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慧梅
摘 要: 大眾傳媒的飛速發展使大眾文化滲入學校教育的每個角落,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方式亦隨之發生巨大的變化。作者就如何引導學生理性地認識大眾文化,并不斷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 大眾文化 中學語文 應對策略
“互聯網+”時代,大眾傳媒迅速崛起并日益發展壯大,深深地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此同時,大眾文化也深入學校教育的每個角落,無時無刻不影響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一方面,大眾文化的確滿足了學生在某一層面的文化需求,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大眾文化以隨風潛入夜之勢影響中學生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導致一部分學生的閱讀和生活品味低俗化、庸俗化。
作為一名一線語文教師,如何在信息高速發達的21世紀,在中學生大張個性的年代,合理有效地引導學生對大眾文化有清晰而理性的認識,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是一個需要認真探尋的時代課題。
一、大眾文化對中學語文教學的沖擊
大眾文化因通俗化、娛樂化、商業性、普及性等特點,無法像精英文化一樣承載深重的歷史使命,也無法對事物進行深刻的理性剖析。盡管金庸的小說《天龍八部》、周杰倫的歌曲《蝸牛》等進入高中教材,得到部分教師對大眾文化的青睞和肯定,但是更多的教師認為由于大眾文化存在的諸多不可逆的特性,長期接觸必定不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相對于部分教師如履薄冰的心理,學生認為,大眾文化為他們提供了消遣和娛樂,使其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之中獲得了精神的放松和感官的刺激。現今,一些學生追崇的是東野圭吾的燒腦偵探小說、喬治·馬丁的魔幻史詩小說、郭敬明的悲傷拜金小說,而與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小說《百年孤獨》絕緣,與中國古代四大名著相見不相識……即使在家長和老師的“威逼利誘”下購買這些精典文學,也是遭束之高閣。他們寧可通過玩《三國志》、《刺客信條》等游戲補充稀缺的歷史知識,也不能靜心翻閱正規史書。學生通過手機可以隨時刷微博、閱讀各類文章,表面上看學生的閱讀量似乎增加了,然而閱讀的質能否相應提高?學生瀏覽的大部分是碎片化文字,是一種快餐文化。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學生接觸的大眾文化已對他們的人生觀產生消極影響。長此以往,必將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
二、面對沖擊的應對之策——深挖掘,巧引導;取精華,棄糟粕
一方面是諸多教師和家長的深深質疑,另一方面是青少年學生的熱切追捧,在兩相矛盾的情狀下,執教者該何去何從,什么才是大眾文化正確的打開方式呢?筆者認為,大眾文化就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有其負面影響,但它畢竟不全是洪水猛獸,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批判性地對待。簡言之,就是要做到挖資源、巧引導;取精華、棄糟粕。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教科書選文要具有時代性和典范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提及“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由此可見,語文課程資源有廣闊的內涵和外延,既包含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又包含大眾文化。因此,教師們與其擔心大眾文化,不如思考在此大環境下,改變以往灌輸式的刻板教學,充分利用大眾文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理性對待,摒棄其負面糟粕,利用其正面精華。
筆者認為,大眾文化作為語文資源的開發利用,其價值有三。
首先,利用大眾文化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作為一種文化潮流,大眾文化“為大眾提供精神娛樂和享受,也能為大眾提供精神安慰,能夠滿足大眾多重的精神需求”,因此,我們要用新的思路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汲取大眾文化中的精華,進而激發學生對經典文學的閱讀興趣。
正當青春年少的高中生,面對信息狂潮,還沒有足夠的辨別優劣的能力,極易受到營養不良的書籍沖擊,既耗費時間,又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針對這種現象,我在所任教的班級,精心組織了一次以“快樂讀書,身心受益”為主題的讀書交流會,學生上臺交流的書籍均是他們喜好的新時代的暢銷書,有閩南籍“80后”作家蔡崇達的《皮囊》,有“80后”作家劉同的《向著光亮那方》,還有都市身心靈修行大師張德芬的《遇見更好的自己》等,上臺交流的學生做了精致的PPT,圖文并茂地對他們鐘愛的書做了介紹,并談及閱讀后對他們生活和學習的正能量的傳遞。一個學生說,他原先是一個自我的人,他不能理解父親對他嚴苛的態度,他甚至痛恨過父親。但看完蔡崇達的《皮囊》后,他被書中深重的父子情感染,他重新審視自我,剖析自我,重新對待自己的父親,深感閱讀此書后自己的成長和蛻變。此次交流會后,我讓學生認真閱讀交流會上推薦的書籍,并做好讀書筆記,且于一個月后交流閱讀心得。此后,班級定期舉辦讀書交流會,學生共享閱讀精華,攜手昂揚進步,學習語文的熱情有了極大提升,所寫的作文漸漸生動豐富、情感飽滿。
學習主體是學生,當學生的閱讀進入誤區,教師不是扼制學生的閱讀,而是疏導其閱讀方向,找到其閱讀的興奮點,挖掘其熱愛的大眾文化中的精華,使原本熱愛閱讀的學生更有效地閱讀,原本厭惡閱讀的學生愛上閱讀,使課外閱讀實實在在地促進高中生的身心發展。
其次,大眾文化可以增強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力。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量變到一定程度引起質變。同理,學生在廣泛接觸大眾文化之后,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質變。當然這種質變的產生需教師站在更高的角度對大眾文化進行研讀,而后指引學生以研究的心態審視各類型的大眾文化作品。
觀看當下流行的影視劇,部分學生只停留于視覺上的享受,而對影視劇中所傳遞的思想內涵和主題則缺少理性的分析、總結。比如2016年曾風靡全球的迪斯尼動畫片《瘋狂動物城》,一度受到學生的追捧。筆者趁機對學生進行適度的指引,學生產生諸多思考,如影片中無處不在的耐人尋味的細節、厚重而現實的政治意味、以朱迪為代表的普通人想要成就更好的自我、追尋更完美的世界等。學生自發組織交流、討論,將其寫成文字。又如經典影片《幸福來敲門》、《肖申克的救贖》、《辛德勒的名單》、《三寶大鬧寶萊塢》、《墊底辣妹》等,各種題材、各個國家的影片,在學生的交流推薦中,在教師的適當指引下,在學生觀影后的理性與感性交織的研究后,學生由原來表層的試聽享受升華為對影片背后傳遞的人文關懷、社會意義等更理性的思考和探索。endprint
學生對大眾文化的熱衷不止于影視劇,還涵蓋音樂、廣告等。在筆者的指引下,學生曾利用暑期,組織了一個關于音樂的研究性學習課題,他們把改革開放后中國流行音樂作為研究對象,探究不同時期因人們心理需求的差異,流行樂壇的不同流行趨勢,以此審視大眾文化的特點。學生完成這一研究性學習之后,不由感慨,以往只停留于音樂的旋律是否動聽,未曾對歌詞、詞作者、歌者乃至于創作歌曲的時代進行研究。如此他們對音樂有了更深層的了解,對生活的領悟力有了提升。這正是筆者素來踐行的“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的教學理念。
無論是對哪一類型的大眾文化進行解讀研究,只要教師指引得當,就必定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力。這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這一基本理念相契合。
再次,大眾文化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在繼續發展和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有效地發揮作用,以適應未來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由此可知,高中語文課程內容不僅包括傳統的聽說讀寫,而且包含更富于理想的審美情趣,更有深度的人文情懷和高尚的精神品格。上述種種優秀素養的形成,并非不可以通過精英文化獲取,但當前的形勢是,部分高中生依然是在高考指揮棒的指引下被動地學語文,長久造成疲軟的學習態度,對語文學科興趣寡淡。執教者不如因勢利導,在大眾傳媒高速發展的時代,巧借大眾文化的優秀資源,把它融入語文教學,以此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并使之形成燎原之勢。
筆者在前文提及的學生積極參與“改革開放后中國流行音樂變革”這一研究性學習,就是一個典范。學生透過80年代鄧麗君歌曲在大陸的風靡,感受受過時代創傷的人們渴求的那份心理撫慰,通過旭日陽剛演繹的《春天里》,感受到生活在底層的人們與現實抗爭的勇氣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通過這一活動,學生不僅了解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且獲取了更廣闊的知識,提升了生活感悟力,一改以往刻板的接受式的學習局面。
當然,大眾文化在高中語文課堂內外的開發應用,在實踐操作中依然存在問題,如不同文化價值觀的沖突、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矛盾等。但是,筆者認為,即便如此,一線語文教師依然要秉持積極而磅礴的時代感,巧妙借助大眾文化,使其精華既豐富學生生活、提高學習熱忱,又構建健康的情緒和積極的生活態度。這是每一位一線語文教師都需要重視并投入研究的時代課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劉早.簡論當代大眾傳媒的發展及特點[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8).
[3]劉翠翠.大眾傳媒環境中高中生課外閱讀指導策略[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4]潘正茂.大眾文化資源對中學生閱讀的影響及其開發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