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玫
摘 要: 針對中國軟件開發人員英語薄弱的情況,本文提出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思路,探索“Java平臺與應用開發”課程改革。本文從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等多方面進行了分析和探索,并給出了課程的綜合改革設計方案。教學實踐表明,實現雙語教學等改革措施,對“Java平臺與應用開發”課程的改革起到了較好的效果,對提高學生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卓越工程師; 教學改革; 雙語教學; Java
中圖分類號:TP31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7)09-69-03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Chinese software developers are usually weak in English,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course reform of "Java platform an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should be explored according to the idea of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It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 and assessment method, and gives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scheme of the course. The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reform measures of bilingual teaching, on the “Java platform an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course, have achieved better result and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 teaching reform; bilingual teaching; Java
0 引言
2010年,中國教育部首次提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該計劃旨在培養造就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1]。
2011年,武漢工程大學入圍成為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教育部試點高校,在2013年軟件工程專業入選該計劃。
1 引入以雙語教學為主的綜合改革的意義
中國“卓越工程師”計劃需要培養的是具有國際化視野、有良好編程動手能力的高科技人才。通常,計算機行業最新解決資訊和方案首先在英文網站上發布,而我國傳統IT人才在工作實踐中,普遍感覺英語水平薄弱。因此他們急需提高查閱英文資料、解決工作問題的能力。
實行英文為主的雙語教學對計算機各專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引入雙語教學為主的課程研究和建設是非常有意義的。
2 教學改革設計
本課程教學改革研究是結合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目標,針對英語教學在軟件工程專業開設的Java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方面組織安排的研究。
本課程主要采用雙語(英文為主,中文輔助)講授為主,多媒體輔助教學。作業形式以上機實驗為主,通過實驗,來考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靈活應用情況。同時,采用期中考試相結合的考核方法,考察學生在學期中期對學習進度和知識掌握情況。
Java平臺與應用開發課程的綜合改革設計主要通過下列三種形式實現。
⑴ 因材施教,進行“中文+英文”雙語教學或者全英文教學。
教學安排 按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原則,通過第一堂的教學,對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行摸底,根據學生反饋情況,調整教學,決定采用雙語或全英文進行講授,其中英文講授或板書部分達到50%以上。
學時安排 總48學時。其中,課堂講授24學時,課外12學時,上機實踐12學時。
學期安排 第2學年的第二學期。可考慮提早。
因為采用雙語教學,大幅度增加了教師備課的工作難度和工作量,需要同時準備中文講述內容和英文講授內容,導致講授同一知識點(相比原來只用中文)所用時間要增加一倍(即課時量在現有基礎上(課堂講授:24學時)減少了50%)。這在課堂總課時量并未增加的情況下,就需要學生在課下具有良好的自學能力和自制能力,能充分利用上機實踐時間,進一步掌握和鞏固課堂知識。因此,進一步引入了第二種教學改革:“課內+課外”改革,來引導學生在課堂下提高自學能力。
⑵ “課內+課外”一體化教學改革。
教學安排 在Java平臺與應用開發課程中融合并精簡課內講授內容的基礎上,合理設置課外學時12學時(按課內學時的0.5倍)。
學時安排 課內講授:24學時,課外:12學時。
實施進度 課內24學時的教學內容為Java基本知識和平臺開發知識,課外12學時的教學內容是進行校內項目實訓。校內項目實訓階段,以培養學生團隊開發能力為主。教師按項目角色知道學生進行分組和選題,從需求分析、程序設計、編碼實現、運行測試到最后的總結報告對學生進行團隊合作開發模式的全程實訓,重點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endprint
校內項目實訓場地 以計算機科學學院現有“卓越工程師計劃”的“軟件工程”校內實訓基地為主。
與此同時,建立課程網站,為學生課下自主學習提供幫助。
⑶ “平時+期中+期末”考試改革。
增加平時考核比重和次數,并采取上機綜合實驗、上課隨堂測試等形式多樣的考核形式。將平時考核所占的分數比重由現在計算機學院規定的0%提高至30%。
并采用期中考試相結合的考核方法,考察學生在學期中期對學習進度和知識掌握情況。
考核采用“平時+期中+期末”考試改革,即考核總成績=期末筆試考試*70%+上機綜合實驗的編程調試和軟件運行成績*20%+期中考試*10%。
3 改革的進展
3.1 已實現的做法
從2013年到2017年3月止,已開展四輪“中文+英文”雙語教學改革。指定教材均為全英文美國大學教材《Introduction to Java Programming, Eighth Edition》。
四輪教學分別采用了雙語和全英文兩種方式。
⑴ 對2011級軟件工程01、02班的教學,采用了全英文方式講授。上課時間為2013年9月-2014年1月。上課ppt和板書部分均已達到英文部分100%,期末試卷題目和答題均采用100%英文,即無中文。上機實驗環節采用全英文題目。
⑵ 對“軟件工程”2012級01班、2013級01班、2014級01班、2012級02班、2013級02班、2014級02班和“英語+軟件工程”2012級1班、2013級1班、2014級1班這9個班的教學,采用了“中文+英文”雙語方式講授。上課時間分別為2014年、2015年和2016年。與全英文教學方式不同點在于,當采用“中文+英文”雙語方式時,講授時用英文先講一遍,再用中文重復一遍重點知識的要點和難點。
3.2 教學平臺的搭建和教學效果
已在武漢工程大學微特學院網站上創建了該課程在線學習內容,提供了教學文件、歷屆理論考試的試題、教學錄像、網上交流平臺等。
從教學效果看,①據學生問卷反饋,學生上第一堂課時,普遍感覺不適應,但到了學期中段,均能跟上java雙語課程的教學進度;②相比未開設雙語教學的計算機學院內其他專業,軟件工程專業的學生普遍提高了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努力程度,表現在,在各專業學生中通過國家英語四級考試的比率是最高的。在此僅列出2013級學生的四級考試通過率如表1所示,軟件工程專業的通過率分別是100%和91.18%,占據前兩位。
3.3 開展校內項目實訓
校內項目實訓以小組為單位,學生自由組合,每組兩到三人,針對有實際意義的小項目(如桌上“報時時鐘”小程序)進行團隊開發。通過項目開發,學生均有機會動手參與,鍛煉了編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也從中獲得了開發的樂趣。
4 結束語
為達到“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培養目標,需要對現有Java平臺與應用開發的課程設計進行改革。本文從教學模式、教學手段上探討了該課程的綜合改革設計方案。教學結果顯示,采用雙語教學和課內課外一體教學,能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升他們對課程的滿意度,該設計方案也可為其他課程的改革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何波,李思漫.“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下機械設計課堂
教學改革探討[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3.3:89-90
[2] 孫永麗.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理念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
培養方案[J].計算機教育,2017.6:32-35
[6] 陳學紅.面向卓越工程師教育的《食品化學》雙語教學的實踐
與探索[J].科技經濟導刊,2017.3:139-140
[4] 廖力夫,肖錫林,王宏青,聶長明,林英武,劉文娟,王平[J].基于
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分析化學”教學改革探討,中國電力教育,2014.23:86-87
[5] 陳龍,仲梁維,朱堅民.面向卓越工程師教育的計算機輔助技
術雙語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4.6:167-1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