?其實是身份。褚時健的堅韌,被投射在產品上面,買到的人會覺得擁有了跟他一樣的品質,試想一個平時缺乏奮斗精神的人,在吃著褚橙(或者說是褚橙故事)的時候,是否會有一點點對自己期望的提高,并能產生些許成就感呢?我覺得是有的,因為“成就感”,不是成就,如果從金融的角度來說,它可以是期貨。
那什么又是“社群”呢?就是將一群有著相同身份的人聚在一起。這個“一起”絕大多數不是在空間和時間上,而是在心理上。天涯的廣告語叫“有見識的人都在此”、陌陌則是“你好,陌生人”,這兩個身份認同感將兩種不同的族群分到了不同的社群中,告訴他們該選擇什么樣的社交方式。
社群作為一種新渠道,不再拘泥于傳統的產生內容并依托于流量的渠道,而是在產生內容的同時,打造自己想象化的共同體,來刺激中國消費者的認知。所以,社群的誕生,也就成為了新的流量平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米,通過社群和身份的互相認同,搭建起了中國排名TOP5的電商平臺。當然,一開始很多人不認同小米是在做消費升級,直到小米出現了5000元的移動產品后。
可見,身份和社群營銷作為消費升級后一個想象的共同體,其實更適合打組合拳。比如,摩拜等共享單車事業,通過內容營銷,向目標人群傳達了“這是一種共享的生活態度”的身份認同感,提升了人們對出行的期待,然后,單車一族成為了一個新的社群,在形成了一定規模后,他們完全可以在內部驅動傳播,并依靠強大的社交媒體進行病毒分享。這是否就預示著,傳統的公關營銷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呢?endprint
態度和共鳴,既是利劍也是毒藥
“我們不喜歡沒有態度的人”,這或許是現在受眾的一個共識。網易作為一家門戶,標榜的就是“有態度”。四平八穩的營銷已經很難吊起在此次消費升級背景下受眾的胃口,我們回憶一下就可以總結出,每年的N大新聞事件,N多爆款產品,都是態度營銷的結果。態度,就像一把利劍,能夠直接插入消費者最軟弱的地方,觸碰痛點或者癢點,隨之產生共鳴。
這點在互聯網和金融行業中的效應就很明顯,比如近些年在行業中搶了多少老大哥風頭的賈躍亭,以及證券行業中曾經名不見經傳的李大霄。當然,利劍的好處在于可以直達痛處,但有時候這也會成為毒藥。上述的兩位,雖然名利雙收,但卻不知道背負了多少的嘲笑和罵名。
那為什么有態度的人會那么受到關注?這一代的消費者,其實從小就接受著中庸的教育,被告知凡事要四平八穩,不能出頭。但是,在新興中產階級逐漸走上歷史前臺的過程中,他們會對平庸的生活越來越缺乏興趣,偶爾有身邊卓爾不群的人站出來,不管他們說的對不對,至少可以吸引眼球的關注。這就是消費升級的另一個趨勢,“出頭鳥”越來越受到追捧,比如在消費升級過程中,網紅經濟也就成了屌絲經濟升級后的產物。
其實,這也就對我們的傳統營銷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定要有態度”,有態度才能有共鳴,才能形成想象中的共同體。制造出有態度的作品,吸引同屬性的受眾關注,并且讓他們分享出去。今年年中,火了兩部小成本電影,一部《岡仁波齊》,一部《大護法》,它們其實就屬于是“有態度”的作品,不盲目,不從眾,做好自己。這個時代酒香不用擔心巷子深,只要是好東西就一定會有人分享。當然,壞口碑分享的更快而已。
那既然毒藥也能吸引眼球,是不是要搞負面營銷呢?我覺得這個必須謹慎,互聯網時代的透明程度能迅速地將真相挖掘出來,一切毒藥營銷到最后都會無所遁形。在這個“快時代”,營銷者應該更像一個劍客,拿著一把叫“內容”的利劍,冷峻不張揚,快速出劍、回鞘、再出劍……沒有多余的動作。
說了那么多,其實就是想表達,在第三次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內容井噴時代的到來并非沒有原因,消費者因為選擇太多從而導致了受傳播習慣的變化,傳統渠道一呼百應的能力在減弱了,自帶流量自建渠道正在成為主流。在一個想象的共同體中,態度則成了關鍵。而營銷的任務,是喚起消費者對身份的認同,內容的快速迭代可以擴大共同體本身的影響力。當然,這些并不能囊括消費升級環境下營銷方式的全部,只是時代變化很快,我們希望跟著它變化,并且變得比它更快而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