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存芳
摘 要:初中詩歌教學一定要注重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做好有效引導,讓學生能夠真正理解詩歌內容,學會鑒賞詩歌,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審美情趣。初中語文教師要采取有效策略,保證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學會鑒賞詩歌,更好地繼承與弘揚中國文化。
關鍵詞:初中語文;詩歌教學;有效教學
一、引導學生誦讀詩歌韻律,感知詩歌情感思想內容
學習詩歌最為重要的方式就是誦讀,閱讀詩歌、誦讀詩歌,在慢慢誦讀中感知詩歌的節奏和韻律,在不斷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情感,在反復朗誦中找到詩歌的藝術思想。古人學習和欣賞詩歌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誦讀,陶淵明歸隱后的重要生活就是“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是對學習詩歌最好的總結。初中詩歌教學重在讓學生反復誦讀,讀出詩歌的韻律之美,感知詩歌的情感之美,與詩人進行跨越時空的情感交流,形成較為強烈的情感共鳴;引導學生感知詩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體會詩人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而選用的藝術表現手法,感知詩歌的情感之美、意蘊之美、藝術之美,強化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聯系社會時代背景,結合詩人出身經歷
每個作者的思想情感都與其人生經歷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社會時代和人生經歷在作品中表現得最為突出,是引發詩人情感和思想的最為重要的現實基礎。理解詩歌的情感和思想,必須結合詩人生活的時代,必須將詩作與詩人所處的人生階段和特殊的經歷聯系起來,才能真正體會其中的情感內容。
例如,學習杜甫的詩歌,就必須了解其所處的時代,以及他的人生經歷和理想追求。“安史之亂”后唐王朝走向衰退,開始了中晚唐社會動蕩不安的局面,這個時期,很多詩人經逢亂世,不得已而開始漂泊的生活。杜甫也一樣,”“安史之亂”后,他結束了其裘馬輕狂的時期,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為了躲避戰亂,為了尋求生計,杜甫開始在長江流域漂泊,后又進入巴蜀地區。在這個過程中,他寫下了一千多首詩歌,展示了其生活歷程和心路歷程,詩歌中蘊含了強烈的漂泊情懷。《春望》這首詩歌就是長安淪陷以后,詩人與親人離散,看到戰火不斷,都城淪陷,有家不能回,就會理解滿目凄然的景色和無盡思念的盼親之情。《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杜甫經歷了戰亂顛沛流離之后,在四川成都草堂旅居期間所寫的一首詩,貧窮、年邁、體弱的杜甫,又因為一場風雨摧毀了他賴以生存的茅屋,從詩歌中可以感知詩人生活的艱難,也能從詩人的風格上感知,杜甫一生都在為國為民,憂國憂民是其最主要的情感特征,詩歌的最后將詩人的思想境界提升到一個很高的境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面對自己的艱難處境,詩人還在想著國家和百姓,想著如何能夠讓國家安定,讓更多的寒士“俱歡顏”。
三、引導學生想象和聯想,真正進入詩歌的意境
學習和欣賞詩歌必須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聯想能力,詩人創作時需要想象和聯想,閱讀和鑒賞古典詩歌更需要具有相應的聯想和想象能力,能夠通過自己的想象,將詩歌的文字變成相應的景物,轉換成可觀可感的具體場景或者情景,從而進入詩歌描繪的生動畫面之中,體會詩歌的畫面之美、意境之美。結合自己的切身經歷或體驗去推測詩人抒發的情感和思想,運用聯想去真切感知詩歌表達出來的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和感悟,真正能夠做到入情入境,真正理解詩歌,產生情感的共鳴,實現思想心靈的相通。這是初中詩歌教學的重點,也是真正實現詩歌有效教學的關鍵所在。很多時候,學生能夠將詩歌背得滾瓜爛熟,但是不明白詩歌的意思,不理解詩歌的情感,思想和藝術更是無從說起。一個最為根本的原因是學生沒有學會想象和聯想。
例如,在學習杜甫的《望岳》時,這首詩歌很多學生都會背誦,但是有多少學生能夠真正理解詩歌的情感,能夠感知詩歌的畫面,能夠真正體會詩人的思想和志向。很多學生進入高中后還不能真正理解詩歌的內容,不能真正感知詩歌描繪的畫面、抒發的情感,不能夠體會年輕時期的杜甫有著怎樣的志向和氣度。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就要教會學生想象,結合詩句,讓學生去想象詩作,想象詩人形象。杜甫創作該詩時靠的想象,閱讀更離不開想象,“望岳”的“望”字告訴讀者詩人是望泰山,不是直接站在泰山上望,“會”表達的是詩人的愿望和決心,更進一步證明是詩人想象出來的登上泰山后所見。開頭兩句仰望泰山,三、四句和五、六兩句則是近觀和遠望泰山看到的秀麗神奇的景色和分隔日夜的泰山的巍峨形象,以及山中云氣不斷浮動,心胸為之蕩滌的壯闊景象。這些都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最后兩句則表達出詩人敢于登攀、不畏艱難的雄心以及堅韌不拔的性格、宏遠高大的政治抱負。
總之,中國被譽為詩的國度,中國古典詩歌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最為耀眼的一顆明珠。學習中國古典詩歌能夠讓初中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化有一個非常直觀的認知和體悟,能夠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在閱讀和賞析的過程中更好地陶冶其情操,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精神認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