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摘要】在高中新課改背景下,學案式合作探究學習模式是以學案為操作材料,以教師調控為手段,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從而形成積極主動的創新精神、合作精神的教學新模式。
【關鍵詞】學案 合作探究 新課改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4-0154-01
1.引言
1.1學案式合作探究學習設計的構思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了四項課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學案式合作探究學習是在課前學生自主預習探究,課堂教學期間,合作之中有探究,探究之中有合作,讓學生在自我探究和相互學習中不斷成長。該模式有效落實了新課程理念,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嘗試,設計的一個適合學情、面向全體學生、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
1.2理論依據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探究性學習”就是注重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徹底改變教師以例題、講解為主的“教”的方式和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的方式,按照開展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與合作下自己發現問題,主動獲取知識。
2.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研究方法不同.它更注重實證研究,采用學生行為表現現場觀測、課堂教學分析、調查問卷相結合的方法評價教與學的過程和效果。
3.學案式合作探究學習的實施步驟
3.1學案式合作探究學習的教學程序設計
3.1.1創設問題情境,明確探究目標
從制訂學案開始,教師就根據學生的特點,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情境,提出探究的問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的問題要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感到探究的必要,然后教師再根據探究的難易程度,或讓學生直接探究,或把探究目標分化成系列嘗試題再去探究。嘗試題的設計要有利于突破本節內容的重難點;要有開放性,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要緊緊圍繞本節課的探究目標。學生在課前預習學案,不僅便于學生掌握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1.2充分自主,高效合作
學生根據學案提供(或學生自己搜集)的資料、實驗設備進行自主探究,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得到結論,也可小組成員互相合作,協同努力,嘗試解決問題。這一環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運用多種生物方法去研究探索。學生在討論、交流和研究中發現新問題、新知識、新方法,逐步解決涉及的問題。同時教師要主動加入到學生的交流中去,要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
3.1.3交流反饋,拓展延伸
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解決不了的嘗試題,同時也會提出一些新的疑問.在此環節,各小組提出的疑問,先在組內交流試解,組內解答不了的由其他小組解答,其他小組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師進行點撥。各小組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可以爭論,可以辯論。在合作討論、辯論的探究活動中學生的思維常常會迸發出創造性的火花。
3.1.4小組評價,激勵成功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及時對各小組的學習情況給予評價,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享受成功的喜悅,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3.2合作探究學習的策略
3.2.1“生物學史”是進行合作探究性學習的素材
從科學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自然科學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科學探究的歷史。在生物學史上,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有許多諸如酶的發現、光合作用的發現、生長素的發現和遺傳定律的發現等經典的科學探究實例.其中蘊涵著活生生的科學探究過程和對待科學的態度與奉獻精神,這為課堂實施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3.2.2把時間還給學生,“自主活動”是合作探究性學習的前提
“自主學習”是建構主義學習的基本特征。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并非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建構和重建知識經驗的過程。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把已有的知識、信念、個性、情感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參與其中,而不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礎上或相同的背景經驗上進行的。學生的“自主學習”不僅是個體的活動,而且是在與其他同學的相互交流中實現的,是一種群體活動。
3.2.3“生物實驗”是實施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有效途徑
實驗是一種探究性學習的載體,實驗教學應該為學生創造積極探究的條件,讓學生敢于實驗、樂于探究,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使學生在觀察探究實驗中更加主動、富有個性。
4.有效實施學案式合作探究學習的兩點建議
4.1完善考核體系,加大培訓力度
首先,要想促進新課改順利進行,改變原有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率,必須進一步完善考試的評價體系。學案式合作探究學習的教學效果相對更加明顯,因為它更注重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效果,而不只光是知識集聚的效果。其次,現代社會變化之快,要想與時俱進,必須終身學習,尤其是新生事物學案導學,只有先轉變了教師的思想,才能很好的實施,進而改變課堂,改變學生。
4.2注重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因“材”施教
學案只是眾多的教學的手段之一,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要根據具體“教材”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適時運用“學案”,不能因此摒棄其他必要的教學手段,如課件,板書,電教等。例如,在學習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的模擬動畫時,直觀的圖片展示更能吸引學生并引起學生共鳴,而《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一節可以通過真實的反應生態問題的圖片、視頻資料等演示,則能更好的達到情感教學目標。
總之,“學案式合作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境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該模式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使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得到充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金龍.編寫《高中生物課程標準解讀》.遠方出版社,2007 年 11 月.
[2]劉恩山,方紅峰,鄭春和.主編《生物教學研究與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endprint