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飛
【摘要】在學科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學科素養的培養對于教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新課程改革要求,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學生不僅要在歷史課堂上學習歷史知識,還應注意對學生的家國情懷、人文意識等素養的養成。在促成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兼顧知識學習和素養養成是一個重要課題。筆者就針對這一現實問題,提出一些可行性較高的教學建議供廣大歷史學科教學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 學科核心素養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4-0055-02
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中學歷史學科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重視。歷史學科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對當代教育和社會發展提出的必然性要求。核心素養其實可以看作是當代學生看待和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以及他們對待世界的態度和方式。簡單來說,核心素養就是指學生在作為主體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為適應社會需要和個人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個人品質和重要能力。學科素養則是指學生在以學科知識為主體學習內容的過程中,為適應社會和個人發展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所綜合表現出來的人格和能力。[1]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以歷史的學科特征為培養基礎,以教師為主要引導力量,使學生主動形成適應社會和自身需要的必備品格和能力。體現了歷史教學過程中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2] 筆者僅針對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養成方法來提出一些方法。
一、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所在,教師想要進一步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水平,就要重視教學目標對于課堂教學的導向作用。高中歷史教師不僅要平具備專業知識儲備,還要能靈活運用教學技能,確立科學的教學目標是對學生學習方向的指引,也屬于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策略中的一部分重要內容。
二、注重對歷史思維的培養
針對近年來我國高中歷史學科試題的考察趨勢來說,對于歷史學科的實體知識的直接考察逐漸在縮小比例,而是重點集中在對學生運用歷史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考察上。根據對課時內容的分析研究,筆者將歷史思維的培養分為如下幾方面。
(一)唯物史觀的培養
唯物史觀又稱歷史唯物主義,它在哲學范疇內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理論組成部分。唯物史觀在對歷史的教學探究過程中,注重學生對唯物史觀的基本歷史觀點和方法論的理解,從而展現人類歷史發展的方向與趨勢,使學生進一步具備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利用唯物史觀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在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學科內容進行教學時,經濟發展以及經濟結構的變化導致了井田制和分封制的瓦解,為了生產力發展,各國紛紛進行變革,思想領域出現“百家爭鳴”的盛況。以此思路還可以分析小農經濟以及“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
(二)時空觀念的養成
審美觀是文學教學的培養重點;思辨能力是哲學教學的培養重點;邏輯思維是數學教學的培養重點;歷史教學則以時空性作為培養重點。相比較于其他學科,時空性是歷史學科的個性特點。對歷史事件及其之間的空間聯系的了解和方法運用是時空觀的主要培養目標。如以《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這一課中的中日甲午戰爭為例,歷史學科基礎較弱的學生對于事件的開始、經過和結果的時間脈絡有陌生感,在課文中只著重說到其中的黃海戰爭,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可以通過圖示的方法向學生展示時間的來龍去脈,便于學生對事件的整體理解。
(三)史料實證精神的培養
人類對于歷史淵源的了解的一般來源包括歷史事物實物、史書記載和民間傳說,他們都屬于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有意或者無疑遺留下的痕跡。對于史料來源和作用的認知是史料實證教學的主要培養目標。以規范的手段方法對史料進行合理引用,把它作為歷史研究的可靠證據,培養自己的史料實證意識。以對學生的史料搜集能力的培養為例,在《“一國兩制”和祖國的統一大業》一課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采用網上搜集或者圖書閱覽等方法來了解“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實施背景和意義等相關知識。[3]
(四)歷史解釋方法的掌握
歷史學科的自身特點決定其對待客觀存在的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使用直接觀察、接觸和實驗的方法來探討事物發展的本質與規律。歷史事件背后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地理等背景是歷史學科中除時間線索以外的其他重要研究要素,歷史解釋就是針對這些要素,運用客觀辯證的眼光去解釋和判斷歷史。歷史解釋以對歷史史實和解釋的區分、對歷史事件內容的和意義的掌握為主要培養目標。對于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不但可以解決歷史問題還能解決現實問題,通過對歷史事件樹立起歷史發展觀念,學會對現實問題的全面、客觀評判。
(五)家國情懷的養成
歷史教育的最深層次的目的不是對于專業性人才的培養,而在于對學生健全的人格的不斷完善和提升。家國情懷指探究和分析歷史史實過程中所養成的一種對整個社會的責任心以及人文追求。在歷史教育過程中,通過對國家及世界歷史的了解和學習,逐漸培養出學生們對家國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是家國意識培養的重點。如在“南京大屠殺”的相關內容講解過程中,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關于“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發言,強調進行公祭的目的是為了以史為戒,堅定和平發展道路而非延續民族仇恨,對學生進行合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參考文獻:
[1]朱漢國.新編歷史教學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齊東昌.淺談中職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J].江西化工,2016,(05):146-147.
[3]宋波.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教師的困惑與突破[J].遼寧教育,2016,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