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君+薛興利+李強


[提要] “互聯網+”集成移動互聯、多媒體、大數據、人工智能、新型人機交互、物聯網等新型技術的綜合應用,將之應用于農村失能老人的照護中,能減緩照護壓力,推進農村新的養老模式的發展。本文在對“互聯網+”應用于農村失能老人長期照護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基礎上,提出“互聯網+”應用于農村失能老人長期照護新模式,以及這一模式在發展中將面臨的困境,進而提出相應解決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農村失能老人;長期照護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人口高齡化的迅速增長,使得失能老人逐漸增多,而農村失能老人照護問題將是需要解決的重點與難點。當前,農村地區的養老服務體系尚未建立,失能老人的照護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因此需要探索一種新的照護方式提高對農村失能老人的照護質量與效率。2015年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由此拉開了“互聯網+”應用的序幕。2017年《“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中正式提出實施“互聯網+”養老工程,支持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社會服務組織和企業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利用各種智能終端以及信息系統等,推進養老服務業的改造升級,建設虛擬養老院。
基于此,本文擬在對“互聯網+”應用于農村失能老人長期照護可行性分析的基礎上,探索將其應用于農村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之中,并分析“互聯網+”在農村運用過程中面臨的困境,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能推進農村失能老人長期照護的發展,提高失能老人的照護質量。
二、“互聯網+”應用必然性分析
(一)現有照護模式難以滿足需求
1、家庭照護逐漸削弱。目前,家庭照護仍然是農村對老年人照護的主要方式,隨著社會轉型及經濟發展,家庭照護面臨巨大的挑戰。(1)居住方式轉變致使照護矛盾增加,子女與父母分開居住使就近照護存在一定困難,在照護過程中易出現經濟糾紛以及子女間相互推諉;(2)經濟轉型致使勞動力外流,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引發多數農村勞動力選擇去城市務工,使農村失能老人缺少照護人員;(3)家庭結構的縮小致使照護壓力增加。“4-2-1”的家庭結構中,子女在面臨巨大生活壓力的同時需要抽調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照護失能老人。
2、機構照護不夠完善。農村照護機構以鄉鎮敬老院為主,照護對象基本針對的是“五保”老人,對普通老人鮮少開放。因此,農村機構長期照護存在部分問題:(1)農村照護機構資金匱乏,經費主要來源于上級民政部門撥款,缺乏其他經濟來源;(2)農村照護機構照護對象單一,基本不接受失能老人;(3)農村照護機構規模小,部分設施設備利用率低,照護人員并無專業化水平,僅能為老人提供單一的服務項目;(4)受傳統家庭照護觀念影響,多數老年人不愿意入住養老機構,機構入住率低。
3、社區照護發展不足。社區照護雖然能彌補家庭照護和機構照護的不足,但農村社區照護的發展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發展受到資金、人員、意識等方面的制約。(1)資金匱乏直接阻礙農村社區照護的發展。農村社區機構資金不足導致照護設施不足,服務人員缺乏;(2)服務層次低,內容單一。社區在服務數量和質量上難以適應老年人的照護需求;(3)專業化照護人才缺乏。專業化人才不愿到農村地區提供服務,農村社區照護者多為農村自身人員,科學、文化素質普遍偏低。
由此可見,農村以家庭照護為主的照護模式逐漸衰落,機構照護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社區照護發展不足,當前亟待建立一個適合農村發展的可持續的農村老年人長期照護模式。
(二)“互聯網+”應用十分必要。“互聯網+”應用于農村失能老人長期照護中的好處是明顯的:
1、解放人力資本,降低照護壓力。雖然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在農村地區的覆蓋范圍極大增加,但并不能緩解失能老人家庭的照護壓力,家庭照護仍然面臨巨大的挑戰。“互聯網+”將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應用于對失能老年人的照護,可以提高照護效率,解放部分家庭勞動力從事其他工作,增加家庭收入。此外,“互聯網+”的應用可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不再完全依賴于子女照護,尤其對多子女家庭而言,可有效緩和家庭矛盾。
2、提升農村失能老年人的照護質量。目前,農村失能老年人接受的多是低質量的生活照護,通過“互聯網+”將各種終端感應器、監測設備等智能化產品的應用,對失能老年人進行安全監測、健康檢查、精神慰藉、康復護理等全方位的照護,實現供給方與需求方的無縫對接,在低成本的前提下使老年人接受到便捷、優質的服務。
3、合理配置農村的服務資源。“互聯網+”的應用不受空間和時間的約束,能夠對信息資源以及社會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從而解決照護資源缺乏、配置不合理的問題。同時利用數據處理、分析軟件,將老年人的照護需求進行有效挖掘,根據分析合理分配照護任務,從而高效、快捷地滿足失能老年人多樣化的照護需求。
(三)“互聯網+”應用具有可行性。“互聯網+”應用于農村失能老年人的長期照護中又是可行的:
1、政策的支持。伴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將其運用于養老中的政策也相繼頒發。2011年《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中提到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提高服務管理水平,構建社區養老服務信息網絡和服務平臺。2015年“互聯網+”一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2017年《“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中正式提出實施“互聯網+”養老工程。由此可見,“互聯網+”的應用已上升到國家宏觀政策層面,從而為其順利推行提供了政策保障。
2、實踐的引導。智能養老的政策不斷推行,各地也開始進行相應的試點運行。如青島2013年制定《智慧青島戰略發展規劃(2013-2020年)》并實施,形成了政府主導和科技企業主導的兩種養老服務模式,推進物聯網、互聯網等為核心的信息化科技研發和產品應用迅速發展;杭州上城區人口密集度最高,該區主要通過“一鍵通呼叫器”、“居家養老服務平臺”和“熱線電話88881949”三種方式來為全區60歲以上老年人服務;武漢、寧波等地主推“一鍵通”服務,為老年人的緊急需求提供及時的服務。已有實踐的發展為“互聯網+”養老工程的實現奠定基礎,為“互聯網+”在農村的應用提供借鑒經驗。endprint
三、“互聯網+”應用模式創建與運行
互聯網可與其他任何傳統行業相加,這里我們將互聯網與家庭、村委會、醫療衛生院相加,發揮互聯網的共享優勢,以人為中心,從而實現老年人既有人照護又有照護質量。
(一)基本應用模式的創建。在對農村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的過程中“互聯網+”起到一個信息傳遞和處理的作用,因而作為媒介方溝通著照護需求方和照護供給方。如圖1所示,失能老年人及其配偶、子女作為服務需求方,需要獲得生活照料、醫療護理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務。基于對農村地區的探討,服務的供給方設為照護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由其為失能老人提供照護服務、照護人員以及醫療資源。(圖1)
(二)綜合服務平臺的設置。“互聯網+”應用于農村老年人的長期照護,需要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來構建這一綜合性服務平臺。在設計過程中盡可能滿足老年人需求,通過互聯網接收、存儲并反饋失能老年人的信息。根據圖2所示利用智能終端設備對失能老年人居住地的空氣、用水、煙霧、供電以及其他環境信息進行感應,智能監測失能老人的血壓、心率、體溫等生命體征,同時利用視頻及音頻設備觀察失能老人的生活狀態,一旦超出警戒線及時進行預警。通過數據流量、無線WiFi以及家庭寬帶將信息傳遞至云空間,利用各種分析系統、軟件對數據信息進行計算、處理、分析。最后由信息接收平臺根據收到的信息做出反應。(圖2)
(三)“互聯網+”應用具體運作
1、終端設備的使用。終端設備主要用于獲取老年人需求、感知老年人行為、感應老年人周邊環境。具體而言,首先為老年人配備移動智能老年機,該手機僅設置四個快捷按鍵:一個為紅色緊急按鈕,當老人遇到危險或者其他緊急情況時可按此鍵;一個為直通子女的按鍵,可以直接與子女進行連線,若是有多個子女可根據按鍵次數選擇不同子女;一個用于聯系養老服務中心尋求照護服務;最后一個是連接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按鍵,先由村衛生室進行接聽和處理,若是村衛生室無法處理的問題則轉給鄉鎮衛生院管理。同時,該手機需具備語音識別和語音播報功能,老年人可以根據自己身體健康狀況和手機使用習慣自主選擇兩種撥通方式。其次,可借鑒“黃手環”的成功之處,免費為農村地區的失能老人發放老年智能手環。該手環要具備定位功能,防止老人走失。同時,可對老人的呼吸、體溫、血壓、心率等進行監測,并實時傳輸到鄉鎮衛生院由醫生定點定時查看并分析,一旦發現問題及時通知家屬讓老人去醫院就醫。最后,農村地區經濟條件允許的失能老人家庭可安裝固定式、可移動式或非接觸式感應設備,例如煙感器、防盜感應器、防摔倒感應器以及越界警示裝置等終端設備,對失能老年人進行全方位監測和管理。
2、照護服務的提供。照護服務主要由養老服務中心來提供,養老服務中心可設置在村委會。一般農村村委會大院內會有幾間閑置房間,選取一間安放服務中心控制系統,由村委會或村內其他懂技術的年輕人進行管理,再安排一間用來給照護服務人員為失能老人做飯或放置一些照護失能老人需要的物品。照護服務則由村內愿意且具有閑置時間的中年婦女提供,這是因為村內的年輕人極少愿意照顧老年人,而村內婦女多吃苦耐勞且了解本村老人情況。
照護服務中心為照護服務的人員提供定位設備,如簡單的定位手環或手機,照護服務人員閑暇時間可忙自己家中事物,一旦老年人發出照護請求,服務中心可根據定位選擇離老人家中最近的人員進行通知。這既可以使照護服務人員忙于日常生活事物也可以及時為老人提供服務。照護人員的工資則由照護服務中心發放,根據工作量以及被照護老人的失能程度進行發放。工資由政府補貼加少量收費,對“三無”及“五保”人員則完全由政府補貼。
3、照護信息的管理。伴隨著智能化網絡化的發展,個人信息既需要全面掌握又需謹防泄露。首先,需要對照護服務中心的所有人員以及失能老人進行個人注冊和實名登記。建立老年人的檔案信息,與村衛生室的健康檔案相連接,便于醫護人員隨時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狀態。除照護服務專業管理人員、醫護人員及老年人親屬外,其他人員需經過老年人授權后方可查看;其次,服務中心可對老年人呼叫時間、次數、需求內容等信息進行數據分析處理,找出老年人需求規律以及老年人潛在需求,從而由被動服務變為主動服務;最后,老人子女可通過注冊賬號隨時隨地查看老人的健康和生活狀況,以便能安心在外工作。
四、“互聯網+”應用面臨的困境
(一)制度體系建設匱乏。當前,我國“互聯網+”在養老產業當中的應用和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僅在部分城市地區進行試點運行,缺少宏觀的指導和引領。一方面缺少政策和法律的支撐,國家目前給出的僅是一些政策上的建議,沒有明確的政策性規定,不同部門間存在政策壁壘;另一方面行業內沒有進行明確的標準規定,不同企業之間有一種“各自為政”的狀態導致其開發的系統兼容性較低,運行效率差,缺少長期發展力度。
(二)信息基礎設施落后。信息化基礎設施包括通信網、有線電視網以及公共數據網等方面。近幾年農村通信發展狀況顯著提升,電視、廣播已基本實現全覆蓋,而網絡發展速度仍慢于城鎮地區。當前農村地區移動端3G/4G數據流量已比較普及,但是對老年人數據的管理監測需要大量的流量傳輸,將導致流量費用過高,超出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因此仍然需要無線WiFi覆蓋和寬帶連接。目前,農村地區寬帶費用一年基本在500~600元之間,對于接觸信息化生活較少的農村老年人來講,這屬于非必需品消費,因此安裝的積極性極低。而對于“互聯網+”應用于農村老年人長期照護的過程中無線網絡和有線寬帶則屬于必須消費品。
(三)老年人對智能化產品接受度低。目前的失能老人多是三四十年代的人,一生中幾乎都沒有接觸智能化電子產品,現在到達高齡階段再學習使用電子產品,將會出現難接受、易遺忘、不理解等狀況。因此,在學習時花費的時間很長,過程比較反復,進展緩慢。另外,很多失能老人認為使用智能電子產品后雖然能及時聯系子女,但也使子女探訪的次數減少,他們更愿意與子女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與聯系,因此這部分老年人對智能化產品有一定抵觸心理。endprint
(四)專業化公司和技術人員缺乏。將“互聯網+”應用到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當中需要較高的網絡和信息化水平,目前我國專門針對老年人開發智能產品的網絡技術公司并不多,多數都是在城市老年人中使用。農村地區通信基礎差、運行難度高、經營利潤少,因此專業化的技術公司不愿入駐農村地區和開發針對農村老年人的產品。此外,“互聯網+”的應用需要部分信息化和專業化水平高的人員,農村地區受教育水平高有技術能力的年輕人均外出務工或求學,而城市中專業化人才進入農村從事服務的積極性更低。
五、“互聯網+”應用保障措施
(一)積極推進國家制度建設,做好專項規劃。針對制度體系建設問題,首先,要制定與之配套的法律法規,使智能化照護發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給予政策支持,對將“互聯網+”應用到照護產業的社會力量給予簡化審批程序、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方面的支持;最后,做好長期規劃,對信息化設備、智能化技術以及照護服務內容等方面的運行標準進行明確規定,防止短期內出現運行故障。
(二)促進信息化普及,提供專項補貼。在現代化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信息基礎設施同樣需要被看作一項公共基礎設施,這就需要國家采取有效措施。一方面可借鑒“電器下鄉”政策的實施情況,推行“網絡下鄉”優惠政策,例如農民在購買電子智能產品時給予補貼,吸引農民積極使用智能產品;另一方面政府對電信運營商以及廣電公司提供政策優惠,加強與其之間的合作,盡快實現光纖入戶和無線網絡的使用。例如安裝寬帶可免費提供無線路由器,農村失能老人家庭憑證明安裝寬帶可給予五折優惠等促銷方式。從而形成無線和有線的無縫對接,實現整個村內的網絡全覆蓋。
(三)做好信息化培訓,進行專題講解。提高老年人對信息化產品的接受程度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做好對失能老年人子女的信息化培訓工作,待其子女熟練掌握信息化系統和設備后,由他們對老人進行詳細的講解;其次,將老年人使用的設備設置為極簡模式,簡化操作程序,并制作操作圖冊發放給老年人;最后,由專業人員入戶對老人進行開解,詳細解說“互聯網+”運行的流程以及其運行所帶來的益處,提高老人對這一照護模式的接受度。
(四)采取政策措施,吸引專業人員。吸引專業技術開發公司進入農村,就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通過加大財政投入補貼力度,降低稅收以減少科技開發公司的經營成本。同時降低準入門檻,簡化行政審批流程從而推進“互聯網+”在農村的快速應用。在吸引專業人才方面,要增加高等職業教育對專業護理人才的培養,形成專業化人才隊伍,對進入農村就業的人才給予政策和薪酬激勵。對農村服務人員進行短期的培訓,尤其是智能產品的使用、老年人健康信息的錄入以及失能老年人心理變化的掌握等方面的培訓,提高其專業化水平。
主要參考文獻:
[1]單忠獻.智慧居家養老服務的實踐模式與發展對策——以青島市為例[J].老齡科學研究,2016.4.8.
[2]吳蕾蕾.現代物聯網技術在居家養老服務中的應用——以杭州上城區智慧養老為例[J].當代社科視野,2014.3.
[3]席恒,丁一,翟紹果.物聯網應用于失能老人長期照護體系的模式探討[J].山東社會科學,2014.11.
[4]陳莉,盧芹,喬菁菁.智慧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人口學刊,2016.38.3.
[5]張映芹,張瑞芳.農村智慧養老模式探索[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17.29.1.
[6]屈貞.智慧養老:機遇、挑戰與對策[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