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娟娟
摘 要:《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從學生學習活動的不同方式考慮,結合學科的特點把美術課程劃分為“造型·表現” “設計·應用” “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其中“設計·應用”領域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作者就增強學生學習自信、探究設計方法、培養設計應用能力三方面,闡述了自己在該學習領域中領會課標精神、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成長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兒童美術;“設計·應用”;核心素養
一、基于學生為主體,增強學習之自信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在美術“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握住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自信心。良好的自信心可以幫助學生逐漸建立起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更好地進行之后的美術學習。
例如,蘇教版第九冊《插花》教學活動,是在《紙花》這一“造型·表現”學習領域之后的“設計·應用”學習活動。插花這一教學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對生活和藝術的熱愛,是需要將自然美和藝術美進行巧妙的結合,進而給人帶來一種賞心悅目的審美情趣的享受。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驗插花的生活情趣,了解插花的一般設計方法,練習插花的實際操作;難點是怎樣使插花顯得新穎、自然、有美感。在課程教學中,學生在生活中對此類活動的實際經驗較少,興趣高漲卻有些膽怯。教師應及時鼓勵學生并肯定學生的創意,多給機會請學生說說自己插花作品的內在含義,表達出自己創意的想法與思維的軌跡,并對學生的表達給予一定的表揚。這樣可以很大程度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使學生樹立強烈的自信心,增強創作的欲望,大膽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想。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經常舉辦各種類型的美術作品展覽,讓學生可以相互交流審美體驗,評論作品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內涵,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使學生能夠找到學習的信心,讓他們有自己的想法與創意,才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二、立足生活為根本,探究設計之方法
藝術是來源于生活的,同樣,生活是藝術無限的源泉。在“設計·應用”領域中,課堂的教學不僅要能夠關注學生在作品中思想情感的自由表現,還要能夠考慮到創作能否滿足在生活中的實用性,這就需要在“設計·應用”領域中把設計和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積極培養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學生在貼近實際生活中更好地結合教學內容,不斷保持對生活設計創作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心靈手巧——我做的樂器》時,教學目標是通過了解喜歡的樂器的色澤、造型,嘗試選擇適合的材料做出自己喜歡的樂器,可以嘗試將多種材料綜合起來設計制作。教師教學中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書本上的圖片,提出問題供學生思考:“書本中有哪些有趣的樂器?”“它們的制作運用了什么材料?”并在課前請學生觀察自己的樂器或身邊的樂器是如何做成的之后,讓學生發揮想象,巧妙地運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一個自己設計的樂器。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很大程度地結合生活中的音樂經驗,發揮已有經驗和新知識經驗的巧妙結合,設計出可以發出聲響的獨特樂器來,更好地滿足生活需求及審美情趣,增強對美術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創作能力。
三、依托教材為素材,培養應用之能力
“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對學生的創造能力以及實際的動手操作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教材對學生的要求是讓他們能夠細心、耐心地進行構思,學會多種設計表現方法,嘗試運用多種設計材料,進行與眾不同的創作,讓學生享受創作和實踐的過程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從而不斷提升審美判斷和審美能力。
在小學階段的“設計·應用”學習領域中,很多的教材內容都是偏向于鍛煉學生的動手設計創作能力的。例如,《我設計的船 》《適合紋樣》等,學習形式為欣賞感受—嘗試設計—創作應用,加強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使學生始終保持著學習的濃厚興趣和對創作的欲望,體驗合作的樂趣,感悟團結協作精神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將美術設計運用于生活的應用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美術“設計·應用”學習領域中,教師應充分發揮美術教育的獨特魅力,通過美術課堂教學不斷提升學生的設計以及創作應用能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設計與生活應用的過程中,將美術與生活進行超級鏈接,不斷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美術學習的核心素養,使學生真正學會學習美術、運用美術來創造美好生活。
參考文獻:
[1]宋春雨.小學美術“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有效教學設計——以人美版二年級上冊《百變團花》教學為例[J].基礎教育研究,2012(21):52-54.
[2]楊海燕.淺析小學美術教育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現代交際,2011(6):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