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中提出“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等基本理念,首次引入科學研究這一內容,并將科學探究作為教學重點,加強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樹立學生的研究精神,學生在學習物理教材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還應該進行科學探究過程,了解物理現象發生的全過程。教師在設計新課程教學方法中,要圍繞《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展開,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制定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參與科學探究過程,保證每一位同學均參與到科學探究過程中。下面是以初中《摩擦力》這一章節為例進行教學設計的思路。
一、了解基本知識
認識摩擦力的存在以及摩擦力的產生。掌握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具體增大或者是減小摩擦力的方法。認識摩擦力在實際生活中利與弊的應用,產生物理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和生產中的意識。
二、過程與方法
《摩擦力》實驗的科學探究過程中,重要的兩個環節是,猜想和驗證,理解“控制變量法”這一研究方法,并將“控制變量法”運用在實驗探究過程中。通過學生參與科學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觀能動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將忽略次要因素和次要矛盾,緊抓主要因素和主要矛盾的辯證思想滲透到學生的物理認識和物理思維中,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認真的科學精神,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積極、主動投身到科學研究活動中。
四、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獨立自主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同學之間團結協作,在實驗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并對學生的成果給予肯定和表揚。全班同學隨機分組,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實驗操作,注重科學探究,保證每一位同學都能參與到科學探究過程中。創設情境聯系實際生活、生產,注重科學、技術、社會三者之間的聯系,體現《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中“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理念。注重多媒體的應用,將多媒體引入到科學探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五、教學重難點
對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進行探究,依次進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以及“進行實驗”這三個環節,在實驗應用“控制變量法”,并通過科學探究理解“控制變量法”的意義。如何測量試驗中的數據、處理試驗中的數據,降低誤差對實驗結論的影響。
六、教學用具
投影儀、兒童自行車、多媒體課件,十組實驗器材,其中實驗器材包括木塊、彈簧測力計、砝碼、長木板、毛巾和棉布。
七、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
出示課件:(1)釘鞋、溜冰鞋、平底鞋的鞋底的圖片。(2)前進的自行車、滑冰運動員以及剎車命令發出后的汽車都會慢慢停下。
思考:(1)不同功能的鞋子為什么鞋底不一樣?(2)運動的物體失去牽引力之后為什么都會停下來?
2.摩擦力的概念和產生
引導學生實際操作,感受摩擦力,同時引入摩擦力的概念。出示課件,用多媒體的形式再次展示摩擦力的概念,加深同學對摩擦力概念的熟悉程度。提問:摩擦力是怎么產生的?要求學生親自操作,在桌面上推、拉課本,感受摩擦力之后談談對摩擦力的感受。引導學生猜想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以及產生的摩擦力的方向,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鼓勵學生猜想。大膽進行猜想,大膽發言,比如,受接觸面粗糙程度的影響;受壓力大小的影響;受接觸面積大小的影響等。
4.指導學生設計實驗:如何測量摩擦力的大小。驗證摩擦力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驗證摩擦力與壓力大小的關系。驗證摩擦力與接觸面大小的關系。(1)隨機選取小組成員中的一名同學對摩擦力的大小進行測量,小組其余同學負責評價、小結。(2)選擇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方案,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制定表格。
5.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要求每一位學生參與其中,團結協作。為保證組內成員均參與到科學探究中,組內不同學生測量不同的影響因素。學生自由交流科學探究方法,探究實驗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如何減少誤差對實驗的影響。
6.增大或減小摩擦力的方法,出示課件:展示車胎、氣墊船、軸承的圖片,總結方法。聯想生活實際并且結合教材中舉的案例說明增大或者是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八、教后記
教學設計要注重科學探究,注重每一位同學參與到探究過程中,注重科學探究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充分體現《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的理念。在學生猜想的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中,大多數的假設因素都是合理的,科學探究中驗證的影響因素都超出了兩個,教師要注意因材施教,對于基礎比較差的小組,教師要注意預留較長的探究時間,不能為了盡快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而使每一位同學參與科學探究得不到保證。辯論摩擦力的利與弊充分調到了學生的積極性,不僅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物理基礎知識,同時培養學生把科學應用到實際生活的能力,提高對知識應用的重視程度,體現科學、技術、社會三者時間的緊密聯系。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