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勛
【內容摘要】物理學科屬于理科,由于課程本身的復雜性和理論性決定了學習的困難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容易喪失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覺得物理的難度。然后根據當今的中考趨勢而言,物理學科仍然沒有改變解題困難的趨勢,物理考試仍然是令學生和教師最頭疼的一門學科。為了提高學生得物理分數,教師需要從平時的課堂、作業、復習方法出發,通過改變平時的課堂形式、題海戰術、系統復習方法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關鍵詞】物理 高中復習 研究教學 措施
當前的復習初中物理復習課往往存在著諸多問題,導致復習進度緩慢、復習效果差。本文就如何在初中物理復習階段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提出了相關措施。
一、以《課程標準》為復習指導思想
根據《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中的硬性規定:教學的總目標是保持初中生對自然界的好奇心態,從而發展他們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探索興趣;積累基礎知識,鞏固難點知識,從而養成學生靈活的思維習慣;通過頻繁物理實驗建立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從而幫助初中生養成積極參與科學社會活動的優秀習慣,所以在中考這么關鍵的時刻,教師更不能夠讓物理拖學生前進的后腿,越是到最后時刻,就越不能放松對學生解決物理難題的能力的“管束”。同時,《標準》中還明確提出在解答物體大題目時,考生一定要將相關的公式寫在答題區域內,一是因為正確的公式可以的相應的分數,二是能夠讓閱卷教師了解此生明確這道題目的考點范圍,對教師和考生這兩方都是有利的。因此在每一次模擬考試之前,物理教師一定要著重強調書寫公式的規范性與必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夠說明考生對題目的考點是完全有把握的。
例如:在學習《力的平衡》的相關知識時,我們會學到很多力的專業名詞,比如:彈力、壓力、拉力、摩擦力、支持力等,這些力的統稱都為F,但在某些題目中,為了區分個別力之間俺的差異性,摩擦力會用f表示,拉力用T代替,支持力為N,其余常見的力仍用F表示,所以在解決“分析一個正在運動的物塊的受力情況”的相關題目時,學生首先要對物塊進行受力分析,甚至在具體的情況下還要對力進行分解與合成,在此基礎之上,學生才能夠正式開始解題。在作答的過程中,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點,比如:在運動的過程中,物塊對地面的壓力F和地面對物塊的支持力N是一對相互作用力,因此考生要寫明壓力F=支持力N,這也是一個得分點,因為這能夠說明學生在解題時將支持力與壓力也考慮在內了,所以從這一簡單的公式中也能反射出一位考生解題的細心程度。由上述可知,《課程標準》已為我們的學習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只有遵照《標準》的要求我們才能追隨時代改變的腳步,針對不同的出題意愿改進我們的復習應對方案,所以最佳方法就是將《課程標準》作為初中物理中考總復習的指導思想,讓它伴隨學生的復習道路。
二、以科學探究為主線,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物理課程的不斷改革,教師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只有這樣學生才不會只是背得平時學過的題型,不知道舉一反三;反而言之,如果學生具備探索精神,那么只要學生掌握了核心的知識點,所謂“換湯不換藥”。不管題目的內容形式怎樣變化,學生都能夠快速的進行解題。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傳統死板教條、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不能講題海戰術作為教學的主要方式,而是需要通過實踐教學等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掌握知識點的核心和關鍵。為了讓所學內容更加契合當今的考試習慣,教師需要不斷了解最新的考試方向和考試題型,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隨著最近的考試方向,我們可以發現,科學探究占了很大分值,題目可能直接給我們一個做過的實驗讓我們寫實驗步驟、注意點、效果等,學生直接背誦知識點很容易產生的記憶的誤差,如果學生在平時的上課過程中做過這個實驗效果肯定會更好。
由于科學探究的形式多種多樣,可能是考查學生實驗的探究過程,可能是實驗的某個細節進行分辨,可能是對實驗結果給出評價。因此在復習的時候,教師要仔細備課,精心挑選素材和教數學內容,挑選不同類型的題目引導學生完成進行復習,而不是隨手拈來。同時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扮演的是一個引導的角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而不是直接將既定的答案告訴學生,這樣的教學就會顯得毫無意義。學生需要有更多的機會和平臺去自主探索物理的奧秘,學生只有自己探究出來的才會更加記憶深刻。同時在探索的過程中將學習的理論知識進行運用,也是及時復習的體現。在學習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提煉數據能力、分析數據能力、觀察能力等;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例如:有這樣一條題目:現在有兩名體重相當的女士在潮濕的河邊散步并且都留下了各自的腳印。其中兩名女士一名穿了平底鞋,一名穿了高跟鞋,雖然體重相當踩出的腳印卻是深淺不一。請問這是為什么呢?這條題目就是一條探究實踐題,結合生活中的現象提出了物理問題。學生需要針對本條題目進行探究,親身去體會顯示究竟是不是這樣的情況,從而在探究過程中得出是因為受力面積的問題。這相對于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原因更加印象深刻。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穿各種各樣的鞋子進行驗證這個結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最好教給學生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出做題和解題的感覺。
三、多角度考查并落實復習效果
教育部門考慮到讓學生有更多自由、寬泛的時間與空間發展自己的興趣,如今的初中物理教學標準已酌情降低,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科學內容也大大減少,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挖掘新鮮的“知識營養”。物理教學本著擴充學生的生活常識、培養生活技能的目的,讓學生完成“經歷探究過程、學習探究方法、培養探究精神”這三部曲,因此初中物理教師理應要求學生把握現學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為中考復習做鋪墊,還要從上課聽講狀態、回答問題效果、作業批改情況等多角度揣測學生本階段的學習狀態,只有對學生“狠下功夫”,才能夠讓他們在中考這一舞臺上演繹出色。endprint
例如:在復習《平面鏡 凹面鏡 凸透鏡》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將這三個概念混合在一起,向學生提問:用一束平行光照射平面鏡,通過實驗我們可以知道反射出來的光線也會是一束平行光,這一現象證明平面鏡對光線既沒有會聚作用也沒有發散作用。那么大家可否思考一下,凸透鏡和凹面鏡對光線的作用又是怎樣的呢?拋出這一問題后,同學們就會進行猜測:凸透鏡可能起會聚作用,凹面鏡也許是發散作用。為了得到正確結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做一個實驗:分別使用放大鏡和凹面鏡在太陽光底下做實驗,觀察透過鏡面之后的光線呈現什么狀態自然可得出每個鏡片的作用。這一教學方法是通過實驗來考查學生的復習情況,可以快速喚起學生以前的記憶,從而節省了重新講解的時間。
四、復習內容要精簡,易于記憶
臨近中考時,學生都不約而同地進入了緊張的“備戰”狀態,各科教師也會使出全身解數幫助學生集中所有的學習精力。物理教師通常會采用“專題復習法”這一策略應對中考,即將初中兩年所學的物理知識綜合起來劃分為幾個大專題,然后再精細地分化講解。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于凸顯了知識之間的聯系性與整體性,隨后可以將抽象化的物理知識形象化。由于總復習時各科訓練的工作堆積在同一時間段,造成了初中生面臨中考的無限壓力,物理又是概念化強的理科,所以教師列舉出的重點、難點及考點都要遵循“精簡精簡再精簡”的規律,這樣一來既利于學生的綜合記憶,也緩解了他們的壓抑心情。
例如:中考物理復習單憑“題海戰術”無法取得卓越的效果,只有細心地一一過濾考點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的考試成績。因此物理教師一定要抽空引導學生將最基礎的知識結構牢記在心,然后依此順序篩選出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對剩余的、不熟練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并尋求突破的巧妙方法,模擬試卷上的錯題對學生身上存在的漏洞最具有說服力。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從這一模塊入手進行錯題的歸類與對比,因為在為數不多的復習時間內再去接觸新問題是一種浪費時間的不明智做法,所以利用錯題往往更能夠喚起學生腦海深處的記憶。如以下常見的幾種用以精簡對比總結的方法:(1)定義相似的概念可綜合記憶:速度V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壓強P則表示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壓力作用大小的物理量、功率P則代表物體做工快慢的物理量,這三個物理量都是用來描述程度深淺的,因此可放于一起進行復習;(2)表征物質特性:主要針對容易被學生混淆的物理概念、規律進行詳細的劃分和對比,如比熱容c=Q/mΔt、密度ρ=M/V,這些公式中都包含多個物理量,而不同物理量之間的關系也不盡相同,這需要學生先了解物理量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礎之上才能記憶公式。
總結
總而言之,教師在為了中考而準備物理復習教案的時候需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考點、學習成績等制定有針對性的復習計劃。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合理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在復習過程中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由于現在基本采用大教室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因此后排的學生有時候看不見老師演示的內容或者板書,因此這樣的教學方式其中有很多的弊端,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現代信息技術,將需要展示的內容提前輸入到電腦里面然后用幻燈片進行播放,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節約課堂時間,有利于方便學生課后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效率。在復習中教師要聯系科學、生產、生活實際創設好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獨立思維;教師應多分析應用實例,注重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希望通過以上措施可以給教師啟發,在初中物理復習階段鉆研出更多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方式,只有這樣未來的教學才會一片光明。
【參考文獻】
[1] 馬國秀. 思維導圖在物理中考復習中的應用[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09):6-7.
[2] 劉瑞濤. 關于物理開放性學習的探究[J]. 科技創新導報,2015(01):254-255.
[3] 陳強. 中考物理實驗探究題賞析[J].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2(10):72-74.
[4] 王希亮. 課程變革呼喚“中考物理命題思路”的轉變[J]. 科學教育,2010(04):96-98.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啟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