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梅+胡傳雙


摘 要:文章針對當代大學理科教學中學生厭學、逃學的問題,提出了教學中進行大膽創新,采用新穎的教學模式,建立完整科學的考試機制和獎懲機制等教學策略,師生共同努力,從而達到教學的真正目的。
關鍵詞:自學;教學方法;教學體制;教學改革
遼寧大學物理系方凱教授,七八十歲的老人,面對只有三個人的課堂,寫下滿滿的板書,他彎著背,費勁地想讓坐在后排隨時準備離開的學生聽清楚每一個字。下課時,他說:“謝謝你們三個來捧我的場……”看到這則消息,我有說不出的心酸和無奈。作為一名大學數學教師,面對課堂上學生厭學的情緒,我倍感無奈。
基礎理論教學缺乏趣味性,在課堂上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是每個大學教師面臨的問題,如何讓學生主動學習,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書育人”
大學教師不能“只教書,不育人”。
要想學生好學,首先自己要好學。身為教師,卻經常“一問三不知”,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端正的教學態度、良好的學習熱情是給學生最好的示范。
教師要把每一個學生看成自己的孩子,熱愛他們,做到“有教無類”。一個人無論學習多么優秀,如果缺乏道德修養,那么他永遠不會成功;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積極向上的奮斗目標,合理規劃未來的人生;要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動參與學習,并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兒。
“教書”和“育人”要并重發展,大學教師不僅主觀上要“教書育人”,客觀上也要達到育人的目的。
二、教學方法要適當
大學不同于中小學,一周只有兩三節課,和學生只見一兩次面,把握好課堂教學固然重要,但引導學生課下繼續學習更為重要。在魏書生老師的六步教學法中提到了 “自學”,要想讓學生“自學”,教師首先要堅決拋棄 “滿堂灌”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那師生如何配合完成教學任務呢?我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如下:
1.“開門見山”
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用PPT或Word編輯好每一次課的主要內容,開門見山地指明本堂課的重難點,布置學習任務。例如,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一次教學中,我們可以給出以下過程(如圖1所示)。
2.科學設計“教學環節”
為了達到“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和“師生互動”的教學效果,就要精心策劃教學過程。基礎理論課程的概念多且抽象,概念講解多以教師講授為主,此時要適當擴充,適時點撥,多方引導,共同交流。例如講解期望的定義,可以“引導”學生從熟知的“平均”概念入手,通過具體的推導,變形等式,得出“平均等于取值乘以取值頻率和的累加”,而概率的通俗定義又是“頻率的穩定值就是概率”。對比思考,啟發引導隨機變量的期望應該是“加權平均值”。離散的極端是連續,分析出隨機變量期望的兩種定義形式,并依此推導,給出二維及以上隨機變量期望的定義。要貫徹從“概念”到“概念”,從“概念”到“生活”的原則,讓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簡單化。對于一些定理性質先讓學生自學,并分組討論這些定理和性質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證明?有什么聯系?讓學生親自去發掘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學會思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多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巧設 “應用提高”環節,先通過一般例題引導學生掌握通常解題的方法,再預留提高型題目讓學生繼續拓展,從而真正實現“舉一反三”,在上面提到的數學期望一節的教學過程可設計如圖2所示。
問題討論:①期望有哪些性質?②期望的計算方法有哪些?③期望的計算步驟?④期望在生活中的應用?⑤期望在概率統計中的地位和作用?⑥尋找考研相關題目。
“講與不講,懂與不懂”,決定學生是否繼續學習下去,再加上適當的獎懲,讓學生感受到一定的“危機感”,相互之間形成一種“比、學、趕、幫、超”的濃厚氛圍,讓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鮮活起來,任務驅動法能使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從被動接受轉變成主動探究,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3.要“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長”,教師要善于“因材施教”。大學不是“模具廠”,我們的學生需要多元發展。教師應該根據畢業后學生工作和讀研的不同選擇,在傳授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不能呆板、刻意,保留學生的“特色”,發揮學生的“長處”。
4.要不斷改革教學方法
課堂上,學生玩手機的現象比比皆是,面對“低頭一族”,老師們想盡辦法讓學生不玩手機。很多高校建立了無手機課堂,在教室里安裝了手機袋,上課時強迫學生上交手機。這些做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些學生上課時可能不會玩手機,但是這并不能根本解決學生不聽講的問題。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手機不僅能帶我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更能讓我們參與世界。如何有效地利用手機輔助教學,值得我們思考。在WiFi環境中,各種“微技術”不斷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在教學中,我們如果能利用某種軟件,或者借助某個平臺,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們利用“云課堂”,在《統計建模與R軟件》《統計預測與決策》進行網絡教學時,可以設置游戲環節,利用“擊鼓傳花”功能,隨機選擇學生回答問題。另外,“云課堂”教學中,教師機可以遠程控制學生機,在線協助學生完成實驗,這樣就會調動學生自學的熱情。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使用手機互動教學軟件,例如UMU互動學習APP平臺,教師借助手機APP端口,輕松完成學生簽到、考試、討論、拍照上墻、抽獎等教學環節,教師的制作方便簡單,學生參與活動也只需要在線識別二維碼。總而言之,“互聯網+”打破了權威對知識的壟斷,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人人能夠創造知識,人人能夠共享知識,人人也都能夠獲取和使用知識。同時,微課、慕課、創課等新奇的教學模式逐漸成為教師們實現翻轉課堂的主要手段,如何把傳統課堂教學和豐富多彩的網絡資源有機結合起來值得關注。
三、教學體制要改革endprint
1.考試形式要多元化
高校的考試制度單一,學與不學最后的結果都單憑期末一張考卷決定。這種考試體制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造成集體曠課的局面。學校應該根據具體科目的性質,制訂不同的考試形式,預留任課老師自由空間。例如在《統計案例和實務》課程考試中,可以不采用試卷考試的形式,老師可分組布置調查論文,讓學生分工合作,通過實際調查,利用所學知識完成案例的分析,最后按論文完成的質量給學生打分。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避免了考試內容的陳舊。
2.實踐機制仍需完善
基礎教育培養的學生和社會脫軌,導致大批學生一畢業就失業。歸根結底是教育體制的原因。地方性高校由師范向應用型本科院校轉變,實踐機制不完善。很多應用型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導致畢業班學生十分茫然。就業壓力導致學生厭學、逃學,造成“學習無用論”的不良傳播。學校應該完善實踐機制,讓學生在進入大學的第一天,就明確自己的就業方向,主動去了解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在心理上認可“學習”的必要性。
3.培養方案應不斷更新
培養方案不是形式,是學校對學生未來的規劃,它關系著學校發展的方向。制定合理的培養方案非常重要。學校應該根據目前學生的就業和考研方向,及時修訂培養方案。例如基礎教學中,《泛函分析》和《拓撲學》是兩門抽象難學的科目,學生學與不學用處不大,培養方案中就應該果斷刪除。另外,應用型本科教學中某些科目沒必要和基礎型本科教學的要求一樣,也應該大膽地修改。在大學生培養目標中,我們不僅要教會他們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還要指導他們應用到實踐。培養方案要注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以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為根本,以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為追求,讓學生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汲取有用的知識。
4.學生管理體制要合理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學校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有效的政策,做到“張弛有度”“賞罰分明”。例如,對于嚴重曠課的學生要嚴厲批評,取消某些獎勵資格。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國家的棟梁,如何引導大學生主動學習是一個永久的課題,讓學生充分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增強學習的動力,把學習當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把學習當成一種習慣,是每個教師的理想和責任。
參考文獻:
[1]付八軍.大學呼喚“育人制度”[N]. 中國教育報,2010-01-11.
[2]張海鷹.發揮高校教師教書育人的作用[J].理論觀察,2001(6).
[3]付八軍.大學教師“不育癥”應診[J].教育與考試,2012(2).
[4]周克蘭.案例教學法在計算機應用基礎實驗課程中的應用[J].計算機教育,2010(16).
[5]謝 娟.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復變函數教學中的應用[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6).
[6]劉海峰.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