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娣+韓超慧+趙勝利+杜學成
摘 要 隨著食用菌產業工廠化發展趨勢,本文以項目教學模式改革應用到高職《食用菌栽培》教學中,闡述了教學內容的優化和教學方法的改進。實踐證明,本課程設計的實際應用提高了教學質量,實現教學過程與食用菌工廠化崗位工作過程的無縫對接。以培養適應食用菌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對食用菌教學方法改進進行了初探。
關鍵詞 食用菌 工廠化 教學方法 改進
中圖分類號:S646 文獻標識碼:A
1 教學內容的優化
1.1 課程設計要有工廠化的思路
隨著食用菌工廠化市場自我調節,全國工廠化企業數量有變化,總體趨于穩定。發達地區因配套設施和相應產業政策到位而逐步走向成熟,其食用菌工廠化發展從規模、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等方面均有很大提升。然后,隨著食用菌工廠化市場趨于成熟,技術過硬的技術人員日益缺乏。
1.2 優化后的教學內容
采用“季節分段,生產任務化”開展整體教學設計,依托校企合作平臺和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基于食用菌生產過程,形成4個教學項目(走進食用菌、菌種生產與管理、出菇管理、能力提升),將食用菌教學、專業綜合實訓、 實訓基地生產任務有機結合,實現學習過程就是生產過程。
2 教學方法的改進
2.1 與時俱進的授課知識
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師的講課要有新內容,要有獨到的見解,要不斷充實教學中的信息量,包括學科的最新成果、教師的科學思想和創見、學科的前景、存在的問題等。在講解過程中,首先,在研究、使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生產情況和需要,確定重點內容,廣泛搜集資料,補充一些好經驗、先進技術和任課教師在科研、生產實踐中探索出的規律、積累的經驗以及失敗的教訓,還要安排學生閱讀該課程相關的科技期刊和專業文獻,寫出綜述論文,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又了解了學科動態,還能吸取經驗、掌握實用技術。其次,要善于挖掘學科內容之間、問題與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使教師所講授的內容形成結構嚴謹、完整統一的邏輯體系,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教學水平。
2.2 行之有效的互聯網+課程教學
教師利用多媒體系統的直觀性、可視性和演示性特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圖片、動畫、視頻等視聽效果,使講授的內容條理化、具體化,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大大提高了單位時間的教學效果。
2.3 有效采用項目教學手段
項目教學法可以有效地建立課堂學習與生產實踐活動的聯系,是現實生產實踐活動的一種反映,學生的學習更有實用性、針對性和實踐性。應按照先易后難、先簡單后復雜的原則科學設計食用菌實踐教學項目,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崗位工作能力,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的貫通和連接,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項目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項目實踐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充分得到鍛煉,使學生學到從事食用菌生產的必須技能,包括交流能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應變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要根據講授內容靈活運用啟發式、互動式、引導式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提問、討論、課堂交流、學生課堂講授等途徑促進課堂教學的效果,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3 企業頂崗提高就業效果
現代食用菌栽培的教學要針對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崗位能力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校內項目實訓與工廠化相關崗位實踐要求相結合,校內小規模生產實踐與工廠化大規模生產實踐相結合。盡可能使校內實踐項目教學與工廠化生產崗位無縫對接。可以通過頂崗實習來實現工廠化生產的實驗實訓。
頂崗實習是高職院校實踐性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職業教育實現工學結合,突出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徑。頂崗實習已成為校企合作、產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實踐模式。安排學生走入生產一線,進行勞動鍛煉,在生產一線的諸多崗位從事生產性勞動,其身份既是學校的學生又是企業的員工。頂崗實習的優勢是既可以讓學生以企業員工的身份接觸到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又可以使學生的實習環節與就業環節實現“零距離”對接。
4結論
隨著食用菌工廠化發展,以項目教學模式改革應用到高職《食用菌栽培》教學中。教學內容決定了學生的基本知識結構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在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趨勢下,迫切需要優化《食用菌栽培》課程工廠化知識體系與傳統栽培知識體系結構,采用“季節分段,生產任務化”開展整體教學設計,依托校企合作平臺和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基于食用菌生產過程。要面向食用菌企業的崗位要求,與時俱進,以滿足現代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需要。
本文分析了食用菌生產現狀;優化了教學內容;診改了教學手段。食用菌工廠化背景下《食用菌栽培》課程教學方法診改初探,四個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學質量。實現教學過程與食用菌工廠化崗位工作過程的無縫對接。以培養適應食用菌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趙春艷,劉蓓,侯波等.近五年我國食用菌出口情況分析[J].中國食用菌,2012(6):58-61.
[2] 何劍為,婁虹,回晶等.高等學校食用菌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5(9): 65-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