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龍+李紅
摘 要:道路綠化作為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城市發展面貌的名片。該文通過分析北京城市道路綠化建設幾個階段的特點、模式以及綠化網絡體系建設,并結合三、四環路(朝陽段)道路綠化建設工作實踐,指出堅持不懈地堅持多元化、特色化、生態化道路綠化建設模式—以植物造景為主,充分挖掘、創造可綠化空間,增加道路綠化服務功能,以及重視道路綠地長效管護問題,應是未來城市道路綠化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城市道路;綠化建設;發展模式;北京市
中圖分類號 TU985.1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7-0110-03
城市綠地因其具備景觀、生態、文化、服務以及應急避險等多元化功能,被稱之為城市生態基礎設施。作為城市綠地系統重要組成部分——道路綠化,多由道路中央隔離帶或者快慢車隔離帶、行道樹或行道樹綠帶,以及兩側綠地組成。近年來道路兩側綠帶,只要面積允許,建設單位都設法將兩側綠化帶建設成可進入式綠地。這些做法使道路綠地的綜合功能得到進一步拓展。北京市發展“特色園林大街”的做法也順應了當前城市道路綠化建設發展方向。
1 北京城市道路綠化建設的幾種主要模式
北京城市道路綠化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綠化建設理念的發展,逐步從較為簡單的行列式模式,逐步發展為多元化、特色化的復合式模式,可分為以下3個階段(模式)。
1.1 “一條路,兩行樹(或幾排樹)”的行列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是由于經濟水平和栽植養護水平及人們認識等的局限,城市道路比較窄,大多數街道綠化均采用簡單綠化方式,目前中心城區核心區內一些街道,只種植兩行國槐作為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道隔離帶綠化行道樹的做法,屬于此類模式。
1.2 單層或兩層綠化模式 這種模式大量運用修剪整形的色帶、花帶等形式,突出強調道路綠化的裝飾性和美化功能。北京最先運用整形的色帶、綠籬和花卉等裝扮京城,隨后這種形式在全國迅速盛行。現在北京三環以內的中心城區還大量保存此種模式綠化。
1.3 多元化、特色化、生態化、園林綠化模式 隨著城市的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如霧霾、藍天的天數減少等),北京開始特別重視道路綠化的生態功能及服務功能,并制定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道路綠化開始系統化,綠化形式多元化、特色化。大力提倡喬、灌、草(或地被)相結合的復層大綠量的組團綠化方式。
2 北京市城市綠地網絡體系的建設
根據《北京市綠地系統規劃》,將中心城區的綠地系統歸納為“環狀、放射狀、點狀、帶狀相結合”的基本結構。即:青山相擁,三環環繞,十字綠軸、十條楔形綠地、公園綠地星羅棋布,由綠色通道串聯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地系統。并通過園林景觀大街建設,大大提升了城市道路綠化水平,搭設了城市線狀、帶狀、網狀綠地系統(線——帶——環)。這些工程的建設實施,城市生態和景觀質量有了明顯改善,城市中綠地網絡體系日趨完善。
2.1 “十字綠軸”綠化工程
2.1.1 長安街及其延長線 長安街及其延長線的綠化是長安街環境景觀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北京市的城市風貌。為了充分體現神州第一街整體景觀效果,長安街道路兩側綠化繼續延續了規劃初確定的莊重、素雅、大方、協調的特點,同時完善了綠地的服務休閑設施,并且通過建設綠地灌溉系統,以及鋪設隔熱板等方式,為綠地后期管護問題提供了良好條件。
2.1.2 南北中軸綠化工程 在之前南中軸綠化工程的基礎上,南北中軸綠化工程,進一步完善了南中軸北段天壇醫院西門至天壇公園西門段的綠化建設工作。同時,北中軸民族大道綠化由于地處奧林匹克中心區也得以重新建設。南北中軸道路綠化特點突出,以中國傳統丹壁鋪裝坡道為軸線,東西兩側高大喬木的對稱樹陣布局,將北京古都的雄偉宏大,深厚的歷史積淀表達得淋漓盡致。
2.2 環線道路綠化建設 中心城區環線道路綠化,北京二、三、四、五環路建設,由于其他原因,環線兩側規劃綠化斷帶現象較為突出。伴隨“城中村”治理,拆除違法建筑等多項任務的實施,城市環線道路綠化建設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尤以二環路、四環路突出。同時隨著西北東二環綠化建設的逐步完工,北京“凸字形”綠色項鏈綠化斷帶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
近幾年又對西、北四環路違法占用綠地建筑進行了拆違還綠,進一步加強環路綠地植物配置、建設立交橋橋區景觀節點;增加綠地灌溉、園路、護欄、路椅等配套設施。北京環線道路綠化建設得到進一步提升完善。
2.3 綠色生態走廊建設 為彌補楔形綠地無法實施的現狀,政府結合首都機場南線、機場第二通道、京包高速、京平高速、京津第二通道、京津城際鐵路等多條高速公路(鐵路),對高速路兩側道路綠化進行了進一步的提高。伴隨著對五環路內京廣、京九、京包、京山、京秦京承及城鐵八通線、城鐵十三號線等兩條鐵路、五條城鐵線路,兩側30m范圍內共計逾120hm2綠地進行改造建設。這些放射狀綠化帶,已成為連接北京市區與山區的綠色生態走廊。
2.4 城市主要聯絡線綠化 重點聯絡線道路綠化。北京與相鄰城市間主次干道兩側綠化在增加了高大喬木的同時,也豐富了不同季相開花的灌木及花卉、地被植物,使得道路綠化植物結構日趨合理,配之以一定的服務、管理設施,使得道路綠化相關功能得到改善。
3 三、四環路朝陽段道路綠化建設經驗分析
3.1 挖掘可利用資源,拓展可綠化空間 由于三、四環路交通流量巨大,綠化用地首先要為交通通暢做必要的讓步,形成了中央分車帶、快慢車分車帶狹長線狀布局,有幸的是伴隨城中村整治、拆除違法建筑,道路兩側騰腿了大量綠化用地,為該段綠地的建設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3.1.1 抬高快慢車綠化分車帶地型 道路路板墊層鋪設,使快慢車分車帶內綠化植物類似種植于無法透氣的水泥花盆中。為此,在改造分車帶綠化過程中,采取了兩側堆砌擋墻,破除分車帶底下硬質墊層,增加種植土層厚度,并對種植土壤進行改良的做法,有效地拓深了分車帶綠化植物根系發育空間。擋墻將分車帶分割成3個區域,一是臨近快車道的地被、花卉植物層;二是依托擋墻增厚土層的喬灌木層;三是護網垂直綠化背景層,形成了良好的隔離帶綠化景觀效果,改善了行車環境。endprint
3.1.2 去除立交橋擋墻下鋪裝,進行立體綠化 由于三、四環路全線多處路口設有高架立交,為挖掘可綠化空間,不影響高架立交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合理破除立交橋高架兩側鋪裝,采取類似分車帶綠化做法,通過堆砌擋墻、增厚土層、改良土壤的做法,很好的拓展了可綠化空間。經過改造,三環路、四環路朝陽段沿線高架橋橋區綠化基本實現垂直綠化,達到預想效果。這一做法是我市立交橋橋體垂直綠化的一種創新,得到其他區縣兄弟單位的充分認可,并被廣泛推廣。
3.1.3 依托沿線快慢車分道護網 三環路、四環路作為城市快速路,沿線快慢車分道都設有護網,而且多處于綠化帶內。為此,在三環路、四環路綠化改造工程中,都依托沿線護網栽植攀援植物,進行垂直綠化。在綠化時,我們將土壤處理作為施工的重點,在刨除護網下的路面之外,嚴格執行土壤處理程序,加入草炭土和有機肥料,為植物生長提供充分的養分,保證植物健壯生長,這也是三環和四環路朝陽段護網爬蔓月季生長最為旺盛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豐富植物種類,營造局部綠地組團
3.2.1 分車帶內3個層次的植物種植 擋墻處理使分車帶綠化具備了低、中、高3個豎向層次,也為植物配置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一是在臨近快車道的地被、花卉植物層。在花池前種植一些宿根花卉,同時點綴少許時令花卉,即豐富綠化帶的底層色彩感,又起到裝飾花池、擋墻的作用;二是依托花池擋墻增厚土層的喬灌木層。由于有了較好的土壤層,在快慢車分車帶中,嘗試中種植了部分較小規格的喬木和灌木,例如造型紫薇、銀杏盆景的搭配和金葉女貞、小檗等色塊和花卉的布置,營造一種道路隔離帶盆景綠化模式;三是在護網背景層,采取了北海道黃楊、攀緣月季間隔種植的做法,使護網垂直綠化在全線延續、統一中不失變化。
3.2.2 步道、綠化帶內雙排行道樹種植 三環路、四環路均設有步行通道,且配有行道樹種植池,其中,三環路沿線種植的白臘行道樹,四環路種植的國槐為行道樹,已形成規模,在綠化改造中,延續了這種風格,并對沿線缺失的行道樹和長勢較弱的行道樹進行了補植或更換。為保持樹形的統一性,種植了規格于現狀行道規格相似的樹木。同時在道路兩側綠化帶外側種植第二排行道樹。目的為步行群體營造可舒適的愈閉綠色空間。
3.2.3 繼續復層結構植物配置,提高綠地有效綠量 三環路、四環路綠化改造中一項重點工作為對兩側綠化帶、立交橋區綠地進行景觀、功能提升。包括對現狀綠地的改造和新建由建設開發、城中村治理、拆除違法建筑所騰退土地。在現狀綠地改造中,對局部草坪面積過大的綠地補植了一定的喬灌木,新建綠地中延續了沿線綠地自然式配置的風格,更為突出的是加大了喬灌木種植比例,確保在單位面積內綠地的生態效益更為顯著。
3.3 發揮兩側寬帶綠地優勢,營造道路綠地休閑空間 對于環路具有一定寬度又與街道平行的帶狀綠地,增加自然式林蔭路及休閑配套設施,使道路綠化功能更接近于街頭綠地,有的可起到小游園的作用,尤其是居民分布相對較密集的區域,既可方便居民,不必穿過交通繁忙的街道,自由出入林蔭帶散步休息,又能有效防止和減少車輛廢氣、噪音對居民的危害,這種形式此次改造中很具代表性。
3.4 重視綠化管護,確保綠化成果長效 科學合理的前期建設投入和后期的養護維護投入是實現景觀長效的最大保證,前期的投入直接涉及到苗木的規格、質量等;后期的養護投入涉及到景觀的維護。改造工程在這方面為后期綠地養護進行了充分考慮。一是樹種選擇上以北京鄉土植物為主,選擇病害少、抗性強的樹種,并適當增加種植比例,減少后期維護成本;二是完善沿線灌溉系統,包括兩側綠帶、分車帶綠地灌溉系統。此外,在部分路段行道樹池中還嘗試鋪設了涌灌系統,對行道樹進行單株補水,有效地保障了景觀植物正常成活生長;三是通過抬高路牙、建設擋土墻,將綠化帶與車道進行物理分隔,有效地阻止了汽車尾氣、鋪裝熱效應、冬季除雪鹽等對綠地植物的危害。
4 討論
城市道路綠化作為城市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現代城市建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城市的道路綠化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建設項目,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對城市道路綠化也越來越重視,城市道路景觀得以發展,城市的文化底蘊內涵也得到提升。
怎樣的城市道路綠化才能達到當今的園林景觀效果,而且又能滿足城市道路的要求,還能體現生態效應、人文特色和文化內涵,我認為需要滿足以下功能和原則:
4.1 滿足城市道路主要功能原則 城市道路綠化主要功能是庇蔭、濾塵、減弱噪聲、改善道路沿線的環境質量和美化城市。道路空間是提供人們生活、工作、休息、相互往來與貨物流通的重要通道。在交通空間里,有各種不同出行目的人群,在動態的過程中觀賞道路兩旁的景觀,產生了不同行為規律下的不同視覺特點。我們在設計道路時,須充分考慮行車,行人的速度和視覺特點,不同速度,不同栽植方式,將路線作為視覺線形設計的對象。提高視覺質量,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具體的設計中,應以不遮擋視線、不影響交通安全為前提,同時又能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道路綠化另一個重要的功能是遮蔭、降溫。四季的變化使植物的外觀形態隨著發生變化,尤其是落葉植物。炎炎夏日下,行車和行人需要一個宜人的交通環境,濃郁的綠蔭能使人感到絲絲清涼,煩躁的心情可以得到舒緩,有利于交通安全;當葉落的時候,冬日和煦的陽光帶來幾分暖意。所以說,植物不同的習性奉獻給人們的不僅是視覺、嗅覺上的享受,還有心靈的慰藉。
4.2 道路綠化的生態原則 生態是物種與物種之間的協調關系,是景觀的靈魂。它要求植物的多層次配置,喬灌花、喬灌草的結合,分隔豎向的空間,創造植物群落的整體美。因此,在各路段的設計中,應注重這一生態景觀的體現。植物配置講求層次美、季相美,從而達到最佳的滯塵、降溫、增加濕度、凈化空氣、吸收噪音,美化環境的作用。設計中這一原則的運用應當是尤為重要的,因為這切實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道路綠化規劃設計要有長遠觀點,綠化樹木不應經常更換、移植。endprint
4.3 科學性與藝術性原則 既要滿足植物與環境在生態習性上的統一,又要通過藝術的構圖原理體現植物個體及群體的形式美,即符合繪畫藝術和造園藝術的統一,調和,均衡和韻律的四大原則。因此在配置上應考慮道路長度,不同道路形式,同一條道路以不同的區塊重復,以一種復現的節奏感來形成一種韻律,達到心境的平和,符合道路的景觀要求。同時,可在面積較大的步道外綠地,建設文化廣場和街頭集中綠地,滿足人們的休閑娛樂之用,這樣既可豐富道路綠化的形式,又可突出綠地的文化特色和人文關懷。
4.4 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 根據本地區氣候、栽植地的小氣候和地下環境條件選擇適于在該地生長的樹木,以利于樹木的正常生長發育,抗御自然災害,保持較穩定的綠化成果。選擇適應性強、生長強健、管理粗放的植物,選擇多種植物創造不同氛圍,體現植物生長的多樣性和植物的層次性與季相性。
參考文獻
[1]趙世偉.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與營造[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
[2]徐彬.環境景觀藝術[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3]上林國際文化有限公司.景觀規劃設計新潮[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05.
[4]程緒珂,胡運驊.生態園林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
[5]編委會.最新城市綠地綠化景觀設計方案與植物栽培實例圖集[M].北京:中國城市管理出版社,2012.
[6](美)理查德稬.奧斯汀.植物景觀設計元素[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7]許沖勇,翁殊斐,吳文松.城市道路綠地景觀[M].呼和浩特:新疆科技出版社,2005.
[8]劉云俊.日本最新景觀設計[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9]邊放.當代美國城市環境[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2.
[10]周新穎.西安市城市道路綠化現狀及建設對策探討[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11]吳相.注重道路綠化提升城市品位——淺談鹽城市道路綠化建設[J].江蘇城市規劃,2010(02):41-42+46.
[12]吳海萍,張慶費,楊意,等.城市道路綠化建設與展望[J].中國城市林業,2006(06):40-42.
[13]王燕,吳壯壯.基于生態綠城建設的城市道路綠化模式探討——以常州市為例[J].綠色科技,2014(12):99-100.
[14]張同升,王磐巖.“十二五”時期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發展重點初探[J].中國市場,2012(20):72-79.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