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郭艷玲
(甘肅衛生職業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電子雜志在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王琳,郭艷玲
(甘肅衛生職業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目的以Zinemaker 2006為平臺制作“熔模技術”電子雜志,將其應用于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教學中,旨在研究衛生類高職高專院校教師應用電子雜志進行授課的可行性。方法抽取我院2014級三年制口腔醫學技術專業1班、2班學生進行研究,1班為實驗組,在進行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教學時應用電子雜志輔助教學;2班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進行教學。對兩組學生進行統一考試,并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實驗組學生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實驗組學生對電子雜志滿意度較高。結論教師應用電子雜志授課,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師業務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電子雜志;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口腔醫學技術專業
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是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在整個口腔醫學技術課程體系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學中,該課程教師通常利用PPT進行授課,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感到內容枯燥,往往難以充分理解及靈活運用授課內容,且學習過程耗時費力,學習效果欠佳。這種教學方法顯然不能適應現代醫學教育快速發展的步伐和需求。
電子雜志是近年來隨著計算機事業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進步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有別于傳統紙質雜志的新型閱讀物,作為一種前沿的媒體工具,其集圖像、文字、聲音、視頻、游戲等于一體,在教育教學中非常有應用價值[1]。隨著平板電腦、智能手機、IPAD等電子設備的普及,為電子雜志提供的平臺越來越大。為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并解決傳統的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教學中信息量大、內容晦澀難懂、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等問題,筆者通過實踐及探索,將以Zinemaker2006為平臺制作的“熔模技術”電子雜志應用于該課程的教學中,受到了學生的普遍好評,現介紹如下。
1.1 研究對象
以我院2014級三年制口腔醫學技術專業1班、2班共95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1班為實驗組(48人),2班為對照組(47人)。兩組在我院的課程安排完全相同,采用的教材、教學大綱相同,課程目標一致,授課學時相同。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進行教學;實驗組在進行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教學時采用電子雜志輔助教學,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2.1 電子雜志的制作選取《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教材中第四章“熔模技術”,將重點、難點內容熔模制作材料、熔模制作的基本方法和器材、熔模制作注意事項等用Zinemaker2006制作成電子雜志,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資料收集→多媒體素材制作→選擇雜志模版→編輯整合→生成雜志,見圖1。

圖1 制作電子雜志的步驟及方法
1.2.2 教學設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將課程分為課前和課中兩部分:課前,教師向實驗組全體學生介紹電子雜志的具體操作方法,并根據班級人數進行分組,6~8人為一組,選出小組長,教師布置學習任務,學生按照教師的安排閱讀電子雜志,之后學生總結自己學到的知識以及存在的問題,并將問題反饋給小組長,由小組長將問題匯總后反饋給教師;課中,教師利用電子雜志進行講解,解決課前提出的問題,并作為指導者引導學生交流討論、鞏固練習,使知識點得到進一步強化,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2.3 教學效果評價課程結束后,對兩組學生進行統一考試,并對實驗組進行問卷調查。考試試題從學院口腔醫學系試題庫中抽取,兩組學生采用相同試卷,考試后由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授課教師集體閱卷。調查問卷采取不記名方式填寫,發放問卷48份,回收有效問卷4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
1.2.4 數據處理運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學生成績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成績比較[n(%)]
2.2 電子雜志應用情況調查結果(見表2)

表2 電子雜志應用情況調查結果[n(%)]
3.1 電子雜志的應用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成績
表1顯示,實驗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表明將電子雜志引入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教學中,可以有效增強教學效果。與此同時,也說明了根據學生喜歡新穎事物的心理特點,將授課內容制作成電子雜志,學生可通過文字、圖形、圖像、視頻、動畫、聲音等把學習內容形象化、生動化,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用Zinemaker 2006制作的電子雜志在多媒體聚合程度上優于PPT課件,演示效果更勝一籌,并且容易操作、靈活可靠、交互性強,可真正做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3.2 電子雜志的應用符合信息化時代的學習需求
在對電子雜志使用情況的調查中,79.17%的實驗組學生利用教室電腦閱讀教師制作的電子雜志,這表明我院為電子雜志的應用提供了較好的硬件基礎。而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的實驗組學生占到了60.42%,說明學生能利用電腦等信息化設備充分對碎片化時間進行管理,進行知識的交流和學習,并且100.00%的實驗組學生希望更多的電子雜志應用于教學環節,可見學生對電子雜志的應用和開發期望較大。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促進了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習不再只是依賴于教科書、不再只有固定的地點、不再只是在集中的時間完成學習活動,學習變得無處不在,學習者通過手機、IPAD、電腦等,利用乘車、排隊或睡前等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和交流,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電子雜志在教學中的應用符合信息化時代的學習需求。
3.3 電子雜志的應用有利于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表2顯示,58.33%的實驗組學生認為電子雜志對教師授課的輔助效果非常好,50.00%的實驗組學生表示將電子雜志應用于教學后,自己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好。在閱讀電子雜志的過程中,學生如果遇到疑問,多數采取再次觀看、翻閱書籍、利用網絡資源等途徑解決問題。大部分實驗組學生反映,在日后的教學中,如果教師也能提供相關的電子雜志資料,學習效果會更好。電子雜志的實質不在于它運用了哪些高科技或者信息技術,而在于教學方法的創新[2]。在醫學教育中,傳統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使學生全面學習理論知識,但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不善于思考,課前很少預習,接觸臨床案例時難以與原有的理論知識聯系起來,這不利于口腔技師的培養。而基于電子雜志的課堂教學能夠改變傳統的面對面、信息量大、枯燥的教學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3.4 電子雜志有利于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
表2顯示,56.25%的實驗組學生表示非常喜歡通過電子雜志這種方式學習口腔醫學技術專業知識,有14.58%的實驗組學生對電子雜志的喜歡程度為一般,可能與本次電子雜志的設計不足以及教學模式的不成熟有關。在電子雜志的設計方面,我們主要從電子雜志的內容結構、制作效果、背景音樂這些方面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47.92%的實驗組學生認為電子雜志的內容結構非常完整,能突出課程內容,詳細闡述知識點;54.17%的實驗組學生認為制作效果好,而27.08%的實驗組學生認為制作效果一般;31.25%的學生認為背景音樂好,而54.17%的實驗組學生認為背景音樂一般,應選擇柔和舒緩的音樂。雖然此次電子雜志的設計制作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但教師制作電子雜志并利用其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改革,更是教師學習的過程、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斷探索和總結歸納,不斷發現問題、改正問題,逐步改進、提高、完善,從而提高了自身的業務水平、轉變了教學觀念、提升了教學技能。
綜上所述,通過本次教學方法的創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師業務水平,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但由于時間限制,筆者開發的電子雜志數量較少,質量還需進一步提高。在后續的研究中,筆者將根據學生反饋,在電子雜志的制作方法、設計上不斷改進,以更好地促進口腔醫學技術教育教學的改革。
[1]夏勇,張丹,宋維虎.論電子雜志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內江科技,2013(4):119.
[2]林彬,戴琪.將電子雜志引入設計教學實踐的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20):24.
G526.5
B
1671-1246(2017)18-00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