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
摘 要 在近幾年中考中,現代文閱讀的地位越來越高,它的價值也越來越大。追究個中原由,分值比例大是一個原因。其中另一個原因就在于現代文閱讀是一道能拉開考生考分檔次的難題,也是考生失分最多、敗得最慘的一塊領地。如何提高現代文閱讀的水平,這是一個長期困惑著考生、也困惑著語文教師的問題,也是語文教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斷探索的一個課題。
關鍵詞 新課標 現代文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1明確《課程標準》的要求
要進行現代文閱讀訓練,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即訓練什么。為了讓訓練有的放矢,做到事半功倍,首要的應是明確考綱要求?!墩Z文課程標準》對閱讀都提出了要求,概括地說,對閱讀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1)整體感知文章,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路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文章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問?!爸匾晫W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的評價。(2)讀文學作品,能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皩W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3)熟練解決閱讀中典型字詞的讀音、解釋和運用問題。
2有的放矢地采取對策
在理解《考試說明》的要求的基礎上,我們在平時講解課文或綜合復習中,就可以有目的地進行訓練,具體做法,不妨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1)讓學生明確要考什么會考什么。在考前復習中,必須讓學生徹底了解近幾年中考的閱讀材料、閱讀題型及解題思路,這樣有助于學生在訓練中自我摸索,把握中考現代文閱讀的命題及解題規律。
(2)利用現成的課本進行現代文閱讀訓練。語文課本上有許多有價值的文章,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表達方式方面都值得研究。《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閱讀量應達到400萬字。面隊浩瀚的書海,課文就是最基礎的東西。而且,當老師在講解這類課本時,其實也是在幫助學生提高理解、分析及鑒賞文章的能力,引導學生如何提出問題,如何思考問題,并通過課堂提問,提高學生語言的概括能力和綜合表達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為同學進行課外閱讀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因此,課堂教學中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到答案的途徑,明白了這一點,就不會幼稚地認為語文課毫無價值了。
那么怎樣高效利用課本呢?我覺得可以利用課本進行各類文體的閱讀訓練。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可以有意識的模仿中考題型,對各類文體提出不同的欣賞要求。說明文就著重理解詞句含義、辨別篩選文中重要信息;小說著重鑒賞作品形象、語言特色及蘊藏在作品中作者的觀點態度等;記敘文可以分析文章的內容要點和中心思想以及表現形式、作者觀點、表達技巧等;議論文著重分析文章的內容要點、結構層次和表現形式,還可以評價一下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傊峭ㄟ^整體閱讀,總結出各種文體類型文章的不同要求,讓學生對各類文體類型的閱讀心中有數,避免考試時的心慌意亂、手足無措。
(3)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及解題技巧。人們常說,授之以“魚”不如如授之以“漁”。這“漁”便是方法技巧。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受:在同一課堂同一時間段內,有的同學讀了一篇文章便能侃侃而談,有的同學卻什么收獲也沒有,這固然有基礎差異的因素,但更大的差異在于閱讀的方法上。因此,對閱讀方法的指導十分重要。在我看來,閱讀一篇文章首先要對文章有個整體把握。包括題目、作者、文后注釋、作者要表達的主題,采用的表達方式,閱讀者都要心中有數,其次是文章的結構層次,通過理清思路來把握作品內容及作者觀點。再次,就是咬文嚼字了。通過細琢細磨,把握文章的細枝末節、關健語句,從而正確接受文章提供的信息。最后便是分析概括,欣賞評價??梢詮膬热?、表現形式和語言等幾個角度對文章提出看法。這是閱讀的方法。至于解題的技巧,我認為可指導學生先通讀全文,尤其要提醒學生不可忽略文章的題目及文后的注釋,哪怕只是括號中的一個出處,因為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概括了文章的主題,而文后注釋,則往往暗示著寫作的背景、目的等。這樣,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再分范圍檢索問題答案,盡量根據文章的關健語句,上下句之間的邏輯聯系、特定的語言環境等把答案找出來,一般情況下,答案肯定在文中,就看同學找得準不準,概括得好不好,表達得清楚不清楚。
(4)增加閱讀量。俗話說,熟能生巧,要使解題過程達到得心應手的程度,閱讀訓練就要有足夠的訓練量以及足夠的訓練心得和對訓練的高度類型化的概括。因而,僅僅局限課本的幾篇文章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針對中考閱讀材料的特點,有目的地選擇一些信息量大、思考力度深,欣賞價值大的說明文及說明文、文學作品,用增加閱讀量的方法來豐富學生的知識,擴大學生與外界的接觸面,積累一定的鑒賞知識。也可以推薦一些文章,讓學生對照著《考試說明》的要求,自己提出問題,自己用老師教的方法去尋求答案,讓學生在這種自我摸索自我感悟中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提高解題能力。
總的來說,現代文的閱讀范圍很廣,要求較高,閱讀訓練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要提高閱讀水平,還得靠各位語文教師及學生在不斷的訓練中,摸索出一條更快捷、更有效的途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