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蘭
[摘要]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帶動了互聯網平臺融資的發展,而就當前的現狀來看,互聯網平臺融資雖然發展得十分繁榮,但是因為其特殊的融資操作模式導致了許多風險。文章認為正確運用法律規制互聯網融資平臺,有助于對借貸雙方利益的保障,也有助于互聯網平臺融資的健康發展,文章就以互聯網平臺融資的法律規制為主要研究視角,試圖分析互聯網金融平臺融資存在的法律風險,并為解決這些法律風險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融資;風險;法律規制
21世紀以來,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其中互聯網平臺融資尤為受到關注。從以“阿里小貸”等為代表的小額借貸融資,到宜信、平安等這些有線下實體店的大額融資,從以興業、民生為代表的直銷銀行,到以人人貸為代表的P2P網貸,互聯網平臺融資作為新的融資方式,相較于傳統融資平臺有很大的差別,但是也因為互聯網因素的加入,互聯網金融風險更難預估,監管更加復雜。
一、互聯網平臺融資的發展
中國互聯網融資平臺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07年從國外引入的P2P網絡借貸平臺,它為借貸方和出借人搭建了一個交易平臺,借貸方可以在P2P網絡借貸平臺上和出借人達成借貸關系,實現融資。企業或者個人都可以在P2P網絡借貸平臺上實現融資。在2007-2012年期間,P2P網絡借貸主要發展以信用借款為主的融資借貸,截至2012年12月底月成交金額達30億元。到了2013年,P2P網絡平臺融資迅速擴張,一些具有民間線下放貸經驗的融資企業開始嘗試P2P網絡借貸平臺。2014年,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互聯網融資平臺網站的開發成本更低,融資企業花幾千元就能搭建一個互聯網平臺融資網站,這種情況下,不僅是民間金融企業,一些完全沒有放貸經驗的企業或個人也開始進入該行業。同時,因為大量的民間資本進入互聯網平臺融資,一些經營者沒有專業的放貸、融資經驗,互聯網融資平臺面臨著巨大的信任危機,大量互聯網融資平臺出現倒閉、跑路等情況。2014年以后,國家在政策上對互聯網融資平臺進行規范監管,P2P網貸問題平臺數量方開始大幅度減少。
二、互聯網平臺融資存在的風險
在互聯網平臺融資領域,融資平臺“出事”已經成為常態,互聯網平臺融資領域往往象征著“高風險、高收益”。近年來我國出現多個互聯網平臺融資案件,如2015年8月超400億元的昆明泛亞“日金寶”龐氏騙局、安徽鈺誠集團“E租寶”逾700億元的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案件等,其中發生問題較多的是網絡小貸、P2P、股權眾籌融資平臺等。目前互聯網平臺融資領域的存在風險主要有:
(一)互聯網平臺融資領域監管難度較大
因為沒有專門的法律和監管部門,即使是發生了融資案件,由于互聯網平臺歸屬地和借貸方、出借方的歸屬地各不相同,導致公安部門在進行案件取證調查方面的難度頗大。金融領域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對于互聯網平臺融資非常重要,而因為沒有專門的法律制度,導致互聯網平臺公司的整體進駐門檻較低,監管難度較大。
(二)互聯網平臺金融合同風險較高
當前很多互聯網平臺都是利用互聯網技術降低交易成本,然而平臺融資涉及到很多的法律合同協議,如平臺注冊協議、平臺服務協議、第三方服務協議等。這種情形下,對出借方和借貸方而言,在互聯網平臺進行融資借貸業務的時候,因為沒有實際的合同,而以電子合同的方式對內容進行審核,導致很多的利益相關人員對合同的整體重視程度不高。而一些小微互聯網金融平臺沒有專門的法務人員,其對于互聯網融資涉及到的支付服務、存管或托管服務、抵押、質押、保證、回購合同文本的擬定等都不夠專業化,這些都是互聯網平臺融資面臨的合同風險。
(三)互聯網平臺融資的催收風險很高
對于傳統金融公司來說,多數在其所在地進行融資借貸,而互聯網平臺則是通過網絡進行融資,在這個過程中,不管是出借方還是借貸方,因為受到地域的限制,當合同的一方無法完成合同服務,需要互聯網平臺融資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催收,但因為平臺掌握的相關信息不夠準確,且和合同雙方不在同一地域,在進行催收的時候多數只能通過電話催收,而電話催收的實際效果往往不如人意,故而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催收風險也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地方。
(四)互聯網融資平臺的業務存在著較高的訴訟管理難度
因此類平臺的合同多數都是電子合同,而電子合同和紙質合同區別較大,其法律效應也不同,電子合同存在易篡改、易偽造的特點,在進行訴訟時,不管是舉證還是證據的保存都有很大的難度和風險。雖然在“人人投”的股權眾籌融資案中,“人人投”通過《委托融資服務協議》取得訴訟資格,但對于其他尤其是小型互聯網平臺融資公司而言,由于未簽訂過類似協議,不要說舉證,發生了法律糾紛連訴訟主體資格都沒有。
三、法律規制互聯網融資的建議
互聯網融資平臺的法律規制勢在必行。2015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門正式出臺《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文件并非是立法機關出具,其只能作為指導意見,而不能成為現行法律,參考價值相對較低,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法律對互聯網金融的相關問題進行監管控制,更沒有專門的部門對互聯網融資平臺進行內控和監管。近年來我國的立法部門、相關政府部門也開始完善互聯網的法律規制,并且從健全完善法律制度、健全執行監管部門兩個方面進行法律規制,下面就互聯網融資的法律規制提出一定的建議:
(一)明確互聯網融資平臺的定位
學界對互聯網融資平臺定性的觀點有中介性的融資平臺及半金融機構性質的融資平臺,各自作用不同。中介性的融資平臺是出借人和借款人直接對接的平臺,相當于居間人,平臺以媒介身份分別為資金供、需雙方提供信息等相關服務,不需介入到供需雙方訂立合同的法律關系中,只向交易雙方報告訂立合同的機會或者提供訂立合同的媒介服務。符合合同法規定“居間人應當就有關訂立合同的事項向委托人如實報告。居間人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和提供虛假情況,損害委托人利益的,不得要求支付報酬并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即可。半金融機構性質的融資平臺可能會附加管理資金、擔保等功能,這種功能的增加,融資平臺本身很可能設立資金池、提供擔保進而觸碰刑事犯罪的底線?;诮鹑谏婕懊鎻V、波及范圍大、影響嚴重等特點,互聯網融資平臺應該回到最初的角色定位上去,確立中介性的互聯網融資平臺,實現“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從而在法律上確定互聯網融資的定位和責任。endprint
(二)規制準入門檻,加強業務審查
雖然《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準入條件略有提及,但目前對此并無具體的法律制度,故從法律上對互聯網準入條件進行規制尤為重要,通過對開設網站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組織和個人進行資格審查,嚴格市場準入條件。如從其融資信貸經驗上進行規制,在其進行網站備案時對其融資信貸經驗進行調查,如果是無經驗的相關組織或個人,不得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除此之外,針對開設網站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要進行監管備案,對其網站、用戶包括其金融收入、稅務關系進行定時定期調查,保證開設網站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組織或個人有實體辦公場所,對其債務情況進行了解,避免皮包公司,也避免跑路情況的出現。
(三)嚴格互聯網平臺的法律責任,增強投資人的法律意識
由于互聯網平臺存在技術限制,加之很多互聯網融資平臺開設個網站做推廣就能進行融資,網站開發的門檻較低,網站安全技術水平低,實踐中往往容易出現黑客攻擊網站的現象,導致客戶信息泄露,資金被盜,帶來巨大的金融風險,故互聯網平臺在融資的時候必須向投資人出具健全的信息和合理的風險提示,同時對互聯網的安全防范技術應加以規制,防止惡意融資行為。
(四)強化對互聯網平臺的監管
互聯網平臺和用戶發生關系的證明多以電子證據為主,如電子合同等,這種情形下篡改電子合同的情形時有發生,不僅增加訴訟難點,更嚴重損害投資人的合法利益,因而需通過第三方的合同監管機構對互聯網金融平臺中涉及到的相關合同進行監管,保證電子證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如以諸如CA認證等方式對證據進行有效地固定、保存。另外,法律規制不僅要規制從業者,還應規制監管者,監管不力必須承擔監管責任。當前互聯網平臺融資的監管和傳統金融監管適用的是同樣的監管對策,但是傳統金融因為有著實體經營公司和辦公場所,無論是金融部門、稅務部門、工商部門都可以對其進行定時定期地監管,而互聯網平臺存在于網上,并沒有專門的監管部門,監管責任也不明確,因而必須完善立法,成立職責明確的監管部門,加強監管。
四、結語
互聯網金融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促進了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為小微企業、個人、公司提供了更多的融資渠道,也為我國的融資平臺型公司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同時它也因為存在于網上,建立門檻較低,導致其風險較大,很容易出現平臺跑路、借貸壞賬、利率虛高的情況。然而找到了合理的法律規制方式,就能對互聯網平臺融資起到更好的監管作用,有助于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張東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