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各種數字化技術媒介的發展促進了人類對世界認知方式的改進,促進其進入視覺圖像為中心的時代。博物館是人類歷史文明的文化傳播載體和教育機構設施,向全世界社會公眾灌輸知識。本文通過對博物館以及數字化傳播媒體的相關概念闡述和分析,并對交互式虛擬現實技術對博物館文物信息傳播媒介的介入研究,最后對虛擬互動媒體平臺對國內博物館文物展示普及化運用的前瞻進行分析。
【關鍵詞】虛擬現實技術 博物館文物 信息傳播
【中圖分類號】G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1-0041-01
博物館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通常為實物展示配合圖文、語音、視頻等方式,時至今日,其展出方式加之虛擬在線、立體顯示等形式將文化信息傳遞給觀眾,并實現技術變革和技術發展。通過虛擬現實技術,促進了觀眾信息接收途徑的簡化,并打破觀眾和文化信息之間時間和空間的障礙。
一、博物館的相關概念
(一)博物館的定義
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對博物館的定義為:博物館是一個非營利性的,為了社會及其發展而提供教育、研究、欣賞等服務的永久性機構,它是對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證進行收集的場所。
(二)博物館的社會價值
博物館是一個社會中的公共場所,在實踐活動中,博物館是將人類文化遺產的相關成果進行收藏的場所,同時也是向社會公眾進行展示的場所。同時,也是通過進行這種觀賞館藏物的欣賞方式從而挖掘出其中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進而使博物館的社會價值得以體現。博物館作為一門學科和文化傳播之間具有較深厚的聯系,博物館進行文物展示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傳播的過程,而當今博物館學作為一個學科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將其展示的文物的文化信息有效傳播出去,因此,博物館的社會價值也只有通過文化傳播這一實踐活動得以實現。另一方面,博物館也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實體。博物館作為文化的載體,不僅館藏物是文化的代表,同時博物館也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和象征。
(三)博物館傳播媒體數字化優化的必要性
當今社會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電子信息社會,計算機數字技術在各個領域都開始應用,并不斷演進和發展。數字化的傳媒現今具有互動性、虛擬性、即時性、共享性四個特征。利用數字化媒介的特性及其優勢對博物館的傳播媒介進行優化能夠提高博物館的信息傳播的效率。數字化技術媒介的應用能夠促進中國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讓世界各國領略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數字媒介能夠打破傳統的傳播媒介在地域和時間上的限制,并打破信息獨享的限制,同時能夠使博物館的形象更加鮮活,豐富文化傳播的形式。
二、交互式虛擬現實技術對博物館文物信息傳播媒介的介入
(一)交互式虛擬現實技術的科學定義
虛擬現實技術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VR”技術,它是利用計算機圖形圖像技術以及相關硬件設備實現對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手段進行虛擬環境模擬的技術。交互式虛擬現實技術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進行交互式行為并實現實時反饋的行為。
(二)交互式虛擬現實技術作為媒介的優勢和劣勢分析
交互式虛擬現實技術功能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模擬的功能,這也是虛擬現實技術的最基本功能,并發揮構想性的特征,模擬一切人類可以發揮想象力的空間,增強人的真實感和既視感;第二,互動傳播的功能,交互式虛擬現實技術幫助人魚物之間實現信息的交流與交互,并實現信息的實時反饋,并能夠調動公眾的積極性和興趣,并大伯傳統單向展示的文化傳播方式而改為雙向交流方式;第三,教育學習的功能,博物館擔負著教育、教化的文化傳播載體的功能,加上虛擬現實技術的介入將主流傳播媒介的相關優勢結合,增加了博物館的展示形式和內容,并在相關功能的輔助下實現教育學習功能的效果最大化。
交互式虛擬現實技術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是在計算機硬件和相關傳感設備發展的基礎上得以發展的,并也受到其發展條件的制約,同時開發也受到資金和相關專業人才、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其次,虛擬現實技術開發下的產品在視覺和仿真等效果方面并不如三維動畫技術,同時這也是虛擬現實技術相關軟硬件開發環境決定的。
三、虛擬互動媒體平臺對國內博物館文物展示普及化運用的前瞻
(一)國內外交互式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前景
虛擬現實技術的革命幫助人們將雙手從傳統計算機操作的方式解放出來,并促使其操作方式更加符合人體感知結構,虛擬現實技術想著更加符合人自身意愿的方向發展。曾有國外科學家語言:人類將通過計算機技術以及虛擬現實技術獎全人類之間進行聯系,形成一個真正的地球村。數字化地球村的概念已經在虛擬社區中得以存在和發展,并依托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將傳統的單向信息傳遞方式轉變為雙向多種交流方式,實現信息交流的自由化。從學科研究及其發展趨勢來說,虛擬現實技術向大規模數據場景構建以及動態實時化發展,這不僅符合人類認知信息的發展規律,同時在三維交互技術、軟硬件系統集成技術等方面實現突破。
(二)未來博物館概念的前瞻性展望
從技術整合方面來說,未來的圖書館建設首先是一個多層地的綜合技術試驗場,并能夠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數字化技術進行內部的整合,并建立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技術網絡群,并建立一個虛擬的超媒體平臺為人們提供自由天眼博物館技術整合所帶來的樂趣和平臺。
從功能方面的整合來說,技術方面的發展和整合是所有功能得以發展的基礎,并實現不同時期包括“收藏保護、展示、教育”等方面的功能技術的發展,實現對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節約,并開辟新的發展道路。
從信息整合方面來看,未來博物館要將各種媒體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整合,并建立一個統一的資源共享的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屆時,未來博物館將成為一個集合文化傳播和娛樂為一體的形態,并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而得以進步和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未來博物館也將一直作為人類歷史文明載體,并被賦予深刻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李忠福,劉厚泉,袁海波.數字博物館建模技術研究[J].大眾科技.2016(04):26-27.
[2]譚營軍,李翠霞.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與發展[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5(25):14-15.
[3]張浩達,張欣,楊建寧,劉江娜.對國外部分數字博物館現狀的研究[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4 (Z1):41-42.
[4]琚新剛,李金波.虛擬現實及其應用[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1):22-23.
作者簡介:
何濤(1985.9-),女,滿族,河北承德人,本科,初職,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文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