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生
摘要:小學生思維活躍,常有不囿于常理的思維光芒閃現,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敏于發現,著力發展學生的這種思維,努力營造一種飛揚激情,燃燒思想,充盈情思的課堂氛圍,讓創新思維的火花在語文課堂上綻放。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創新意識;培養
小學階段是學生認知發展的起步階段,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將使他們長大后能更好地發揮其創造性才能,為祖國的繁榮富強作貢獻。而語文學科是數學等其他一切自然學科的基礎。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更應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那么,什么是創新思維?所謂創新思維是指在客觀需要的推動下,以獲得的新信息和已儲存的知識為基礎,綜合運用各種思維形式,創造出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新形象,從而使認識和實踐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思維活動。簡單概述為:具備創意和有利進步的思維。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一、創設和諧氛圍,催化創新意識
有的老師上課,常常一臉的嚴肅態度,要不要就斥訓學生,這樣的教學方法弄得教室死氣沉沉,學生很少發言;而有的老師上課,常常面帶微笑,用商量和啟發的口吻來引導學生發言,使得教室氣氛十分活躍,學生發言踴躍積極。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那種專制的“一言堂”的課堂教學方法壓抑了學生發言的積極性,遏制了學生思維和想象的發展;而那種啟發、誘導、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卻大大地調動了學生動腦動嘴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學習活躍和學習創新的發展。可見,和諧、活潑、民主的教學氣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所以,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以“誠于嘉許,寬于稱道”的態度,充當智多星、向導、顧問和伙伴的角色,把愛心、微笑、激勵成功和信任帶入課堂,在足夠的寬松的教學環境中,學生的創造力可以得到充分發揮。
二、鼓勵學生質疑,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創造是從提問開始的,發現問題是創新的前提,是思維的第一步。愛因斯坦認為:“提出—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個問題重要,因為提出一個新問題,從新角度看舊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回答問題是思維第二步。這樣“問題-回答-問題-回答”,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對話,形成了不斷向前推進的思維流程,進而進發出創造的火花。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意識、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質疑。懷疑引起反思,反思導致探索,探索促成創造,真正將創新能力的培養與發展落到實處。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而傳統教學中,學生少主動參與,多被動接受;少自我意識,多依附性。學生被束縛在教師、教材、課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創造個性受到壓抑和扼制。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大膽發問。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教學《天上偷來的火種》一文,為了激發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開始給學生描述了這樣一個情境:在遠古時代,每到夜晚地球上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既不能做飯,也不能取火。只能以動物來充饑,只能以樹葉來遮擋風雨。(電腦展示古代人的生活場景),許多人被餓死,許多人被凍死。望著這樣的悲慘的景象,大家紛紛出謀劃策。是準為人類取來第一粒火種呢?課前的這一富有兒童色彩的童話情境敘述,猶如一塊磁鐵緊緊吸引了學生的心,學生們紛紛被調動起來,萌發了探究的興趣,從而激烈地想知道人類第一粒火種的由來,為下面探究文本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遇事好問、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為目的,僅停留在獲取初步探索的結果上。要培養學生對已明白的事物繼續探究的習慣,永不滿足,這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在的創造欲望,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品質。
三、啟發創造想象,培養創新精神
一切創造都伴隨著想象,豐富的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也就沒有人類的進步。現代物理學之父愛因斯坦曾這樣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對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心理學研究卻表明,一般人只使用了大腦想象區的十分之五。兒童少年身上蘊藏著豐富的想象力。作為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想象的潛力,無論多么荒唐的設想,多么奇異的考慮,都要熱情保護,使他們的想象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更加絢麗,更加美妙多姿。如在教學《狐貍和烏鴉》一課后,可設疑延伸想象:“如果烏鴉再找到一片肉,狐貍又想得到這片肉,情況會怎樣?”同學們思維活躍,紛紛爭著發言。有的說:“狐貍故伎重演,加倍奉承烏鴉,烏鴉接受上一次教訓,不再理睬,狐貍只好夾著尾巴灰溜溜地爬進洞里去了。”有的說:“狐貍先說好話,烏鴉毫不理睬,狐貍眼珠子骨碌—轉,隨即破口大罵起來,誣陷烏鴉偷人家的東西,迫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謠言??”這時烏鴉沉不住了,立即還擊:“你這是胡說!”剛一張口,肉片就掉到狐貍的嘴里??這位同學的想法多富有創意,他沖破了定勢思維的束縛,邁入更廣闊的思維空間,點燃了創新意識的火花。于是教師緊接著設疑:“狐貍第二次得到那片肉,烏鴉又一次上當,我們應當如何認識呢?”學生發言十分熱烈。有的認為狐貍實在太狡猾,防不勝防;有的認為烏鴉太老實,不能識破奸計。其中有一個同學說得更準確,也更深入:“這說明我們即不能愛聽奉承話,也不能經不住造謠陷害,受不得一點委屈,遇事要冷靜分析,排除各種干擾。”象這樣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對知識理解的更透徹,思想和思維都得到升華。
四、結語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是時代的要求,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必須以語文教學改革為落腳點,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創新教育思想,在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給他們廣闊的馳騁創造性思維的空間,引導他們從多角度看問題,養成求異創新的思維習慣,努力把他們培養成敢于探索、善于思考、勇于創新的有較高綜合素質的跨世紀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