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實踐教學是聯系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重要紐帶。加強課堂實踐教學,可以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國防教育課程的融合,進一步完善國防教育課程體系,推進國防教育課程教學方法革新,并實現國防教育課程教育價值最大化。
【關鍵詞】課堂實踐教學 國防教育 課程建設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一般項目),“江蘇省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的實施路徑及效果研究”(2016SJD880003);河海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立項課題,“國防教育在河海大學的定位及發展路徑研究”(20161216)。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4-0025-01
課堂實踐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引入多種實踐因子,激活學生學習動力,進而融入課堂、傳承知識、掌握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的系統教學活動。
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和理論教學環節相對脫離,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防教育成效的發揮。課堂實踐教學是連接理論教學與其它實踐教學的重要橋梁[1]。
一、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國防教育課程的融合
馬克思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2]。”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觀點,判斷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是實踐。實踐是現實的活動和運動,涵蓋了人類的全部生活,是人類的根本存在方式。
我國國防教育課程本質上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精神引領的課程,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一脈相承。國防教育是指國家為增強公民的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在全體公民中進行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與國防和軍隊有關的思想、知識、技能的普及性教育[3]。我國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體現出較強的軍事特性,包含大量無產階級軍事思想及國家戰略理念。課堂實踐教學踐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體現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聯系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之間的橋梁,是促進馬克思主義與國防教育課程有機融合的重要渠道。
二、完善國防教育課程體系
《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2006年修訂)第三條規定,軍事課列入學校的教學計劃,成績記入學生檔案。軍事理論教學以課堂教學為主,實際教學中偏重理論講述。軍事技能訓練以課外訓練為主,實際操作中偏重隊列訓練等。軍事理論教學和軍事技能訓練構成了普通高校軍事課課程體系,但是所屬機構不同,二者在實施方式上具有明顯的差異性。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具有統一性和同構性,兩者之間存在著互釋與互融、互動與互補的關系[4]。理論教學以實踐為背景和支撐,必然包含著理論到實踐的具體過程;實踐教學以理論為基礎和約束,必然包含著從實踐到理論的抽象過程。軍事課教學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國防教育注重實踐操作和情感體驗,本質上也融合了理論與實踐。
三、推進國防教育課程教學方法革新
創新是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課堂實踐教學作為一種基礎性教學方法,需要不斷地進行實踐創新。
國防教育課堂實踐教學的推進,需要嚴格依據培養目標,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結合受教育者的特點和國防教育課程實際,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和辦法。課堂實踐教學是在課堂教學環境下實施的實踐教學,是課堂內外的重要銜接手段,是理論與實踐的重要鏈接點,需要教師精心準備、認真組織、精確總結,做到有抓有放,在“放”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到課堂上無法獲取的收獲,在“抓”的過程中讓學生收獲到個人難以領悟的意境。
國防教育課程在課堂實踐教學操作中,需要抓好四個方面才能保證教學效果。首先,把握政治性和保密性。國防教育課程與軍事系統密切相關,必須在嚴格恪守相關保密義務的情況下開展工作。其次,注意選題的開放性。實踐選題很關鍵,必需是與國防教育系統內容相關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第三,注重實踐方式的可操作性。實踐方式要切合大學生實際,鼓勵進行方式創新,形式創新。第四,體現教師的主導性。教師主導是課堂實踐教學的有力保證,是課堂實踐教學推陳出新的重要支撐。
四、實現國防教育課程的教育價值最大化
課堂實踐教學可以最大程度實現國防教育的教育價值。
(一)潛移默化中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
愛國主義是推動一個國家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愛國是對每一個普通公民的最基本的素質要求。高校國防教育課堂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處處蘊含著愛國主義要素。通過開展主題鮮明、導向正確的實踐活動,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促進他們形成高尚人格、愛國觀念、創新精神,潛移默化中切身體會愛國主義內涵,接受愛國主義的熏陶,用愛國主義引領人生。
(二)潛移默化中達到擁軍愛軍的教育效果。
國防教育課程具有明顯的軍事特性,如何在課程實施中體現出軍事色彩,讓學生在學習中領悟其精要,這需要將軍事內容實質化。課堂實踐教學可以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通過各種路徑了解軍事、接觸軍事、愛上軍事,達到擁軍愛軍的教育效果。
(三)潛移默化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學生是課堂實踐教學的活力之源。實教育實踐結果表明,單一的知識教學不可能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課堂實踐教學可以實現個體與客體相互融合,不斷更新知識、積累經驗、擴大認識,使得學習所得擴散到國家及人生各方面。課堂實踐過程,也是學生以主體體驗方式參與教學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洗滌精神,實現人的價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曹鳳月.課堂實踐教學:高校實踐教學的基礎環節——高校課堂實踐教學模式新探索[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9(4):106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
[3]全軍軍事術語管理委員會,軍事科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40
[4]趙暉,王和強.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異質性辨析[J].教育探索,2013(9):4
作者簡介:
陳進軍(1978-),男,江蘇大豐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國防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