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馮勇 譚啟檐
【摘要】針對社會和企業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需求,討論了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的特點。明確了課程體系建設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重要作用。以我校機械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創新性建設為例,探討了需求驅動的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建設以及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關鍵詞】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 課程體系 機械工程領域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課題(JGZZ15_108, JGLX15_182)、南京工程學院高層次引進人才科研啟動基金資助(YKJ201502)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1-0009-02
前言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不同于傳統學術型學位研究生教育,是為了滿足社會行業對高端人才除“專業性”之外的“應用性”、“職業性”與“實踐性”需求而產生[1]。我國于1991年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制度,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并不斷完善,確立了“服務需求、提高質量”的核心任務[2]。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并非針對傳統學術型研究生增加“專業性”教育方面,而是對“職業性”與“專業性”的有機結合,國內很多專業性研究生培養單位在進行專業性研究生教育的同時不斷發展專業性研究生教育[3]。
課程體系的建設服務于專業性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素質專業性研究生的基礎[4]。以需求驅動的人才培養體系能夠做到“有的放矢”,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與效果[5, 6]。本文以我校機械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培養體系建設為例,分析了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內涵與特點,介紹了本領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創新性構建及其建設成果。
一、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的特點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服務于專業性研究生人才的培養,課程設置要充分反映職業領域對專門人才的知識與能力要求,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滿足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專業必修課應滿足其“學術性”,提升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專業選修課應開設一定比例的與特需行業聯系緊密、重在提高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和工程應用能力的課程,滿足其“專業性”。此外,還應增設一些與職業資格認證相關的課程,通過課程培養習題強化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性”;為了密切聯系職業領域,還應有部分專業課程由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授課。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的教學方法還應突出案例分析、討論式、項目引領式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研究實踐問題的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需求驅動的課程體系內涵
我校于2011年獲批為“服務特需”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試點高校,機械工程是開展“特需項目”試點工作的兩個領域之一,2012年開始正式招生。自取得試點資格起,在廣泛調研并吸取重點高校的成功培養經驗基礎上,結合本校的辦學特色和本領域所積淀的學科優勢,針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課程體系,始終堅持“需求導向”,緊扣軌道交通裝備、智能裝備和工程機械等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需求的變化,與中機聯、南京康尼、南車浦鎮、安徽埃夫特、江蘇省機械設計院等相關企業共同制定了2012版和2014版人才培養方案,并依據本領域特需人才的社會和行業的動態需求變化,將培養方向由6個調整為4個,進一步明確了培養目標與定位。相繼制定和出臺了多項培養舉措,通過課程體系的持續性創新建設,有效提升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本領域的課程體系包括公共基礎模塊、專業核心基礎模塊、方向模塊、職業素養模塊、工程實訓模塊,課程設置充分反映了職業領域對專門人才的知識與能力要求,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滿足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專業方向模塊開設了一定比例與特需行業聯系緊密、重在提高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和工程應用能力的課程。邀請應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參與部分專業課程的講授,注重培養學生研究實踐問題的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需求驅動的課程體系建設
我校以“服務需求、突出特色、創新模式、嚴格標準”為指導,依托我校機械工程領域的學科優勢和特色,以國家和江蘇省高端裝備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需求為導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質量提升為核心,以聯合培養為途徑,以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工學結合、交叉培養,努力推進課程體系的創新性建設,具體內容包括:
1.在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本領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人才培養實現矩陣;基于此,為滿足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共性需求和各個研究方向的個性需求,結合專業碩士人才培養方案和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基本要求,兼顧人才規格特征和崗位需求,構建了包括公共基礎、專業核心、專業方向、職業素養和工程實踐等模塊在內的模塊化課程體系(見圖1)。
2.通過組織多次校內外專家對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建立適應“特需”的專業碩士課程體系。鼓勵學生選修跨專業、跨方向課程;設置職業素養課程環節,以便更好的與社會對接;加大工程案例講座及學術交流環節的學分比重。如開設的《工程案例講座及學術交流》課程,主要是聘請企業高工、高管給學生講課。課程要求內容充實,以工程設計、產品研發、試驗研究等具體案例講座為主,要求學生聽課不少于五次并至少作二次專題講座。
3.建立研究生課程任課教師準入制度,鼓勵部分課程教師采用團隊方式教學,比如機械領域前言技術課程;加大對任課教師的培訓力度,鼓勵參加各類學術交流及教學研究工作;出臺相應政策及措施對教師給予一定的獎懲。
4.積極推行“專家領銜、導師負責、團隊指導”的導師隊伍建設新模式,領銜專家是培養方向帶頭人,每個方向下,校內導師通過校內合作、校際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組建若干由領銜專家、責任導師(校內導師)、企業導師(校外導師)、協作導師(相關學科和實驗教師)構成的多元協同團隊,實現研究生個體的團隊化指導,突出專業性研究生人才培養的“實踐性”。endprint
5.形成學校、專業領域及相關教學單位建立健全20余項關于研究生課程教學的相關規定,初步構建具體的教學質量標準體系包括教學環節質量標準、教學管理工作質量標準、教學建設質量標準及教學質量信息反饋質量標準等。
6.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突出專業學位特色:以課程為突破口,給予相應的支持,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先后推進了研究生合格課程、重點課程及特色課程項目的建設,特別是2015年我校支持了11項重點課程、特色課程項目的實施,為我校研究生課程發展提供了資金、師資及相關平臺的支持;積極推進公共課改革,先后進行研究生英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課的教學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
7.建立主體多元化的課程評測、反饋制度:學生評教及教學反饋,每學期學生教學座談會及教學問卷調查;督導專家聽課,了解了每學期的教學效果,并反饋相關結果,及時改進進而提高教學質量;管理干部評教及反饋,學期初、學期中和學期末教學工作抽查,面上的檢查和點上的抽查相結合,完善督導體系,提高課堂質量;依據機械工程專業碩士的規格標準,遵循學科基礎、專業知識、工程能力、職業素質同步提升、相輔相成的基本思路,積極開展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努力創新課程評價方法;采取專家適度介入、責任教師為主、模塊教師協同的團隊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改變一位教師從頭到底主講的“大課程、大課堂”教學方式。
四、需求驅動的課程培養體系的創新性建設成效
1.建立了一支結構合理的課程教學團隊,師資隊伍由咨詢專家、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基礎課程教學團隊、專業課程教學團隊、工程實踐指導團隊、職業素養教育團隊組成。校內導師36人,校外導師31人;校外導師全部具有高級職稱,主要來自于南京康尼、南車浦鎮、江蘇省機械研究院等與學校有長期合作關系的企業院所。
2.《機械工程領域前沿技術》、《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等11門課程根據校外導師和產業教授的工程實踐經驗,聘請相應專家參與特色課程的教學工作,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生動性。如特色課程《機械工程領域前沿技術》,課程內容動態跟蹤當前裝備制造業在設計、制造、材料、信息化等方面的發展前沿,根據校內外專家的研究和實踐專長,通過專題報告的形式進行課程講授,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特色課程《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獲批省級研究生優秀課程表彰。
3.通過對在校研究生與往屆畢業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6%的研究生認為開設的課程與課程培養體系合理,課程有用且有趣,通過課程的學習,對工程實踐能力與理論知識提升明顯,為將來的專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對課程體系非常滿意。
4.針對包括三資企業、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高等學校等16家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生就業企業的反饋信息分析來看,企業對本領域研究生的發現問題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合作能力與創新意識和能力的評價均為優秀、強或較強,企業與社會對畢業生的認可度較高。
參考文獻:
[1]張淑林,崔育寶,裴旭,等.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供給與需求的分析[J]. 中國高等教育,2017(2):29-32.
[2]黃寶印,唐繼衛,郝彤亮.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歷程[J].中國高等教育,2017(2):18-24.
[3]譚啟檐,馮勇,高成沖.專業學位研究生工程實踐培養體系的構建與探索[J]. 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16).
[4]吳磊,方英蘭.以培養學生能力為導向的計算機系統類課程體系構建與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7(3):48-52.
[5]葉恒舟,董明剛.需求驅動的西部高校網絡工程人才培養體系規劃[J].教育教學論壇,2017(12):55-57.
[6]鄒明亮,葉恒舟.需求驅動下的“網絡新技術專題”教學探索[J].科教導刊,2017(6).
[7]劉佳娉.環境規劃與管理專業課程信息化教學設計[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21).
[8]李明輝,張鵬松,李波.產學研早期介入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7(8).
[9]趙康,楊媛,李峰,等.基于產學研聯合培養體系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3):44-49.
作者簡介:
張敏(1983-),男,河南商丘人,博士,南京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先進制造技術、特種加工、電火花加工、電弧加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