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芳
【摘要】新課程改革影響下,傳統教育理念以及傳統教育方式無法滿足教學需求。所謂導學案教學,實際上就是發揮導學案在其中核心地位,充分發揮初中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本文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作了分析,提出了導學案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實施對策,為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導學案教學 初中 歷史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5-0066-02
一、前言
新課程改革以及國家對于創新性人才培養需求,需要著重培養初中生的學習能力,這樣有利于實現初中歷史教學改革。傳統教育理念與傳統教育方式限制使得實際教學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那么就需要轉變傳統教育方式,重視教學課程改革,明確學習行為,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主動性,尊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構建更加有效學習方式。作為新型教學方式,導學案教學主要是著重強調完成導學案,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學習中調控能力,構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模式。 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1.課堂教學理念過于落后
在導學案教學過程中,教師大多是按照預習、展示、達標的過程進行學習,老師并沒真正的讓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活動中,漸漸使得導學案教學成為了課堂測試,學生陷入了“題海”戰術中,導學案教學價值與教學意義并沒有真正體現出來。
2.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居于被動地位
新課程改革對中學歷史教學具有非常大的影響,但是一部分教學經歷較為豐富教師無法有效的理解以及貫徹新課程教學理念。一部分教師由于受到學校方面壓力,不得不轉變自身角色,雖然歷史課堂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一言堂”,但是卻成為了學習成績較好學生的“一言堂”,也就是說,整個課堂教學都是以優秀學生作為標準,學生參與積極性與參與熱情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同時也無法滿足新課程改革教學需求。
三、導學案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對策
1.做好學習小組建設工作
在初中歷史小組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需要有效控制小組的規模,小組規模不應該太大,否則會使得一部分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遭到忽視,甚至一部分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偷懶,這就使得小組組長工作負擔逐漸增大,久而久之,學生喪失集體合作能力,甚至一部分學生無法積極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需要保證小組評價的常態化,將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自評有效結合,認識到小組建設在班級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這樣能夠為順利開展導學案教學提供支持。作為系統性工程,小組建設效率直接的影響學生學習效率,有利于有效開展合作交流。
2.保障導學案編寫有效性
初中歷史教師在編寫導學案的過程中,需要保障編寫格式的規范性,同時還需要保障歷史科目導學案編寫格式統一,這樣能夠按時的完成教學進度與教學任務。在導學案的編寫過程中,需要保持難易程度得當,保障導學案編寫的梯度性、探究性以及靈活性。初中歷史教師需要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根據新課程改革要求,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在借鑒他人經驗時,不應該照抄照搬,而是需要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構建創新性導學案教學模式,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例如,在初中歷史“秦的暴政”知識點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在編寫導學案時,可以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其他歷史教師對該內容的處理方式,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來設計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導學案,這樣能夠促使學生更加有效的接受教學內容,通過適當引導來培養學生思考能力以及舉一反三能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促使學生更加有效掌握初中歷史教學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歷史素質。
四、結語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需要關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初中歷史教師需要轉變傳統教育理念以及傳統教學方式,恰當的引導學生思考,進而保障教學有效性。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倡導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以及探究性,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這樣能夠促使學生嚴格的按照課堂流程進行學習,學生只需要承擔課堂調控工作與課堂駕馭工作,不應該將個人觀念強加在學生身上,尊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鼓勵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展示預習成果,張揚個性,激發學生學習潛力。
參考文獻:
[1]湯曉飛.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利用“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實踐[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旬刊, 2012(7):124-125.
[2]段學會.簡析導學案模式下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J]. 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 2011(6):21-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