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會
[摘 要] 課程改革歷來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初級任職教育院校要實現由學歷教育的成功轉型,提高其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必須進行課程改革。課程改革是一個廣泛的系統工程,初級任職教育院校課程改革涉及到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多方面的改革。
[關鍵詞] 初級任職教育;院校教育;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9-0068-02
著眼于新軍事變革的加速發展和軍隊建設崗位職業化專業化的發展趨勢,我軍院校體制已由學歷教育為主向以任職教育為主轉變。隨著任職教育主體地位的確立,軍隊院校教育轉型開始全面推進。初級任職教育院校作為任職教育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是從軍事指揮和技術學歷教育院校轉型過來的,如何實現這類院校的成功轉型、適應新軍事變革和軍隊建設發展的需要,進行課程改革是關鍵。
課程改革歷來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課程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觀念,是實現培養目標的施工藍圖,是組織教育教學最主要的依據。在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課程的改革變遷始終走在教育改革運動的前列,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點和關鍵,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因此,初級任職教育院校應以課程改革為切入點,加速實現院校轉型。課程改革是一個意義深遠、內容廣泛的系統工程,涉及到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具體闡述。
一 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也就是所期望的學生身心發展的結果。確立初級任職教育的課程目標是課程改革的第一步。初級任職教育的培訓對象主要有“4+1”培訓對象,即完成國民教育的地方大學畢業生,進行為期一年的崗前任職培訓;現職干部培訓對象,進行為期幾個月到半年不等的適應其轉崗、晉職、更新知識、提高素質的培訓。任職教育對象十分復雜,他們通常來自不同的院校,帶著不同的專業知識、實踐經驗、工作閱歷和學習動機,是一個非常復雜和個性化的群體。但初級任職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將他們培養成高素質的新型軍事人才。其課程目標主要有:
(一)適應崗位需求
任職教育不同于學歷教育,它具有明確的崗位指向性和針對性,因此其首要的課程目標就是培養出適應任職崗位需求和部隊需要的高素質軍事人才。那么什么樣的人才能快速適應崗位需求和部隊需要呢?首先,初級任職教育院校應培養信息化人才,以滿足迎接新軍事變革挑戰、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需要。其次,初級任職教育必須培養基礎寬厚、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再次,初級任職教育應該培養復合型軍事人才,使任職教育學員具備指揮和作戰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做基層政治工作的能力等素質。
(二)促進學員個體發展
初級任職教育不僅要培養適應任職崗位需求的人才,還要考慮初級任職學員的個人發展,它是集能力本位和素質本位于一體的教育。初級任職教育是學員終身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著眼學員的長遠發展,使學員打牢深厚的文化功底,具備較強的發展后勁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要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學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制定計劃、組織實施、檢查反饋、綜合評估的能力,學習研究和創新的能力等。此外,初級任職教育要使學員學會認知、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提升其思維方式、知識視野和工作能力,將其培養成全面發展的高素質軍事人才。
二 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是指符合課程目標要求的一系列比較規范的知識體系,它是課程目標的最直接體現,是實現課程目標的手段,直接指向“應該教什么”的問題。初級任職教育課程內容應在其課程目標的指導下,注重內容的針對性、先進性和綜合性。
(一)針對性
任職教育的崗位指向性決定了任職教育課程內容必須具有針對性。任職教育應緊密結合部隊建設和崗位任職需要以及學員的實際需求,選擇相關專業問題、部隊現實問題和當前熱點、難點問題,對不同層次、不同身份、不同崗位的學員進行有針對性地培訓。對于地方普通高校畢業入伍的學員,應加大軍事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軍人作風紀律養成、基層帶兵方法、基層管理方法等內容的比重,使其盡快適應任職角色,提高任職能力。對于現職干部學員,由于其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和軍事任職基礎,應重點圍繞提升能力來培訓,加強軍事高科技知識、軍事理論、軍事戰術、指揮等內容的培訓。
(二)先進性
隨著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新軍事變革的穩步推進,不斷催生出新理論、新裝備、新戰法。初級任職教育課程內容必須與時俱進,及時吸納新軍事理論、新軍事技能、新裝備技術及部隊訓練改革的最新成果,以保證教學內容的先進性。當前,尤其要注意新形勢下的輿論戰、法律戰、心理戰、信息戰、網絡戰、聯合作戰等政治軍事理論;我軍和外軍的新裝備、新技術、新工藝等新知識;現代軍事高科技和指揮控制方面的新知識、新方法、新手段。
(三)綜合性
初級任職教育要以提高學員綜合素質和全面能力為重點,堅持寬口徑、跨學科設置課程,建立集指揮、管理和技術于一體,融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軍事科學為一爐的課程內容,不僅要關注軍事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加強學員軍事意志品質、作戰適應能力、責任意識、協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內容的培訓,培養學員適應部隊和未來高技術戰爭需要的綜合素質。
三 課程實施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是教員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實現的。
(一)教員
課程的具體實施主要由教員親自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說,具體應用改革的成敗取決于教員。初級任職教育課程改革應注重提高教員的素質。目前,初級任職教育院校的教員普遍缺乏部隊任職經歷,知識結構不合理,有部隊工作經歷或部隊代職鍛煉經歷的只占少數。這必然導致了任職教育與部隊之間的“訓用脫節”,初級任職教育院校培養的人才很難適應崗位任職需要。為此,要加強教員隊伍的任職教育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不僅注重提髙教員的學歷層次,更要加大教員到部隊代職、調研、參與部隊重點課題研究和重大演習活動的力度,豐富其部隊實踐經歷,提升其軍事素質。此外,要著眼長遠發展,建立與任職教育相適應的軍事專家型、專業技術型和外聘型“三位一體”的教員隊伍,實現教員隊伍由以科技干部為主向以新型指揮軍官為主轉變,由學科專業型教員向崗位復合型教員轉變,由學科帶頭人向一專多能的軍事專家轉變。endprint
(二)方式方法
要圍繞初級任職教育的特點和規律,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手段,充分發揮學員的主體地位,調動學員研究、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提高其創新能力。要避免“滿堂灌”或“滿堂問”的教學方法,處理好教學雙方的關系,實現教員與學員的“雙向互動”。為此,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 問題研討式教學法
所謂問題研討式教學法,是指以課程目標需求為主導,以培養目標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中心進行的研討活動。問題研討式教學法不具有系統性,主要選擇部隊的熱點、難點和重大現實問題進行研討,能做到在短期內解決幾個主要問題,有助于訓練學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選擇恰當的主題是問題研討式教學法的關鍵。院校應向部隊征集信息化建設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圍繞這些問題組織研討活動,從而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適應性。
2 探究性學習法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境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在初級任職教育院校采用探究性學習法,主要是指學員在教員的指導下,主動發現學科專業領域或訓練、工作、生活中的問題,提出假設,搜集資料,進行調查研究,形成思路,得出結論,進而形成研究報告的過程和方式。這是一種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學習方式,有助于鍛煉和提高學員的學術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3 實踐性教學法
初級任職教育必須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學員指揮管理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為此,可以利用院校的教學基地,組織現場教學;通過課程實習和畢業實習,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把部隊成功的案例,經過研究分析,引入教學,組織案例教學,將學員引入一個特定事件的真實情境中;經常組織學員參觀和參加部隊帶有實戰背景的軍事演習,有效增加戰場感知和提高作戰指揮能力;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設施和高科技手段,組織模擬演練教學。實踐性教學法應改變以院校為中心的封閉教學模式,由學院和部隊共同組織實施,以此鞏固學員的專業知識,加深學員對部隊的了解,提高其崗位任職能力。
四 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是反映課程改革效果的“晴雨表”,任何形式的課程改革,如果沒有相應的評價作為后盾,都只能是空談。初級任職教育院校的課程評價應注重對學員綜合能力的考核,而不能僅關注學員的知識掌握程度。為此,必須改變原有的課程評價模式,采取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是與終結性評價相對而言的。終結性評價是一種傳統的評價方式,強調結果的重要性,其目的是對學員階段性學習的質量做出結論性評價,給學員下結論或者評分等。終結性評價一般表現為期末考試、結業考試等方式。過程性評價采取目標與過程并重的價值取向,對學習的動機效果、過程以及與學習密切相關的非智力因素進行全面的評價。初級任職教育課程評價應走出傳統的封閉式、單一化的僅關注學員考試成績的終結性評價方式,采取過程式、開放式評價。應從學員進行課程學習開始,對學員的作業、報告、研究論文、課堂表現、自我評價等過程性表現記錄下來,對學員進行知識、能力、態度、價值觀等全方位的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不是對立的,初級任職教育課程評價應將二者結合起來,在考試、考核的基礎上,采取多樣化評價方式。
參考文獻
[1]王建一,蔣鴻芳.任職教育課程體系構建與內容創新[J].國防交通,2010(1).
[2]王永彪,蘇梁波.任職教育院校轉型中面臨的問題與思考[J].軍事訓練研究,200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