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冠軍
摘 要:數學史是數學發展的脈絡和軌跡,將數學史融入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不但可以提升數學教學內在質量,而且對學生的發展會產生一定的有益輔助作用。從數學史融入數學課堂的意義和策略兩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說明。
關鍵詞:數學史;初中數學;意義;策略
數學是一門理性思維要求很高的學科,但是在數學學習中我們常常會發現一個問題:很多學生害怕數學也學不好數學,數學在這些學生心中就是枯燥、無聊和乏味的代名詞。然而,實際上數學也是具有趣味、傳承特點的,尤其是追溯數學史我們會發現數學也包含著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一、數學史融入初中數學課堂的意義
(一)增加教學多元色彩,有助于創造生動課堂
數學史就意味著數學工作者和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數學在很多學生心中是一門冷靜、理性并且非常嚴肅的學科,這也是數學課堂長期被固化的一種現象。但我們都知道,要學好數學就需要活躍的思維,課堂過于拘泥的氛圍并不適合數學的學習和進步。因此,數學史中的故事講述和交流有助于創造輕松的課堂氛圍,使初中數學課堂變得豐富,改變學生面對數學的消極心態。
(二)增強數學本身的魅力,有利于激發探索精神
前面說到數學給很多人的固有印象就是冷靜和理性,好像數學就是由一系列冷冰冰的公式和數字構成的。應試教育在初中階段的教學中還占據著主要地位,在這樣的思想影響之下,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更是多了一層讓學生望而卻步的色彩。因此,數學故事適用在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中,無疑可以增加數學的柔性色彩,并且在故事的講解中,從過往的數學家的數學經歷中,學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數學應該具備的探索精神和思維方式。
(三)凸顯數學引導作用,有益于培養正確的觀念
數學史教學很難體現出即時效用,那是不是就意味著這是無用功?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數學史教學盡管看起來抽象,但如果一百個故事里有一個故事感染到了學生那就是值得的。換一個角度思考,很多年之后,沒有學生會記得初中某一天的課堂上老師講了什么題,但一定會有學生記得,初中數學老師曾經講過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像中國的數學家陳景潤、華羅庚、陳省身、蘇步青等等,除了數學家的身份,他們所體現出來的刻苦、堅韌和奮發的品質都是成長中的標桿。
二、數學史融入初中數學課堂的策略
(一)教師加強相關知識的儲備
不管是什么學科,任課老師都是影響學生學習成果、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數學史要融入初中數學課堂,那么相應地老師就要有充分的數學史儲備,對于相關的數學歷史故事、相關的數學人物,老師都應該有足夠的了解,這樣才能在課堂上一氣呵成地與課堂銜接起來。否則,老師自己都不清楚數學史的來龍去脈,還如何給學生講解。
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在一次考試結束之后,班級的成績不太理想,老師想要運用數學史中某一位數學家的故事來鼓勵學生不要氣餒,要迎難而上。但是老師卻把數學家的名字說成了另一個,或者一直想不起來就說“某一著名的數學家”,這樣的數學史教學融入往往適得其反,并不能達到相應的效果。相反的,比如老師在上八年級下冊“勾股定理”時,可以清晰、生動地進行勾股定理的數學史描述,中國的、西方的都進行一個故事性的再現,那么,無疑對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想要讓數學史融入數學課堂,首要的條件之一就是數學教師必須具備充足的數學史知識儲備。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資源
素質教育不斷深入,培養全面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成為教育的訴求,初中數學教材的編寫體現了教育工作者們面對教育的態度,凝聚了他們的心血。教材是老師規劃教學進度和內容的大綱,也是學生學習的內容精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的內容,這樣才不浪費教材本身的價值。
在初中數學教材中,關于數學史就有很多相關的編寫,如果老師在講課時可以充分運用起來,既是對數學史的學習,同時也有效運用了教材,而不至于浪費資源。比如說,在七年級上冊課本第四章“幾何圖形初步”這一內容后面就有一個“閱讀與思考”的內容,這一部分內容就是介紹幾何史的一篇簡短的文章,如果老師在講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運用起這篇小文章,那么關于幾何的數學史至少可以給學生傳達出一個比較清晰的脈絡。并且在教材中從七年級到九年級基本每一章都會有“閱讀與思考”這一內容,老師應該充分利用起來。
綜上所述,數學史融入數學課堂對于數學教學來說有其必要性,除了增加課堂色彩和趣味的即時效果以外,這樣的融入所產生的影響也可以深遠而持久,對于學生長期的學習有著助益作用,而在實現數學史的融入過程中,教師也應該注意一定的策略。當然,這個問題還有待更多的討論。
參考文獻:
[1]羅新兵,劉陽.安德利亞斯.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研究的若干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12(4).
[2]杜懿.數學史融入初中數學教學的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