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西寧
[摘 要] 如今,國際化、信息化、個性化已成為教育發展的三大主題,可見在基礎教育階段重視信息技術學科已是大勢所趨,信息技術課標也以文件的形式對各階段信息技術的教學做出了指示。本研究基于基礎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從學生深度學習的方面,通過實驗研究,論述了微課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點,通過《個性化桌面》的微課設計案例,設計了微課支持的以學為主的深度學習實驗,驗證了翻轉教學和創客學習的實踐效果。
[關鍵詞] 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微課;翻轉教學;創客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9-0091-03
一 引言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快速發展,信息處理能力正逐漸成為人們生活、工作中必須具備的一項技能,如果缺乏信息處理能力,便會在信息社會中逐漸失去立足之地,無法適應時代快速發展的現狀。所以要想立足,就必須重視信息技術課程的教育,提高信息素養,許多發達國家就在不斷地調整信息技術教育培養目標,指出培養和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水平和素養的重要性。我國也在2012年5月發布了《基礎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2版)》,對各個學段信息技術的教學做出了明確要求。
本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并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構架、課程開設建議、課程內容描述、教材編寫建議、教學建議、評價建議和教師發展建議等八個方面對本課程做了全面規定。在教學方面,標準指出信息技術教學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營造有利于學生主動創新的學習氛圍,合理選用并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關注基礎水平和認知特點差異,引導學生親歷利用信息技術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發展的適應能力和良好的技術行為習慣。課堂教學方面從樹立新理念、充實內容、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教學語言、相關資源、案例選取等方面做了要求??梢钥闯?,標準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是將該課程放在和傳統的語文、數學等學科相同的位置,以和其他學科相同的要求將其當成一門獨立學科來規范的。所以,信息技術學科的重要性應該和其他學科一樣。而在當今信息時代,從實踐中來看,該學科的重要性更是與日俱增。
本研究擬從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方面入手,研究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學生深度學習的支持策略。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研究結合微時代的重要學習資源“微課” 開展翻轉教學和創客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與學習中應用微課,可以豐富教學和學習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深度學習。
二 有關的概念
1 深度學習
早在1976年西方就有學者基于大學生文本閱讀學習結果的研究提出“深度學習”的概念,并將其與“淺層學習”進行比較研究。黎加厚等人認為“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并將它們融人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作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1]可見,深度學習與單純記憶知識的學習不同。根據布魯姆對認知領域教育目標的分類理論,批判性能力是學習目標中的最高層次,其要求學生能在理解的基礎之上達到對思想和事實的評價,而要具備評價能力,學生就必須在擁有一定知識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分析和綜合能力。所以,深度學習并不排斥淺層的記憶、知道一定基本知識的學習,而是對學習有更高的要求。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2]包括: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和信息社會責任。這些核心素養全部處在布魯姆認知目標的上層,屬于高層次目標,只有深度學習才能有助于這些目標的實現。
2 微課
國內關于微課有“微型課程”、“微課程”、“微課”等的提法,但其涵義卻不盡相同。焦建利認為微課是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胡鐵生認為微課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教學視頻,通常還包括相應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練習評測、教學反思核心和關鍵、學生反饋等教學支持資源,構成一種半結構化、主題突出的資源單元應用“生態環境”[3]。
結合以上學者對微課的定義,本研究認為,微課是以短小精悍的微視頻為主要載體,結合教學設計、課件等教學資源,并創設相對真實的教學環境,主要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教學活動,并借助在線網絡學習環境來實施教學活動和教育服務。微課因其視頻時長較短、主題知識點單一、設計制作精良、可以反復觀看等特點,正迎合了現時代的碎片化學習需求。而信息技術學科因為沒有足夠的課堂時間保證,微課正好可以見縫插針,充分利用學生的少量有限時間,配合課堂教學,達到對學生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目的。
3 翻轉課堂
將課堂內的知識傳授與課后的知識內化過程顛倒,重新分配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真正實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翻轉課堂主要是通過微視頻、微課件、微練習、微反饋、微反思等相關資源,讓學生在課堂之外完成自主學習,課堂成為討論、答疑、深化的場所?!皠摽汀北局赋鲇谂d趣與愛好,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因此,“創客學習”應該理解為以“創客”為主體,基于學習者個人或者學習者群體的興趣與愛好,在一定的平臺和其他人等的支持下,所開展的創新、創造實踐活動過程中,獲得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活動。受互聯網+的影響,加上信息技術學科本身具有的實踐特性,在信息技術學科開展翻轉和創客學習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通過學生創客的實踐,更有利于該學科要求的核心素養的實現。
三 影響信息技術學科深度學習的因素分析
本研究先通過文獻研究對影響信息技術學科學生深度學習的因素進行梳理,然后結合當地實際,在渭南實驗小學、朝陽路學校、杜橋中學、渭南高級中學等學習進行了關于信息技術課程開設基本情況的調查,最后還采用訪談法對10位不同學段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師進行訪談。綜合各種調查的結果發現,目前各級教育部門對于信息技術教學的硬件設備投入較多,城市小學、初中、高中電腦教室普遍設備齊全完善,能夠滿足學生的日常學習需求,甚至有些學校的教室還安裝了投影儀或電子白板來輔助教學。按照省市的規定,學?;旧隙及研畔⒓夹g課程列入到了正常的教學中,并安排教師進行課程教學。大部分教師也都能積極投身到信息技術教學中去,認真講解知識和操作方法,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課堂氣氛活躍。endprint
雖然各學校都開始開設信息技術課程,也進行正常的教學,但是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重視程度不夠
由于信息技術不是考試科目,所以大多數學校領導、信息技術教師,甚至學生都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態度是得過且過,經常出現信息技術課被“主課”教師占用,造成信息技術教師在后來的課堂上為了趕進度,一節課講幾個知識點,導致學生不能及時消化,學習效果也不佳。
2 教學內容不系統
在教學中沒有統一的教材,內容形式五花八門,不系統,不規范,知識點的選擇編排沒有考慮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及身心發展規律,也沒有把握好難易程度。而且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文化類課程不同,它是在網絡信息時代下的產物,技術和信息的更新速度特別快、周期也很短,所以教材的內容往往處于陳舊、滯后的狀態。
3 形式單一、缺乏活力
由于課堂往往都是教師一個人在上面講,采用灌輸式的教學,缺乏創新,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逐漸消失,邊聽邊忘,所以干脆就干其他事情。甚至有些學校的教師非專業信息技術教師,在課堂上只是按部就班地講解知識點,課堂乏味,教學效果差,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4 沒有實現信息技術學科與傳統學科的有效融合
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有自己獨立的內容體系,所以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教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對于信息技術學科與傳統學科的有效融合考慮較少,導致教學在淺層次上進行,難以達到深度學習。
5 信息技術教師來源多樣,專業發展乏力
調查得知,基礎教育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師來源多樣,有學計算機的、體育的、地理的、教育技術的,而且信息技術教師的工作并不主要是上信息課,還有大量的設備維護、網站建設、攝錄像等教學之外的工作要做,教師普遍認為自己是“打雜的”,所以對自己信息技術教師身份的認可度很低,專業發展基本處于自發狀態。
四 信息技術課程翻轉教學的實踐過程
本研究以川教版信息技術七年級上冊第13課《個性化桌面設置》為例,前期主要是做微課的教學設計和微課腳本設計兩個部分;后期是將設計好的微課在不同的學校開展翻轉課堂和創客學習實踐。
1 教學設計
本節課教學設計共包括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六個環節。
2 微課視頻腳本設計
本研究采用講授類和演示類相結合的微課類型,分兩小節課進行,第一小節時間為3分鐘,第二小節時間為4分30秒。
3 微課視頻開發過程
①根據教學設計制作教學PPT,包括導入部分的傳統桌面和個性化桌面的截圖對比,個性化桌面的設置方法文字說明,設置問題,讓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問題,聯系實際,做出延伸,引出個性化課表的制作方法;②根據教學PPT和微課視頻腳本在Camtasia Studio錄屏軟件中錄制微課;③把錄制好的小視頻導入到Camtasia Studio軟件中進行剪輯、修改,對于不滿意的地方重新錄制。
4 應用情況
本研究把制作好的信息技術微課在三馬路中學進行了翻轉教學實驗,之前該部分內容的教學一直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生的積極性不高。而當把以學為主的信息技術微課加入到教學中后,學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學習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活躍。本微課在該校做了兩輪實驗。
后來在杜橋中學信息技術老師的支持下,開展了第三輪的翻轉教學深度學習實驗。在老師的推薦下選取了2名信息技術基礎較好的高一同學成為創客,在本研究者和信息技術老師的配合下,促使這兩位同學成為創客學習者。本次實驗持續了一個學期。
①具體做法
第一輪,結合該校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本次教學科任教師采用的是在課堂教學中中間穿插播放微課視頻。教學是在計算機教室進行的。教師導課,在學生有了足夠好奇心之后,將事先錄制好的微課視頻播放出來,學生觀看的過程中不斷思考視頻中提出的思考問題。觀看完成后,老師帶領學生一起總結、討論電腦桌面設置的素材選擇,具體的操作步驟,詢問學生的想法,引導學生之間做深入的交流和討論。討論還沒有結束,很多同學都躍躍欲試了,于是老師安排學生動手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有任何不了解或者忘記的地方,學生可以反復觀看視頻。直到完成自己獨特的個性化桌面設計工作。
第二論,研究又在科任教師的幫助下,找到另一個班級的5名還沒有學習過這部分內容的同學做翻轉學習實驗。這些同學的共同點是家里有上網條件,而且家長對孩子上網學習持積極態度。老師在上課前一天晚上通過QQ將該視頻發給學生,請學生自行觀看,并且在看完后按照視頻介紹的自己嘗試搜集素材,設置電腦桌面,并將設置好的桌面截圖發給老師,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第二天課堂教學時,老師在讓其他同學看視頻的過程中,先和這5名同學交流感受和遇到的問題。之后請這5名同學當小老師,幫助其他同學掌握這部分內容。
第三輪,通過與選取的兩名高一學生的交談,了解到這兩位學生有很好的信息技術基礎,基本上能夠熟練操作word、PowerPoint軟件,有一定的藝術基礎。而且很樂意進一步學習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擅長動手實踐。于是,在本研究者和大學生的幫助下,引導學生觀看可汗學院微課、李玉平微課、華師慕課等微課學習資源,了解微課的特點。指導他們用PPT、錄屏等軟件制作小學、初中、高中部分信息技術教學的微課資源,幫助他們開展創客學習,成為創客。同時,也和其他學科教師聯系,將傳統學科教師的課件制作等信息技術需求與信息技術教學內容對接,促進更多的學生成為創客學習者。
②取得的效果
首先,學生關于桌面設置這方面的基礎普遍很好,教師給學生營造了一個給電腦換裝的情境,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時注意力集中,仔細記錄操作步驟、積極思考。其次,在讓學生觀察自己設置的壁紙時,能快速地找出問題所在,教學效果明顯提高。第三,通過對學生和聽課教師的采訪,學生的評價是:微課教學形式很新穎,感覺學習跟玩一樣,課堂氛圍也很輕松,課后也能看著視頻學習,很喜歡這種上課方式。教師也很贊同把微課與教學結合起來,上課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課堂活躍有利于學生快速掌握知識,教師上課也比原來更輕松,這種方式也很適合那種不敢向老師提出學習問題的學生使用,也可以避免教師對同一個知識點解釋很多遍,方便省事。最后,這種教學能夠不再要求全班同學整體劃一,可以照顧到學生之間學習能力的差異,學生自己控制學習進度。讓學生當小老師,老師不再在課堂上講基本知識,省出更多時間和學生交流,解答學生的問題,有助于學生高層次能力的培養,深度學習的發生。
在實施創客學習時,高一的兩名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加上他們基礎較好,掌握知識很快,能力的提升也很迅速。制作了10余個信息技術PPT微課,科任教師使用后反映效果不錯,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參與學生高層次學習目標的完成和高階能力的發展。
③發現的問題
首先,由于學生基礎普遍很好,教師在提問過程中,學生反應很快,而個別反應比較慢的學生積極性受到打擊。其次,在操作環節基礎好的同學在快速練習完之后無所事事,沒有注意自己的操作是否有誤,遇到問題或發現新方法等沒有與同學積極交流的意識,也沒有主動幫助其他未完成的同學,合作意識不強。第三,發現學生在選擇素材的時候,隨意性大,審美意識和能力還有待提高。最后,在課堂中穿插微課的方法老師掌握還不是很熟練,導致對教學環節的把握不好,時間分配不是很合理,出現課堂教學時間不夠用的情況。
創客學習制作一部作品花費時間較多,參與者需要不斷的交流對話,這對學生來說都是很大的付出。高中生學習比較緊張,加上傳統教育的影響,學生間交流不會總是很順暢,也缺乏一定的技巧。在高校和基礎教育合作的具體方式上還要做進一步的探索。
總體上看,通過師生的反饋,說明這次以學為主的信息技術翻轉教學和創客學習的實驗整體來說是成功的,微課與信息技術教學相結合在實際教學中是可行的,學生成為創客,開展創客學習也是有能力的,這些也必將是以后信息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何玲,黎厚.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現代教學,2005(5):29-30.
[2]任友群,黃榮懷.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修訂說明[J].中國電化教育,2016(12):1-3.
[3]胡鐵生,周曉清.高校微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02):5-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