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巧娜
摘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提出,給大學生畢業后的發展道路提供了新思路,不少高職院校將創業作為一項必修課程對學生展開教育。高職院校的學生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其教育優勢推動高職院校學生的創業教育工作的開展。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目的以及一切教學實踐活動都應當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目標上進行。
關鍵詞: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優勢
自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國家戰略提出,全國范圍內的創業熱潮居高不下,國家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創業扶持政策支持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業。但目前高職院校在大學生創業教育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次研究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加強大學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思想教育的投入,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的力度,使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課程內容的創新改革、學生思政工作等不斷得到深入;還要加強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形勢下的教師隊伍建設等等。針對高職院校的教育優勢提出了一定的改革意見,為當今高職院校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視野下進一步創新改革提供些許參考。
一、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特色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新的類型,符合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為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和綜合國力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國家大力發展高職院校教育作為一項戰略決策加以實施。
(一)辦學形式的開放性
高職院校教育的一個特色是開放辦學,作為銜接學校教育和社會就業的紐帶,具有開放性特點。其開放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高等教育與高職院校教育并存發展;二是由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存方向發展;三是由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并存方向發展;四是學校教育向產教結合方向發展。具體說來,高職院校教育從功能上體現出學歷教育、崗位培訓、全日與業余等相互結合的特點。這意味著,高職院校教育需要改革招生和學籍管理模式,建立彈性學分制,向各年齡段的社會群體提供脫產或在職學習培訓,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形勢下向一切在職、失業、轉崗群體提供創業教育與培訓,促進一體化進程。
(二)服務面向的區域性
高職院校大部分是地方院校,是地方經濟發展的產物,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貢獻則成了其不可推卸的責任。高職院校教育以就業創業為導向,緊緊圍繞地方經濟建設需要,找到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學校辦學目標的結合點,培養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形成地方經濟、科技、教育之間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區域經濟的結構性和發展的不平衡性會出現區域性這一特征。不同地區的產業結構、資源狀況、開發方向等有所不同,它所需要的人才崗位結構也就不同;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生產力結構不同,其需要的人才結構也會不盡相同。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教育研究當地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類型,確定培養目標時充分考慮院校所在地的經濟狀況,因地制宜地確定培養創新型人才。
二、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中現存的問題
社會的就業率是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的根本體現,是民生之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民生保障,安國良策。高職院校在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中,應該堅定地將其作為課程教學的重點,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國策的重要意義。因此,教育者需理清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中現存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課程設置不合理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部分學科劃分過于細致,且長期未曾更改過專業設置,部分專業的定位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價值,沒有前瞻性,無法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經濟。而且不少高職院校為了招攬學生,設立的學科大多具有短期熱門效應,且學科間重復性高,沒有科學合理的設置依據,從而無法適應地方經濟的發展。
(二)傳統教育結構模式未被打破
不少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仍然注重于理論知識的教育,而忽略實踐教育,忽略對學生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養,無法與未來崗位的要求想匹配。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主要目標是直接向基層和生產單位輸送人才,因此需要勞動型、實用性、技術技能型的高素質人才。學生盡管系統地掌握了理論知識,但是無法熟練地運用于實踐中,難以在畢業后找到自己的準確定位,更遑論自行創業。
(三)知識更新緩慢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也大為提升,不少高職院校使用的教材更新較慢,學生在經過幾年的學習后,所學到的知識與時代的新技術不匹配,難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因此進行就業創業時更加難以尋找自己合適的領域。
(四)考核方式過于單一
目前高職院校進行成績考核時,大多以任課老師的考核標準作為學生成績的評價標準,忽略技能訓練和綜合素質的考核。這種考核方式同樣重理論而輕實踐,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背離了高職院校的培養目的。
(五)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
好的學校必然需要好的教師才能帶動教育水平的提高,目前不少高職院校的教師創業經驗不足,師資隊伍的結構失衡,高層次人才缺乏,對于影響高職院校的發展和進步甚至會影響院校的教育水平。
三、利用高職院校的自身優勢推動創業教育
技術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院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培養的人才主要是輸送到生產、服務、管理的一線,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我國目前正處在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重要階段,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的教育,配合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充分利用高職院校的自身優勢,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創業創新型人才。
(一)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新意識
高等職業教育注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更加看重理論、實驗、實習、實訓的結合,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的崗位需求,因此高職院校應該積極地推動學生的思想教育,將學生的專業與未來的創業內容有機統一,鼓勵和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開發創新能力,為未來的創業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引導學生主動將理論用于實踐并靈活地變通,使學生不光掌握知識,更會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思想,為創業和創新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提高學生就業和創業能力
高職院校的教學方式更注重實踐操作,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利用這一點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學的手段和方法更能滿足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理解能力不足、白主學習能力不強,很難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因此教師應該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并緊密聯系高職教育的課程內容,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將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利用啟發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現場式教學、任務驅動教學等模式,將課程具象化。學校可與當地企業進行校企合作,輸送實習生、實訓生等,讓學生更早地接觸到課程的實際操作,更好地積累相關經驗,更牢靠地掌握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為畢業后的創新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還可以采用新興的多媒體教學和虛擬技術教學方法,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到尖端技術的發展和操作,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個人特點,指導學生進行創業方案的設計,讓學生在模擬訓練中發現問題積極改正,提高他們創業的興趣和熱情。
(三)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在進行高職院校的教學過程中,緊緊圍繞學生就業和創業來提升教育教學的水平。由于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有一定重復性,學科劃分較細,因此應該打破這種界限,將課程與素質培養的主要目標掛鉤,對教學內容進行進一步的篩選,加入更多新理論、新技術、新領域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培養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更加貼合,為創新創業提供更加廣闊的思路。
(四)考核體系的改善
科學的考核體系應該反映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應該通過卷面、口試、書面報告、項目調查等方式多層次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考核,通過考核使學生發現不足并努力提升自己,不斷推進學生創業能力、創新能力、專業技能的提高。
四、結語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提出,高職院校的教育同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由于高職院校肩負向社會一線輸送高技術高技能型人才的責任,因此更加注重實踐操作的培養,在培養學生進行創業和創新時具有更得天獨厚的優勢。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勇于改變,促進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從而促進學生創業和創新能力的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